兒子的夏令營
(2008-07-31 16:16:37)
下一個
前言:寫得比較長,主要想靠苦勞贏得同情票。不想讀的話,直接投票就好了。
有時候,我私下裏希望自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母親,因為我跟孩子們不近,外人看著不真。他們小一些的時候,我希望他們晚上早早睡覺,我便可以返回公司,做我自己的事。慢慢的,他們在我的焦慮之間長大,我也不再忙著回公司加班,我們之間有了比較多的聯係。
我比較操心他們的學業,倒不僅僅是文化課。還有課外的活動,比方說運動,藝術之類的。我特別擔心藝術方麵的教育,因為自己不懂,怕疏忽了這方麵。他們爹對我說:知道你為什麽嫁到了窮人家嗎?就是因為你不懂藝術。這話就更加重了我的心病。於是幹脆把他們送進藝術學校,沒事兒的時候就唱唱歌,跳跳舞,排排話劇,畫畫畫兒,希望他們將來不要因為不懂藝術而與貧窮聯姻。
再大一點兒,我就開始擔心他們自己獨立的能力。雖然離他們離家的日子還有不少年,我比較喜歡提前準備。所以去年就打算好了,兒子10周歲的禮物,是讓他參加一個比較長的夏令營。沒入冬,我就給他選好了營地,報了名,付了押金。當時我的情緒是豪邁的,動作是雷厲風行的,退路是沒有考慮的。
到了春天,看了一些介紹夏令營的資料後,兒子比我想象的要更喜歡我給他選定的這個夏令營,所以我也沒有太擔心夏天會發生什麽事兒。夏天來臨的時候,我自己心裏有些別扭,覺得對兒子沒把握,不知道他是否能獨自出去生活一個月,或許是因為這半年他變了很多,開始從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兒,變成一個不知深淺的半大孩子。
特別是剛放暑假的時候,他去了幾個本地的小夏令營,嘟嘟囔囔地不喜歡那裏的活動。隻有一天,他很高興。那天,加州的大火燒得我們附近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他們的籃球夏令營,隻好留在屋子裏,做室內活動。那間大屋子裏有一架鋼琴,學過琴的孩子們便一一過去練習。兒子最大的優點和缺點就是事先不把別人的評價放在眼裏,自己想做的時候,就無所謂地去做。他是第一個上去彈琴的孩子,也是最後一個去彈琴的孩子,中間有幾個其他的孩子彈,他是最陶醉的。他一共隻學過幾首曲子,其中還有一首是偷學妹妹的。那天,他把自己會的幾個曲子都彈了一遍。下午接去他的時候,他已經成了夏令營彈琴給大家聽的名人。兒子有像我的地方,事先不在乎別人的評價,事後對好的評價還是沾沾自喜的。那個籃球夏令營被他評為最喜歡的夏令營之一。
這件事兒成了我新的心病。從這裏看到,他的樂趣不在群體活動中,他更喜歡自我的娛樂。出去一個月,住在集體宿舍裏,大家圖的是熱鬧,他未必能從中得到多少樂趣。他畢竟還是孩子,想象不到出門在外可能遇到的困難。
隨著開營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他興奮的程度一天天上升。他跟我講,這個作業就不做了,回來再說,那個東西也先放一放,回來再看。然後,他按照夏令營給的check list,一一準備,放進自己的行囊。之前,他從來不肯穿牛仔褲,這次,人家建議打算參加騎馬活動的孩子,帶兩條牛仔褲。他便催著我,一次又一次地去買牛仔褲。鞋,帽,手電筒,毛巾,衣襪,來回盤點。除此之外,他能做的,就是躺在那裏,笑眯眯地說,I can not wait。離家之心,似劍。
送他到去夏令營汽車站,已經有很多家長不等汽車離開,就忙著開車回家了。倒退幾年,兩個孩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帶他們去一個晚上的camping活動,我們兩個大人在家就快把房頂掀開了。那時候,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一個晚上不用帶孩子,就跟中了彩票一樣。現在大概體力上沒有那麽累了,心情也沒那麽容易激動了。兒子自己上了車,找座位坐下,就懶得理我們了。我們反而有些失落。
