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那些別處的人生(電影 The hours 影評,有劇透)

(2024-09-29 10:53:26) 下一個

決定寫這個帖子,是因為那天看網友未嚐的月亮六便士的帖,未嚐提到一個人,拋妻棄子,去畫畫,最後窮困潦倒死去的故事。。

 看了那段話,我當時就想起這個電影,the hours,因為裏麵有個勞拉,也是拋夫棄子,離家遠走,是因為有什麽遠大理想,或者要成名成家嗎?其實也不是,勞拉後來做的,不過是一個圖書管理員。

 想起來以後,我就在網上又翻出這部片子,再看了一遍,於是就有了我這個帖子,這注定是一個小眾的電影,小眾的帖子,估計也掙不了多少家園幣,但我卻有寫出來的衝動,權當這是我個人的文章吧。

我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02年,當時還是看的字幕組別扭的翻譯,很多人看不懂,或者不喜歡這個電影,但我立馬看懂了,這讓我覺得我的人生,說不定出了什麽差錯。

看文藝片的壞處在於,看著看著,你常常會發現一些自己原來隱隱約約能感覺得到,但又沒有明白死抓出來的東西,缺憾,痛苦,醜陋,或者其他,會不經意的被一部電影扒開,暴露出來。這是個很傷人的事情,後來,我慢慢放棄了看文藝片。

故事主角有三個人,弗吉尼亞伍爾夫,處於精神分裂的作家,勞拉,一個被家庭困住抑鬱的家庭主婦,梅裏爾,一個不願麵對自己生活瘡疤,而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別人身上的雜誌編輯。

三個人的一天,因為一本書聯係在一起。弗吉尼亞,在寫這本書,勞拉,在讀這本書,而梅麗爾,她是現代活著的 Mrs Dalloway.

作家弗吉尼亞在倫敦精神病發,兩次試圖自殺。怕她再病發自殺,他的丈夫把她帶到一個寧靜的小鎮,開了個出版社,讓她安心寫作。

寧靜而美麗的小鎮,有花園青草小鳥,有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有丈夫,有傭人,有單獨的房間不受打擾的寫作。丈夫和妻子一家人一樣坐在一起吃一餐“Proper lunch”,有親人來訪, 這些都有一個詞,這個詞,叫做“正常生活”

可是如果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就不會有快樂,盡管這些東西,在世上可能還有詞叫做“寧靜生活”,“幸福”,或者“成功”。

正常的生活,不屬於她,不是她不想,她想,可是她做不到。

她寧可回到倫敦,直麵命運的碾壓,即便那可能意味著更為混亂或者癲狂,甚至死亡。 即便是最慘烈的方式,最可怕的結果,但那至少也是她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她丈夫或者是醫生的選擇。

弗吉尼亞更大的痛苦,則是她自己,都不能選擇。精神分裂可能會奪走她主宰自己思維的能力,使得她不再成為她,一個巨大的未知力量,在她意識深處,那是一個任何人都遙不可及的黑暗深淵,在與她苦苦糾纏角鬥,吞噬著她的力量和信心。。

在車站,她一字一頓的對丈夫Leonard說,你每天都活在失去我的恐懼中,我也一樣。

衝突之後,Leonard看著她哭了,他答應了她回倫敦的要求,不論自己多麽愛她,他也隻能放手,而不論自己做什麽麽,他都注定要失去她。

二:勞拉

你隻是芸芸眾生中一個平凡的人,渺如沙塵,但即便是這樣,你是不是還是有你的夢?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生活在別處?當你與周圍的人想法都格格不入的時候,你是不是曾經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勞拉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平常人版本的弗吉尼亞。

人們都是本能的向往別處,別處有什麽,誰也不知道,也許很好,也許更糟糕,勞拉的別處,可能不是因為有什麽,而是因為,沒有什麽。

幸福對很多人就是,有一個愛你的丈夫,可愛的孩子,房子,車子,當你有這些,你還有什麽不滿足呢?你還想要什麽?勞拉擁有了上麵所有的一切,生活看起來那麽美好而順其自然,然而,“everybody thinks she is fine, but she isn’t.”。盡管相夫教子也許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但,這不是她,勞拉,天性裏渴望擁有的東西。

她不是不愛她的丈夫,也不是不愛她的兒子,但即便是她對他們的愛,也不足以讓她像大多數女子一樣,安然的接受這種平靜而幸福生活。她小心翼翼,像隻受驚的鹿竭力隱藏這種痛苦,不斷否定自己,努力fit in. 但不是徒勞無功,就是更加絕望。

