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上的家園

心理,靈性, 文化,海外生活
正文

深刻與膚淺

(2007-02-18 04:18:29) 下一個

我們可以敘說什麽是深刻,什麽是膚淺嗎?在寫下這篇文章的題目的時候, 我好象馬上可以聽到反駁的聲音:“你憑什麽啊?”

 

這確實不是一個容易討論的題目。

 

然而, 現在我有了這樣一個視角:

 

那就是, 你了解不幸嗎?你對不幸的態度是如何的?

 

多年前,一幅畫麵給了我極深的印象,讓我覺得它再清楚不過濃縮象征了一種對不幸的態度了。

 

那是我回國度假其間的一個清晨, 我被一陣響亮的軍樂吵醒, 樂隊奏的是, “軍港之夜”, “十五的月亮”,“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 我起到窗前, 往下望去, 看著下麵的場麵懵住了, 原來, 那是一個送葬的行列!流行音樂的靡靡之音,讓我腦海出現的是這個城市星羅棋布的歌舞廳, 卡拉OK 舞蹈的人群;“軍港的夜啊靜悄悄, 海浪把戰艦輕輕地搖,年輕的水兵頭枕著波濤, 睡夢中流出甜美的微笑。。。”曲聲伴著送葬行列的哭泣,隨風而去。

 

這是在傳達這個城市人們對於死亡的一種應對嗎? 那是不敢麵對的恐懼?故而需要喚起習慣的享樂記憶以衝淡之?欲表達思念, 但在現代文化資源中卻找不到其他合適的語言?

 

這個城市充滿競爭,邊沿在不斷擴大,到處是房地產的畫麵如天堂的廣告,時常令我衝動地要一睹為快, 可到實地一看,結果發現原來真實存在的隻是那些廣告在我腦海中激發的畫麵。同樣是這樣的城市,它將火葬場,傳染病院, 精神病院,三位一體,遠遠地安置在城市的遠郊, 令人們眼不見心淨。

 

然而不幸並不因這樣安排而遂人願,有一天, 非典大舉反撲, 令城市一時間宛如死城。

 

寫到這裏, 也許讀者以為我又僅僅是象如憤青一樣批判中國。其實我的主題並不在此。

 

視野拉回澳大利亞,經濟增長歌舞生平,房地產暴漲, 快呀快呀投資;IT業暴漲,快呀快呀投資;出國可以成為海歸精英富貴還鄉, 快呀快呀, 搶上末班車;但終究,泡沫必然會顯示其泡沫之真相。恐怖主義衝跨了世貿大樓,於是禦敵於國門之外,征討擴張的思路又來,不惜謊言煽動民心,然而不幸真的能夠被拒之門外嗎?

 

我是在批判社會嗎? 不。 我在談論的是人們對於不幸的態度。

 

心理治療師的谘詢室裏, 回旋著五光十色的不幸的故事。 仿佛以一種濃縮的方式, 讓我看到在這世界外麵到處上演的戲劇。我深感幸運的是,因之我看到了戲劇的關鍵,它的情節發展轉折,它的因果;當然其間總伴隨著音樂起落---我的情感和客人的情感。

 

我深深看到的是, 那種人性中頑固的企圖逃離不幸, 回避不幸的傾向。也許讀者會說:這有什麽錯嗎? 很不幸,時常某些逃離回避的方式一時有用, 但早以過期不靈了, 但還被緊緊擁抱著;某些逃離回避的方式, 如此極端, 結果它不斷製造新的痛苦。這時候, 我時常想借用佛教的一個概念: 就是輪回,我這裏指的是: 你以某種特定的思想體驗方式體驗著, 從而以某種特定的行為方式行動著, 最要命的是, 這些方式經常是你意識不到的, 而後這些必然要在你的生活中留下痕跡,或說種下原因, 結果它最終會開花結果。我在這裏無意去涉及佛教關於前世等等思想, 我說的就是你的這一生。我們的一些固有習慣模式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形成, 在人的成長過程或變化調整, 或老一套地保持下去。就這樣它塑造著我們的命運。

 

有一種在我看來最大最要命的不幸,那就是不知道我們的幸福和痛苦歸根到底和我們的心理結構和我們擁有身體這些事實有關,幸福和痛苦取決於它的局限, 它的潛能;這種不知道的狀態, 也許和從小接受的家庭學校以後是社會的教育熏陶有關。

 

沒有什麽比起華人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生理化更說明問題了。它的表現, 在我的診療室中最常見的就是,失眠。失眠的症狀隻有一個, 但背後的原因因人而異千姿百貌。然而有趣的是, 開始治療的時候,痛苦者往往對他的潛在心理起因一無所知。

 

將我們的心理痛苦歸因於是生理出了毛病,它根本上體現了一種將不幸置於和自己的意誌思想無關的地位, 從而逃避了自己對幸福和健康的責任。這樣一來, 責任就變成了純粹醫生的事, 藥物的事。

 

這種放棄自己責任的傾向, 還可以體現在層出不窮的其他方式上,比如, 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社會的錯, 世界的錯,它表達了一種對不幸的處理方式。

 

另外一種流行於我們當代世界的對待不幸的態度,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缺乏個人責任來加以描述, 它集中體現在對物質以及與其相連的成功帶著偏執的崇拜上。

 

然而,且不論這種態度將遇到求之不得而帶來的痛苦感, 過程中壓力痛苦感;得到了呢?

 

一個家財萬貫的父母,堆金砌銀送兒子出國,兒子在國外卻成了不可救藥的賭徒,責任在哪裏? 近來出現於我的心理治療室的年輕一代的留學子弟愈來愈多了, 仔細傾聽他們的故事,我每每訝異他們成長道路上, 他們的父母在精神上所能供給的匱乏。對待不幸的態度上的偏差,成為一個源頭,製造新的不幸,盡管做父母的不察, 或不欲察之, 但在他們的下一代中開始尖銳地顯示出來,再次顯示輪回因果的鐵律。

 

以上種種對不幸之態度,是為膚淺。因為它具有的將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拉會如肌膚般淺表的傾向。 麵對這種種不幸的膚淺, 我如何不呼喚深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