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的記憶
食物中,我比較喜歡吃魚。這可能是因為我出生在海邊童年多吃魚的緣故吧。
老家靠近黃海邊。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記憶中的童年總是不缺吃的。黃海裏不僅有讓你想象不盡的神話故事,也有取之不盡的魚蝦貝螺。黃海岸邊的有大片的灘塗濕地和蘆葦蕩,當地叫柴地溝,就像一個天然的聚寶盆。夏季拎個桶出去,伴隨著柴呱呱(蘆鶯)的悅耳的鳴叫,半晌回來總是泥鰍、黃鱔、鯽魚和螃蟹等滿載而歸。我們老家把大的野生鯽魚叫大刀魚,小的叫瓜子殼,這種野生的鯽魚在柴地溝裏特別多。大刀魚紅燒趁熱吃,瓜子殼炸酥燜燒待涼後卷煎餅慢慢吃。那時背誦過的一首詩經,總以為描寫的就是我們那裏:彼茁者葭,壹發五豝,於嗟乎騶虞!彼茁者蓬,壹發五豵,於嗟乎騶虞!
雖然家鄉物產豐富,但是我們族人的祖訓是勤儉持家。隻有家裏來客人或者遇到婚嫁喪娶才大擺宴席,拿出最昂貴食物,展示出家鄉極富地域特色的淮揚菜係的烹飪技巧。餐桌上琳琅滿目的美食不是炫耀而是一種表示尊重的禮節。這一點從宴席的順序,誰先吃誰後吃、坐在哪個位置上吃的長幼有序約定成俗的禮儀規矩上可以看出來。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吃沒有更多的追求,生猛海鮮可以吃,蝦醬卷煎餅也可以吃。食物主要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很多時候,也會以貪吃為恥,比如說誰家的媳婦好吃懶做,這可不是個好名聲。所以家鄉的人總是給人一種質樸、勤奮、節儉和好客的印象。
離開家鄉工作結婚以後發現我的妻子對我們家鄉的美食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吃,不是指吃得多,而是對每一種種的食品都想嚐嚐啥滋味,哪怕就吃一口。妻子不光在村裏吃得有滋有味,還去集鎮上嚐嚐小吃又去縣城見識了黃粉、豆卷、豆丹、炸蝦、毛蚶、海蠣子、香煎黃鯽魚以及酥脆八爪魚等當地小吃,回到南京後一直念念不忘。她說,你們村上的涼盤的小鯽魚做得真好吃。這種先炸幹後長時間小火燜,待冷透後才裝碟的涼盤小鯽魚吃起來骨酥形整口味鹹鮮適口。魚刺已經酥化也可以食用,其他地方很少會這樣烹飪的,南京更是沒有見過。
那當然,我們家鄉屬於淮揚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第一宴就是用的淮揚菜。同時,由於地理位置靠近山東,又吸收了魯菜係的烹飪方法,所以形成了具有連雲港獨特的精於海味的地域特色飲食風格。
的確,後來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的各類攤點小吃中沒有見過我們老家的老一輩的那種先炸後燜的燜燒小鯽魚的方法。
剛結婚那幾年我們倆各自都在單位吃飯,隻有周末才聚在家裏,所以並沒有留意她對美食有著特別的嗜好。走在街上,看到擺攤的,她會忍不住說:我想吃這個,我要吃那個。看到餐館裏新推的菜單:這個沒吃過,下次嚐那個。我很不以為然:有什麽好吃的?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才發現妻子在任何地方就餐或者品嚐小吃總是一副津津有味很享受的樣子。遇到特別滿意的食品即刻吃得滿麵春風並讚不絕口。
後來,經常去嶽父母家吃飯,發現他們家的菜的量很少品種卻特別多。開始以為為了招待我才做得如此的豐富,後來才知道他們家平時就這樣。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南京屬於金陵菜係。又被分成宴會用的京蘇大菜和街頭巷尾的秦淮小吃。除了人人皆知的鹽水鴨,還能從南京喜食蔬菜的品種七頭一腦(枸杞頭、馬蘭頭、小蒜頭、苜蓿頭、薺菜頭、豌豆頭、香椿頭和菊花腦)和水陸八鮮的這種分類方式,就可以看出南京人對美食講究起來也是令人側目的。秦淮的小吃曆史悠久,這也跟南京人自古以來不排外的包容性強的性格分不開的。據說南京人把美食分成一小份一小份的,這樣富裕的人能吃,窮人也能吃得起。最終,南京秦淮小吃發展成色、香、味、形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四大著名小吃之一。
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習慣不同,人生目標也不同。我家集中所有資源培養我上大學目的也是帶領姐妹們甚至同族的兄弟們走向富裕的康莊大道。而妻子家明顯是佛係人生觀希望女兒做人不要太辛苦吃好喝好過自己的小日子。
妻子在外出旅遊時必須逛逛當地的美食街,並且總是流連忘返,恨不得把所有沒有吃過的美食嚐個遍,說她的理想就是想嚐盡人間百味。
還有人把這個當理想?
她卻理直氣壯振振有辭:人和動物有什麽區別?就是人不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豐富、吃得愉快、吃得有營養,還要吃出品味、吃出文化來。
哎呀呀,哎呀呀呀呀。我一臉懵圈:這麽說,你這是要吃出亞洲,吃向世界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