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什麽德國有很多土耳其人

(2009-06-22 14:43:43) 下一個

19611031,當德國聯邦政府與土耳其政府簽署德國勞務市場向土耳其招聘勞動力協議時,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紙協議對土耳其以及德國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協議規定,被招土籍工人在德國工作年滿2年必須返回家鄉土耳其,然而協議如同一紙空文,返回者寥寥。40多年過去了,第一批來德打工的土耳其人在這裏繁衍生息,第四代傳人已經誕生。   

    西去淘金到德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創造著經濟奇跡的德國極缺勞動力,繼從意大利、希臘、西班牙等國招聘工人後,又開始向土耳其招募勞力。土耳其全國各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壯勞力蜂擁到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他們向往著到德國去掙大錢。經過德國勞工局代表嚴格的挑選和德方醫生的體檢,1961年有6800名土耳其工人乘專列首先到達慕尼黑,再從那裏由德國各工廠挑選後分別去往不同的德國城市。 

  第一批來德的土籍工人沒有太遠大的目標,隻想賺夠買一輛汽車和一處住房的錢。2年時間轉眼過去,每小時2.28馬克的工資離淘金者既定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他們自然想再多幹一段時間。同時在企業方麵,雇主看到剛來德國隻會靠賣力氣為生的簡單勞力在工廠學會了手藝,許多人成了流水線上不可缺少的熟練工,正待創造更多價值,也舍不得放走這些土籍工人。在雙方都認可的情況下,土籍工人的勞動許可被無限期延長。此後,大量親屬來德和他們的親人團聚。開始時每周有兩輛列車從伊斯坦布爾火車站始發德國,到了1968年每天都要從伊斯坦布爾發一列開往德國的專車。現在,生活在德國的土耳其人有240多萬,其中47萬人已取得德國國籍。
  

   
德國繁榮,土籍人功不可沒

  在最近一次慶祝集會上,德國北威州州長高度評價旅德土耳其人對德國文化的多樣化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居住在德國的土耳其人勤勞,肯於吃苦。勞動強度大、又髒又累的工作幾乎都是土耳其人在承擔。一份官方的調查表明,如果土耳其人全部返回家鄉,德國各城市的糞便汙水將無人處理,垃圾無人收運,運輸業將要癱瘓,建築業會大萎縮。據《世界報》最近報道,外資企業已經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土耳其人的企業就有4.7萬家,占德國中小企業的5. 6%。在德土耳其人年淨收入為284億馬克,每年向德國財政上交的稅款達60億馬克。他們年存款額為64億馬克。土耳其人對德國社會生產總值的貢獻達786億馬克,相當於希臘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經濟專家預測,未來10年在德土籍中產階層的營業額將從現在的550億馬克增至1900億馬克。個體經營者將成倍增加。 

  
   
對新一代土耳其人當刮目相看 


  與老一輩所不同的是,年輕一代土耳其人不光懂得掙錢也懂得花錢,《時代》雜誌稱他們敢掙敢花。年輕人閑暇時或開著寶馬跑車去兜風,或是光顧高檔迪斯科舞廳,消費起法國香檳和上等伏爾加來出手很是大方。 

  年輕的土耳其經營者有一套全新的理念。賽爾達·韋茨曼擅長餐飲業,別看年齡不算大,他開的餐館酒家已有好幾處,且個個紅火。與眾不同是,他的餐館開張後,生意正好時他就賣掉。東西柏林合並後,他便在當時遊人還不多的歐拉尼堡大街開了一家桔紅咖啡館,新穎的布局,獨具特色的甜點咖啡,很快就使小館賓客滿堂。後來的歐拉尼堡大街,路旁餐館如同雨後春筍一家接一家開了起來,已成為遊人觀光的一景,賽爾達果斷賣掉桔紅,又在旅遊大巴尚未光顧的柏林牆遺址建起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韋茨曼餐館,建築上他采用著名的鮑豪斯設計風格,軟件上自然還是靠質量好,有特色的看家法寶。正當賓朋滿座時,朋友們善意地戲問:是否又要準備賣掉韋茨曼?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說到經營之道時他的想法頗不尋常:開餐館選址要有眼光,決不在遊人已經光顧的地方湊熱鬧。最精彩之處是他把開餐館看作是藝術創作,解釋起不斷開業又不斷賣掉的作法時,他認為這就像音樂人灌製一盤CD後不可能10年不再創作的道理一樣,他開餐館在掙錢的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錢是要掙的,但掙得要有樂趣。 

  
   
文化融合尚需時日 


  由於來德淘金的土耳其人文化層次低,出現失業大軍時,土籍工人往往首先被辭退。德國西部目前的失業率為9%,而土耳其人失業率卻高達21%,在首都柏林土耳其人失業率更高達42%。 

  土籍人習慣於聚居,少與當地德國人往來。柏林市有土耳其人集中居住的地區,最出名的是克略茨貝格區,從土式麵包房、烤肉館、藥房到醫院一應俱全。置身這裏,你可以看到包頭布的大娘帶著五、六個孩子,女人亦步亦趨地緊跟在男人後麵,聽到駛過的汽車裏飄出嘹亮的西亞音樂。所有的人都隻說土耳其語,行走在馬路上你感覺與在伊斯坦布爾區別無幾。大部分人不會德語,即使受過德語教育的青少年交流時也用的是德國人聽不懂的德土混語。在這樣的氛圍下,德國人和土耳其人之間的勾通顯然是有限的。據統計,柏林82%的土耳其成年男子仍堅持娶本族女性為妻,可見要實現兩個民族兩種文化的融合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盡管幾十萬土耳其人加入了德國籍,手持德國護照,但大多數並不認為自己是德國人。一位在德國出生長大,而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德籍土耳其姑娘撰文寫道,每當別人問她是哪國人時,她隻是說我的父母是土耳其人,她從未說過我是德國人,這句話她實在難說出口。每當她在商店裏遇到當服務員的同胞時,她無法忍受對方與她交談時用德語,而不是用母語——土耳其語。(李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