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聊一聊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幾大主力 (三)

(2011-04-06 10:08:00) 下一個

(二):中原野戰軍

下麵在聊聊中野,也就是劉鄧大軍, 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 1949 年 2 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 。


劉鄧野戰軍強渡黃河後,在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和第 11 縱隊的掩護下,勝利到達大別山區,迅速地完成了戰略展開。同時,陳謝集團 ( 含第 8 縱隊之第 22 旅 ) 也從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隨後,與挺進豫皖蘇的陳毅、粟裕所部協同作戰,創建中原解放區,有力地配合了我軍其他戰場轉入戰略進攻。到 1947 年 11 月底,第 12 縱隊、第 10 縱隊也先後進入大別山,與劉鄧主力會合。為適應解放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晉冀魯豫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於 1948 年 1 月至 9 月,開展了整黨和新式整軍運動,發揚了我軍的優良傳統,進一步掌握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提高了戰術、技術水平,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一: 6 縱(司令員王近山中將)

  中野的部隊可以說是各個都不錯,要想挑第一還真不容易。從曆史看, 6 縱是抗戰起家(最近看到資料說 6 縱底子是紅 25 軍 74 師一部,不知道是否是最新考證結果),比起 1 、 3 、 4 縱是差遠了。但是 6 縱的精神我最佩服,全縱隊上起司令員王近山王瘋子,下到普通戰士,口頭禪都是 “ 燒鋪草 ” ,全縱隊一到打仗就嗷嗷的,有股瘋勁。之所以選 6 縱我認為中野最關鍵的一仗是 6 縱打出來的。哪一仗? 47 年躍進大別山的強渡汝河。若不是 6 縱 18 旅(旅長就是百戰將星之一的肖永銀少將)在敵人已經占領河對岸渡口的情況下從敵人一個師手中硬是又重新奪下這個大雷崗渡口, 17 旅(旅長就是後來的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少將)又拚命掩護了側翼高山集,中野 12 萬大軍將全軍覆沒,躍進大別山將成為笑話。可以說,沒有 6 縱打好這一仗,就沒有整個中野。所以當時劉伯誠司令員才會將那句眾所周知的名言送給 6 縱:狹路相逢勇者勝!在後來的襄樊戰役中 6 縱更是獨當一麵,可見劉鄧的信任。 49 年改編成 12 軍,號稱 “ 中野常勝軍 ” ,在整個中野都是狂的不得了的角色。這樣一支部隊相信排第一是沒說的。同樣,地處東南的這支英雄部隊不會被撤消吧,這可是對台第二線部隊,除非軍委暈頭了!

  二: 4 縱(司令員陳庚大將)


  三: 3 縱(司令員陳錫聯上將)


  老實說, 3 、 4 縱都是王牌部隊,究竟怎麽排我很頭疼。比曆史比戰功兩個都半斤八兩,都是老紅軍部隊, 4 縱有一個紅軍團, 3 縱有兩個。 4 縱長期在豫西晉南獨當一麵, 3 縱則參加了劉鄧大軍的幾乎全部戰役,戰功顯赫,被譽為 “ 老虎縱隊 ” 。 4 縱出了個大將陳庚, 3 縱出了個 “ 軍中趙子龍 ” 陳錫聯。 1949 年後兩個軍又同為各自的兵團主力,一直打到大西南。唯一區別是 11 軍建國後比較坎坷,而 13 軍則比較平靜。所以從 4 縱一直獨當一麵以及現在的地位出發,我還是將 4 縱排到前麵。這裏將兩個英雄部隊同時介紹。 4 縱的閃光點全在 50 年前,先是上黨搞掉史擇波,再是獨立殲滅 “ 天下第一旅 ” ,再強渡黃河,逼近潼關,嚇得胡草包一身冷汗,殲滅整三師李鐵軍,後來強攻洛陽,生擒邱行湘。渡江後解放兩廣,雲南,功勞多的簡直沒法數。 3 縱呢?隨著劉鄧的腳步指哪兒打哪兒,素來被作為主力來使用,一直到淮海戰役中的關鍵一仗,解放宿縣,雙堆集生擒黃維,再後來挺進大西南,解放重慶等。至於後來主力 31 師在 12 軍編製內參加上甘嶺戰役就不提了。我一直認為 31 師在中野的幾十個師中可以排名第一。所以這兩個部隊排第二、第三很合適。 3 縱早已不在,而 4 縱作為對印主力我認為這次裁軍是不會波及的。

  四: 1 縱(司令員楊勇上將)


