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不學中文,也無妨

(2008-07-03 12:25:07) 下一個
在網上寫過不少關於孩子學中文的帖子。從最開始的迷茫,問孩子們從中文書裏學什麽,到孩子們學習中文的酸甜苦辣,到現在仍然不知道孩子們從中文書裏學什麽的二度迷茫,實際上還是處在欲罷不休的狀態。

我對中文的理解,就是一種文字,一種工具。如果有用,就好。因為家裏大人中文比洋文強,在家裏,中文是有用的。

家裏的具體情況是,大人白天都上班,孩子整天都上學,全家人見麵就是一早一晚,每天一共大約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裏,大人吆喝著孩子做功課,洗手、吃飯。孩子們做一點兒作業,吃飯,刷牙,上床,起床。其間,交換一點兒白天各自在外的情況。這些活動,使用漢語,大約基礎漢語一兩百句就夠了。大人磨破了嘴,也不外乎吆喝、說教,車軲轆話輪流轉。孩子們混個對漢語抑揚頓挫的耳熟。

到了讀書的年齡,覺得這個中文也得掃盲。英文的掃盲好像很容易,孩子們三下兩下就能讀書了,一去圖書館,幾十本書往筐裏裝,回家就長知識了。但是中文書就比較少,從國內弄來幾本,也都是互相抄襲,質量不過關,最好的幾本都是從外文翻譯過去的。拿來給孩子們念,孩子們說:怎麽都是翻譯的,中國人不寫書嗎?這問題咱也沒法回答。

見到一所雙語學校的校長,詢問他們教中英雙語的體會。他說他們學校從小先教孩子們繁體字,到了三年級以後才教簡體字。問其原因,校長說,中國大陸買不到好的給孩子們的書,他們必須從香港和台灣買書,都是繁體字。

孩子學習以中文字,不能盡快使用,得到回報,興趣很容易消失。為此,也專門跟馬老師學校學校的老師交換過意見。最關心的,當然是學了這些中文字之後,去看什麽書。得到的回答也是,非常難找到合適的東西給孩子們看。馬老師的教材的特點之一,就是花了大量心血選擇閱讀材料。除了教材之外,孩子們也很難找到課外閱讀的東西。雖然,教材裏的閱讀材料也還是挺好的,孩子們覺得那畢竟是中文學校的教材,再怎麽樣,也是跟中文學校掛鉤的,是作業的一部分,總有些隔膜。

即便是馬老師精心選擇的材料,主要也是為了教學用的,難免會有些拚裝的痕跡。孩子們在洋文的世界裏接受了很多信息,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常常對中文教材裏的內容進行批評。比方說一些中國古代教育孩子的故事,一些道德文章,孩子就會說,裏麵的邏輯是不對的。大人聽了也明白,我們的文化中是有這些強行說教的東西,不大講理。

這樣的例子多幾次,孩子們就不是那麽尊重這些讀物了。最近的一次例子,是蔡倫造紙。本來就是要說這麽一個故事,世界上本來沒有紙,人們有書寫的需要,蔡倫就發明了紙。但是課文中,蔡倫發明紙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找到了造紙的方法”。疑問就來了,世界上沒有紙,他怎麽開口就提到了紙呢?這種不嚴謹的敘述,也同樣打擊了孩子對中文文章的信心。

我這麽說,似乎是對中文教材過於苛求。但是這種苛求不是大人憑空想象的,是孩子們自己的判斷。他們讀了洋文的好書,就不會對中文謙讓,他們需要同樣、甚至更高質量的內容出現在中文讀物中,才會被中文讀物吸引。

有人提到,孩子已經學了上千字,接下來就去讀武俠,上中文網,中文就鞏固提高了。武俠不是不可以讀,孩子也許會喜歡。中文網,說實在的,有幾個網站不是弄個半美女,衣冠不整並且用手拉著內褲往下脫的畫麵放在邊上做廣告?

到最後,大家辛辛苦苦傳播中文,就為了一套金庸的小說,好像也實在說不過去。就算再多花五倍十倍的功夫,加上四大名著,外帶唐詩宋詞元曲,是不是就是我們教育孩子學中文的目的了呢?換個角度想,有這些功夫,輕鬆愉快地多學點兒其他文字,還落個能多看幾部或浪漫、或深邃的小說、電影的結局。

從文化的角度上講,學中文真是一個事倍功半的過程。若是有些孩子單純地愛好這種文字,或者大人確實有經商方麵的用途,學語言也有天賦,學中文,也是無妨的。其他的孩子,每天有豐富的活動,充實的生活,不學中文,也無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