夏令營雖然名曰傳統夏令營,時代畢竟不同了。孩子們不允許有電話,宿舍裏沒有電,他們也不能看電視、上網,但是家長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一些他們的信息。比方說,每天會有一篇當日新聞,介紹主要活動,也會有幾十張孩子們的照片,不一定天天輪到自己的孩子露臉兒,隔幾日還是能見一下自己的兒女。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們寫信,通過email傳過去,老師每天打印一次,按發信時間發給孩子們。孩子們想寫信呢,就隻好麻煩郵局係統了。
第一天,兒子出現在照片裏,表情跟離開家的時候沒什麽區別。第二天,沒有兒子的形象,便有些擔心。再看到時,一個憂鬱的男孩兒,斜靠在遊戲桌旁,眼中無光。我不得不跑到他們的網站上,重新學習他們的營地介紹。
這個夏令營有60多年的曆史了,這60多年裏,隻有三任主人,都是熱愛這個職業的好人。現任主人就是自己兩個長大的女兒曾經在這個營地度過了9個夏天,不忍離去,便買下了這片財產,繼續回味女兒成長的經曆。
來這裏的孩子,從7歲到17歲不等。輔導員一定要四年製大學就讀或畢業的學生方可錄用。孩子們分成3個年齡段,最小的一組,一到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需要的照顧多,每個宿舍配備兩位輔導員。但是這一組孩子,是他們經驗中最少想家的一組,他們每天興奮地參加各種活動,隻要有輔導員悉心照顧,便快樂無比了。中間一組,四到五年級的孩子,正是兒子他們組。這組孩子正處在尋找自我的階段,據他們的經驗,四周以後,每人長高四英寸,回家後的舉止行為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完這段,我就沒心思關心更大的孩子們了。估計兒子他們這組,也是想家的主力部隊。
不知道這些天兒子如何成長,反正感覺到了他的憂鬱。又忍了一天,兒子的一張彈鋼琴的照片出現在網站的相冊裏。他站著彈琴,偏過來看著鏡頭,輕輕地笑著。我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憂慮。至少,他笑了,盡管又是在彈琴。那天晚上,我們給他寫信,每個人用他的名字裏的每個字母作為一句詩的開頭,寫一首祝賀他生日的打油詩。第二天是他的生日。
生日過後是第一個星期五。一位老師寫了一篇新聞稿,發在網上。稿件中說,昨天晚上他們吃了meat loaf和其他的一些食品,這位老師花了很長的時間跟一位想家的男孩兒聊天,男孩兒每天早上自己起來到老師的辦公室查看當天的活動安排,並且幫這老師吹起床號。老師說,這個孩子今天早上告訴她,昨晚上是他第一次吃meat loaf。看完這段新聞,我先在網上搜索什麽是meat loaf,果然,我們家從來沒吃過這道菜,兒子也是第一次吃。兒子在家就天天雞不鳴即起,幫老師吹起床號這種艱難的工作,估計也就是他能做。莫非兒子就是這個最想家的孩子,真夠讓人揪心的。
我趕緊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聽說有個孩子每天早上幫老師吹起床號,估計是你吧,誰家的孩子這麽愛起早?這倒是個有意思的事兒,如果萬一不是你,過幾天你也可以去試試。