  一般各野戰軍 1 縱都是老部隊,甚至基本是第一,起碼也是前三,中野不行。中野 1 縱是老的晉冀魯豫 1 、 7 縱的合編,紅軍底子不錯,包括大家很熟悉的原紅 1 師 13 團、 2 師 5 團等,在解放戰爭中也跟隨劉鄧轉戰大半個中國,可翻開二野戰史, 1 縱和 2 縱一樣,沒留下什麽很為史學界稱頌的經典戰役。可以說有點隨大溜,通俗的說,就是仗都打了,可功勞都是別人的。可以說這是一隻英雄中的一般的部隊,簡單平凡到 1949 年王瘋子不服楊勇當正職兵團司令,資曆是沒得比,唯一的理由就是比戰功,和 6 縱的顯赫比起來, 1 縱顯得太平淡了,包括後來到朝鮮,還是沒聽說 16 軍有什麽驚人之舉。所以不知道最近裁軍不知道有沒有 1 縱,若有的話,我絲毫不驚訝,畢竟在軍隊,平凡不代表什麽好事。

  五: 2 縱(司令員陳再道上將)



   2 縱在中野隻能排第五,沒辦法,和 1 縱一樣, 2 縱表演的也是主角中的配角,一向默默無聞,而且總體來說,還不如 1 縱,所以排後麵也是正常的。 2 縱在中野有個外號,叫 “ 姑娘縱隊 ” ,意思是軍紀中野第一,當然還有個言外之意就是打仗軟綿綿的。我覺得作為一個部隊,贏得這樣的外號實在不是什麽值得慶賀的事,軍隊嘛,寧願象東野那樣軍紀差點,隻要能打勝仗,可 2 縱正好相反,所以我估計原來安排 10 軍去西藏可能就考慮到那兒沒什麽大仗,搞好軍民團結卻很重要。我記得我還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當年最先解放重慶的是 2 縱,可劉鄧硬讓 2 縱撤出,入城式讓 3 縱搞。現在想起來劉鄧不太可能幹這種胡宗南式的 “ 蠢事 ” ,但從這傳聞可見 2 縱的地位。不過 2 縱也並非無耀人之處,可惜那是在 1952 年的上甘嶺,而且是為別人做嫁裳,,其 29 師在 15 軍編製內為 15 軍揚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戰士胡修道創造了個人殲敵記錄( 280 多),至今我估計解放軍也沒人破得了。哎,當時若人人如胡修道,黴菌有多少兵員也不夠耗的!扯遠了。這麽一支英雄的部隊和那個在華北 8 縱內的另一個 2 縱的種子,不知道這次裁軍能不能 “ 存活 ” 下來!

  六: 9 縱(司令員秦基偉中將)


  可能有些 “ 千歲軍 ” 的擁護者要扔板磚了,先別急。 9 縱也許後來在建國後很威風(不管那功勞是否有 6 縱的一半,也不管大家是否對此有爭議),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 9 縱就是一直屬於中野二流部隊,一直在打配合戰,一直是助攻的位置。甚至到了 1949 年後在 4 兵團的地位還不如 14 軍呢。若不是後來的上甘嶺一戰成名,不好說今天還有沒有空降 15 軍的存在,說不定還是空降 27 軍呢!

  七: 11 縱(司令員王秉璋中將)


  這個部隊也和 9 縱一樣在解放戰爭時就是中野二流部隊,一直在打配合戰,一直是助攻的位置,而且還不如 9 縱。 9 縱起碼一直是在配合 4 縱,在幫自己人,可 11 縱卻成了華野的小跟班,這也就罷了,若是跟著 1 、 2 、 3 兵團也能搞個光輝戰史,可 11 縱偏偏命背跟了蘇北兵團,成了華野二三流部隊的小跟班,還能有什麽油水撈?我覺得 11 縱最大的功勞就是促進了兩大野戰軍的團結。嗬嗬!

  總評價:本來中野最高峰時達 13 個縱隊,加 38 軍實際上相當於 14 個縱隊,可是 1 縱部分和主力 8 縱、 13 、 14 縱都留在原來的晉冀魯豫軍區後來被華北順理成章的接受過去(可華北才打幾個大勝仗啊,不如給中野), 10 、 12 縱又變成地方部隊(野戰軍地方化可能是中野特色),使得中野實際上僅 1 、 2 、 3 、 4 、 6 、 9 、 11 縱共 7 個縱隊,倒也還可以。可是一個挺進大別山,部隊光沿途被俘就達 8000 ,再加上損失和留下堅持大別山,最後中野竟然不足 12 萬人,一直到渡江後才恢複元氣,以至於後來華東中原的大仗都是靠華野主要打的。可我們大肆吹捧的挺進大別山呢?隻吸引了敵人 10 個旅(中野若留在老區再來一個魯西南戰役就能搞定)回防,害的華野為了掩護而導致 7 月失利就更不說了。可一直到渡江,我也沒看到大別山給我軍什麽好處。究竟是牽製了敵人還是牽製了我們呀?若是調動敵人增加殲敵機會,難道中原大地還不夠嗎?豫東戰役不是打的很好嗎?躍進前中野已經達到一次戰役殲滅 5 萬正規軍的水平,可出來後呢?一次頂多吃掉 2 萬就不錯了。究竟是損失大還是利益大,天知道!幸虧粟裕沒有南下,否則華東還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解放呢,說不定就要靠東野南下了。所以中野是解放戰爭中犧牲最大,走路最多的野戰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