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左宗棠收複新疆內幕:慈禧才是真正決策者

(2009-05-12 00:15:33) 下一個
在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前後,中國發生了嚴重的邊疆危機。清王朝就像一間破屋子一樣四處漏風。到底先堵哪個漏洞,這個問題考驗著慈禧的政治智慧。麵對大臣們先“海防”還是先“塞防”的爭論,慈禧如何權衡利害做出決策?麵對外國勢力的滲透,慈禧是強硬抵製還是妥協投降?著名清史專家沈渭濱教授為您揭秘慈禧真相。

  在外國侵略者覬覦中國邊疆的情況下,清政府碰到了許多問題,在這些邊疆危機中,慈禧對於國內的版圖是不同意被列強侵占的。

  同治四年的時候,中亞的浩罕國將領阿古柏趁新疆發生反清起義的時候率兵侵占了新疆,而英俄兩國都想通過阿古柏政權把新疆從我國割裂出去。而清政府不僅麵臨著新疆危機,東南沿海有海防薄弱,所以必須在“海防”和“塞防”中做出抉擇。

  這時的清政府早已是金絮其外,敗絮其中。有限的國力使得清王朝隻能集中力量堵住一個漏洞。但是,無論是東南沿海還是西南邊陲,都是中國至關重要的門戶。在這僵持不下之時,慈禧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這一場所謂“塞防”和“海防”之爭,當時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應該選海防。而當時的陝甘總督左宗棠正在進軍平定陝甘回民起義,對新疆的地方了解很多,他認為新疆自古以來物產富饒,在戰略上也非常重要,應該趁英國、俄國還沒有完全介入的時候,及時地收複新疆。

  兩個被慈禧認為朝廷重臣的大臣所上的奏折完全不同,慈禧看到這兩份不同意見的奏折以後進行了嚴格的平衡分析。左宗棠長期在西北用兵,他對於西北的形勢了解非常多,所以慈禧感覺到左宗棠的意見是有道理的。

  在“塞防”和“海防”的這場大論戰中,先堵哪個漏洞,考驗著慈禧的政治智慧。那麽慈禧為什麽如此堅決的要收複新疆呢?僅僅是因為她信任左宗棠嗎?

 為什麽她先要收複新疆呢,我們講得徹底一點,新疆是大清版圖中間的很大一部分,失去這樣大的領土,慈禧要受到千古罵名的。光緒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她命令左宗棠以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把收複新疆的大權完全交給了左宗棠。在慈禧的大力支持之下,朝廷給予左宗棠收複新疆的軍餉是比較充分的。

  左宗棠並非仕途出身,多年征戰的他是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赫赫戰功,才被慈禧所一步步提拔,並逐漸信任的。那麽在這場他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中,左宗棠能否完成朝廷的重托?臨危不亂的他展現出了怎樣的作戰韜略?

  光緒二年二月,左宗棠按照方針,將戰略目標定在攻克北疆的烏魯木齊。他任命自己部下大將劉錦棠作為主力,並且給他訂了一個指導思想——“師克在和”,同時他又給他訂了一個戰略方針,叫“取其要害”。

  1876年8月18日,劉錦棠以及其他的部將一舉收複了烏魯木齊,後來打到十一月,天山北路全部收複了,左宗棠就乘勝追擊,1877年分兵三路齊頭並進。1878年的1月2日,除了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區之外,新疆全部被收複了。

  正是因為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成功地收複了新疆,所以在現在的中華大地上,我們仍然可以為有著美麗而又富饒的新疆而驕傲。然而就在後世高度評價左宗棠的曆史功績的時候,沈渭濱教授卻把關注點投向了收複新疆的決策者——慈禧。

  左宗棠出兵新疆,一共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到了目的,這也是左宗棠到現在仍然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那我要問,決定收複新疆,並且在財政、用人、建省等方麵做決策的慈禧,她的舉措不也應該也要予以肯定的嗎?

  時論說到邊疆危機,往往指責慈禧對外妥協。這一說法不合事實,請看:

  日本侵略琉球,轉而侵略台灣,慈禧對琉球確實沒有足夠保護,但對本國台灣卻指示劉銘傳堅決抵抗,終使日本不能得逞;

  法國侵略越南進而窺視雲南,慈禧暗助黑旗軍抗法,宣布對法戰爭。最後,承認法國保護越南卻不肯割地賠款,《中法條約》是曆次條約中對中國損害最輕的條約;

  英俄企圖通過阿古柏軍的入侵而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慈禧堅決反對,命左宗棠平定新疆,保住了清皇朝版圖中最大一塊領土。為收複伊犁,慈禧指令崇厚赴餓談判,訂約後又不滿崇厚失地太多,改派曾紀澤使俄,終於從虎口中奪回大部分領土。

 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她一開始就傾向主戰,骨子裏卻主張列強調停,本意是無法戰勝日本而希望依靠“以夷製夷”取得體麵和平。隻是打不過日本而不得不求和,在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事實俱在,能說她在邊疆危機中一味妥協賣國嗎?哪一個統治者甘心把國家領土白白送人?慈禧之所以不惜動武,根本上是為了保住領土,不願在自己手中割去土地。曆史對慈禧的指責,叢集在權欲、專製、暴戾、賣國、腐敗等方麵,這些大多是缺乏知人論世,、實事求是的,從而構成了對慈禧的妖魔化。

  這些指責出現的曆史背景,主要在戊戌維新失敗到辛亥前後,解放後更甚。造成妖魔化的原因,一是康梁出於保光緒的需要,而攻其一點;二是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出於反清需要,而大造反滿輿論;三是解放後在階級鬥爭影響下,出於對地主階級頭子的批判,需要一棍子打死。

  我們看待一個曆史人物,特別是一個問題人物,應該要采取實事求是、知人論世的態度,千萬不要簡單化、片麵化,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來源:鳳凰網 本文為SMG藝術人文頻道《世說新語》欄目《揭秘慈禧真相》係列講座內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