寫完信,發現已經過了當天打印的cut off time。又給他爹打電話,請他給夏令營打個電話,問一下是不是咱兒子想家。他爹說,你怎麽不自己打?我說:怕自己激動,哭出來。本來是臨時想出來的借口,說著說著,還真快哭出來了。多愁善感的勁兒還真的上來了,久違了。電話打過去,對方說,輔導員過後會打回來,不能確定什麽時間。傍晚,輔導員口氣堅定地打回電話,基本上是說,兒子沒有問題。
又過了一天,在相冊中看到兒子做鬼臉的照片,他終於放鬆下來了。一周結束的那天,他們以宿舍為單位,照了幾張集體照。兒子很鎮靜,微微笑著,象是一個大孩子。從兒子臉上看,這一周,真有一年的感覺,很有成就。
兒子離家之間,我們想,女兒沒有哥哥該鬧死爹媽了。她生來就是欺負哥哥,錘煉哥哥,幫助哥哥體驗人生艱難的。與哥哥的嚴謹,好學,死板,追求內心滿足不同,這個妹妹散漫,心不在焉,靈活,追求浮華。天性是最無法改變的東西,女兒的詭計多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一點兒不能讓哥哥靈活起來,哥哥的嚴肅也無法讓妹妹變得厚重。他們在各自的路上走,體驗到對方的不同,更堅定了自己的方向。
女兒成了獨生女,糾纏爸爸幹這幹那,但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要幹的事情。這一周裏,她得加緊時間練琴,周末有個兒童音樂節。鋼琴老師本想讓哥哥去,把廣告發過來,哥哥去不了,我推妹妹去,老師客氣了一下,說,看她自己願不願意。我猜測老師的想法,希望好一點兒的學生參加第一次正式活動。妹妹雖然不如哥哥,但是彈琴一年,她已經有很多進步,我假裝不明白老師的心思,大大咧咧給妹妹報了名。好在,上學期,妹妹去的幾個play date家裏,孩子都是彈鋼琴的。學校的音樂課上,老師讓願意彈琴的孩子去表演,女兒不僅表演了,還喜歡上了另一個同學的曲子,回家告訴鋼琴老師,便把這首曲子作為表演曲目。
表演那天,女兒要求把辮子梳成她指定的樣子。梳辮子活動成了我們母女倆之間最重要的親密接觸。其他活動,爸爸都可以幫忙,而且搶著幫,唯有辮子,是他駕馭不了的。梳好辮子、換好衣服,到音樂教室的時候,鋼琴老師已經在等我們了。老師把女兒帶到鋼琴前,做最後的指導。老師一句:relax,讓女兒徹底緊張起來。坐在我旁邊等待的時候,女兒兩隻小手冰涼。委屈地說:I don’t know how to relax. 我說每個小朋友大概都不會,去彈完了,回來就好了。
她懵懵懂懂地去了。撩頭發,挪椅子,坐下,低頭看著琴鍵,儼然是個大姑娘的樣子。手指一碰琴鍵,稚氣就回來了,還是個小丫頭亂彈琴的水平。她彈完的時候,居然有人喊bravo,我估計是老師的朋友在鼓勵這個小丫頭。有的孩子就是運氣好,比方說這丫頭。她得了一枚金牌,當然那天有一大半的孩子得了金牌,其餘的都是銀牌。大人們多麽希望用糖衣炮彈籠絡住這些小不點兒啊。
去圖書館。女兒發現上學期老師讀給他們聽的一本書,高興壞了。借回家,不休不眠地讀起來。這是一個比較讓人驚喜的現象,沒有哥哥整天捧著書讀的樣子在眼前晃來晃去,妹妹讀起書來也是玩兒命的。讀完了,她很不甘心,覺得這麽好的書不能隻自己讀,還要讀給爹媽聽。於是,隻要爹媽有空,她就捧著書過來,朗朗讀起來。距離上次聽她讀書,已經有一陣子了,她的水平也有不小的提高,流暢之外還跟著人物的情緒變化著語調,儼然一個說書的小丫頭。當爹媽把期望值悄悄調低之後,她也悄悄成長了。
讀完書,就要再去圖書館。路上,丫頭跟我說:以後我們每年夏天都應該把哥哥送去夏令營很多個星期。這倒是意外收獲,哥哥不在家,每個人都重新尋找自己在家裏的位置和跟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原以為給了兒子一份兒生日禮物,結果我們每個人都跟著鍛煉成長。廣告用語:付一份兒費用,收益乘N,家中人口越多, 整體收益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