最後她去了汽車旅館,本來打算自殺的,但對生的渴望和肚子裏的孩子讓她活了下來。
在聽完丈夫說為什麽愛她娶她那段話以後,她在衛生間裏麵無聲的痛哭,簡單容易滿足的丈夫,機靈可愛的兒子,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一件事情,可她卻決定拋棄他們。可是她有什麽辦法,這就是她的命運,別無出路。

三:梅姐
我有名字盲,所以記不得梅姐扮那個人叫啥名字了,則是一個盡力回避自己的人生的人。

她生活不快樂,為了逃避自己平庸的生活和各種各樣的問題,她把自己的生存意義,捆綁在自己的前男友理查身上,用無數細小而無意義的事情填充自己的時間,她興高采烈自欺欺人的做這些事,可是內心深處,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人生毫無意義,所以理查一個眼神,就讓她覺得自己被打回原形,極度沮喪。
她的前男友理查,正是前麵那個勞拉的兒子,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身患艾滋病和精神分裂的作家,他真切,洞悉一切,講話直白,句句見骨,和梅姐兩個人構成了糾結的一對。
詩人隻想一心一意的寫,寫一切可以寫的東西的,但艾滋病和精神分裂卻把他困在一個黑暗的小屋。他厭倦俗世而功利的社交,卻不得不接受梅姐的安排。梅姐既是他的life support,又是他的人生枷鎖,這種身不由己,導致他對梅姐既依戀又怨恨,行為乖張,語言刻薄。兩個人形成一個怪異的共生體,相愛相殺。。

在一天快走到盡頭,理查想起了小時候的一切,想起自己母親的決定。他在自己的小說裏,安排了母親自殺的結局,不是他不理解母親,其實他早就知道,母親當年在死和離家出走之間,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他隻不過,更願意,母親是選擇了死。

最終,他也明白了,自己也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他跳出了窗口,再見了,Mrs. Dalloway,我為你活了十年。。

理查自殺以後,梅姐在震撼和悲痛中,不能理解理查的選擇,更不知道怎麽麵對自己人生中剩下的時時刻刻。勞拉出現了,她與梅姐的對話,終於讓她釋然,理查隻有死,而她,在理查死後,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再逃避。最後她回到房間,與戀人的親吻,預示著一種對人生的和解。。。

一些比較深刻的細節
1,愛有木有公平可言
梅姐和理查發生衝突後心情沮喪的回到自己公寓,理查的前男友突然來訪,看到理查前男友容光煥發,毫無障礙的回憶因為太受傷,自己已經不敢麵對的以往,梅姐突然崩潰了,她不明白,為什麽,為什麽事情這麽不公平,理查的前男友和理查在一起生活了多年,他能說走就走的走出了理查的生活,再也不回頭。而自己,隻跟理查在一起一個夏天,僅僅一個夏天,卻從此丟不下他,備受折磨,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這段我突然想起了王家衛《春光乍泄》裏麵的情節,梁朝偉生病發燒蓋著被子在打擺子,張國榮推醒他,說“我餓了”,梁哭著說,你還有沒有人性啊,鏡頭一轉,下一分鍾,梁披著床單,鼻子塞著紙巾,開心的在給張煮麵,能讓一個人潰不成軍,無緣無由的,隻有愛了。

理查的前男友一句話讓她停止了哭泣,“我離開理查那天,我登上了去歐洲的火車,這麽多年來第一次第一天,我覺得我解脫了”你能怪他甩手走出理查的生活嗎?理查是個多麽磨人的惡魔。。最後,她自己也給出答案,為什麽她要照顧理查,要和他在一起,不是因為理查需要她,而是,她需要理查,因為當她和理查在一起的時候,她feels alive. “fell alive”,一個多麽誘惑又活色生香的詞,我記得絕命毒師死前也承認過,自己販毒賣毒不是為了家人,而是因為,這樣做,他feels alive. 他喜歡。。。

二:快樂
電影裏麵有兩段關於快樂的對話,一個是梅姐和女兒躺在床上,一個是勞拉的老公在慶祝生日時候說的話,一般人會比較留意梅姐那段話,但我對Dan說的那段話更為情有獨鍾,因為畫麵感更強烈,對比也很鮮明,也就是他那段話,讓我最終寫下這個冷門的影評。

因為我記得很多年前,我清楚的記得,在看完這個電影的以後,我想過,有一天,我可能會給這個電影寫個影評。。。
那個時候我還年輕,盡管我的生活有一大堆的麻煩,我分到了一個不喜歡的醫院,進了一個不喜歡的科室,但那個時候,我年輕清新,無所畏懼,心懷自己都不知道的夢想。“有一天”對我而言,就是在我想到未來的時候,我前麵有無數可能和希望。當我能那樣想的時候,那就是快樂。
所以我寫下了這個文章,讓我的“有一天”變成現實,雖然這個“有一天”,實現得可能有點太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