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東線鏖兵,抗美援朝中慘烈的死鷹嶺戰鬥

(2007-05-05 09:24:46) 下一個

抗美援朝戰爭中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誌願軍九兵團在割裂美陸戰一師的情況下,給予其沉重的打擊。本文想通過二十軍在死鷹嶺附近的阻擊戰,來回顧一下這一曆史畫麵,以緬懷為國捐軀的先烈們。本文中的資料,主要來自1951年3月中國人民誌願軍二十軍司令部編的《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及二十軍軍史中的相關部分。

  一、死鷹嶺、德洞山口和福克斯高地

  首先,由於南朝鮮和日本所編《朝鮮戰爭》中一般使用德洞山口或德洞通路(ToktongPass)的名稱,而誌願軍軍戰史中一般用死鷹嶺或1519高地的名稱,所以究竟死鷹嶺何指,是個問題。根據貝文*亞曆山大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第七陸戰團的F連配置在一座孤立高地上,該高地(後來得名“福克斯高地”)“位於主補給線以北的德洞關”。日本陸戰史研究會編的《朝鮮戰爭》一書的附圖7中也將F連的大致位置畫在通過死鷹嶺的公路以北。二十軍軍史的附圖中,死鷹嶺在公路以南。從《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中死鷹嶺阻擊戰的草圖上,看不出F連的位置,但和日本陸戰史研究會編的《朝鮮戰爭》一書的附圖7對比可知,誌願軍陣地大致在美軍陣地(福克斯高地)南麵和東麵,因為美軍占據了福克斯高地,所以誌願軍主要伏擊陣地在福克斯高地對麵的公路以南。結合以上幾個不太精確的地圖,大致可以分析出,美軍所在陣地是德洞山延伸下來的一個高地,在公路以北(這就是為什麽這個地方被稱為德洞山口或德洞通路的原因);誌願軍所占的則是公路以南的山峰(草圖上未標注名稱,應該是死鷹嶺的主峰)以及美軍陣地以東的一條山嶺(倒U型轉彎的頂部)。因此,死鷹嶺和德洞山通路實際上並非同一地點,也就是說,F連所在的福克斯高地(FoxHill)和死鷹嶺(1519高地)的主峰不是一回事,這是必須辨明的,因為後麵涉及到的戰鬥經常會提到這兩個地方。

  二、五十九師的任務與具體布置

  據二十軍軍史,五十九師任務為“以一部兵力在鬆落洞、廣城地區阻擊敵人西進和向南逃跑,師主力攻占死鷹嶺及其以北、以東地區,切斷柳潭裏敵人的退路,協同第二十七軍攻殲柳潭裏之敵”,據五十九師戰鬥總結中所引軍命令第五號,對該師的具體布置為:“以五十九師並二六七團蔭蔽集結於小德、閑上裏、雪寒嶺、慶城、新浦裏地區,以二六七團兩個營在雪寒嶺以東線構築堅固陣地,阻敵西進;一(二?)六七團一個營在閑上裏、慶城二側地區,堅決阻擊柳潭裏敵向西南轉進,務須確保慶城。該師主力應按時進入慶城以東搶占新興裏、西興裏二側陣地,切斷下碣隅裏與柳潭裏之聯係,並以有力一部由東南向西北配合二十七軍攻殲柳潭裏之敵,另以一部逼近下碣隅裏,協助五八師圍殲下碣隅裏之敵。”

  據一七七團二營戰後關於西興裏阻擊戰的總結,一七七團的布置為:“三營攻打門岩裏,二營隨三營跟進,如門岩裏無敵,三營在死鷹嶺打響後,二營向西興裏阻擊[敵]人”。有的書(如《百旅之傑——20軍史話》)中,將攻擊死鷹嶺的任務說成是由一營擔任的,似不確。

三、戰鬥經過

  據《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中“戰役簡要經過”一節,“五九師,一七五團於二十七日二十三時三十分進至囦水裏與新興裏之間並切斷該地之公路;一七七團於二十四時進至新興裏與西興裏之間,並於二十八日三時占領新興裏,於拂曉攻堅死鷹嶺一五一九高地,將西興裏、囦水裏間之敵大部殲滅;一七六團由豐流裏、袂物側裏地區歸建,於二十八日三時進至西中裏、閑上裏、慶城以南一線”。

  據日本陸戰史研究會編的《朝鮮戰爭》一書,28日淩晨2時30分,“約1個連的中國兵,突然投擲手榴彈,亂打衝鋒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進攻F連”。而至28日6時30分,戰鬥大體上結束,F連恢複了原來的主抵抗線,且“中國軍隊遺棄的屍體有450具”。

  28日淩晨的戰鬥中,誌願軍的進攻部隊番號和人數不詳,估計很可能是一七七團三營,受到損失比較大,基本喪失了進攻力量。

  總的態勢,“十一月二十七日我五九師一七五團、一七七團於是晚及28日拂曉先後占領並控製新興裏死鷹嶺(一五一九)西興裏、德洞山(一六五二點六)囦水裏以南公路二側之一五二零、一四一九點二、一三六七點五、一二六七點五、一五四二等高地後,殲死鷹嶺、西興裏線之敵美海軍陸戰一師七團二營一部”。

  28日天亮後,美軍開始反擊。“二十八日拂曉後,柳潭裏之敵約二個營之兵力配以飛機坦克等曾數度向一七五團之一四一九點二及一五二零高地反擊,我因整日消耗,傷亡較重,於黃昏即為敵所占。同日,下碣隅裏之敵二百餘在十輛坦克四架飛機及炮火配合下向我一七七團一三四七高地反擊,被我擊退”。

  在福克斯高地的F連正抓緊時間搶救傷員、調整部署、要求補給,當日並未出擊。白天誌願軍也沒有再次向該高地進攻。

  28日夜間,五十九師以一七五團二營及一七六團五連分別向一五二零高地及一四一九點二高地發動反擊,至29日拂曉又重新占領該兩處高地。當天,囦水裏美軍步兵在飛機、坦克、火炮支援下,再次攻擊一四一九點二及一五四二高地,柳潭裏之敵則是向一四零八及一二二九點一高地攻擊,“我堅持五十六小時(?),乘敵疲困之際,予以出擊,敵即潰退至囦水裏,我傷亡亦重”。

  29日淩晨,一七七團的部隊對F連也再次發動了攻擊,有一部分兵力突入了北麵第三排的陣地,但仍被美軍所擊退,29日白天F連發動反擊

,恢複了原陣地,據稱“中國兵死亡在200人以上”。下碣隅裏美軍早上出動了第七團第二營(欠)支援F連,但受到猛烈阻擊,15時隻好返回下碣隅裏。據二十軍軍史及《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29日白天“死鷹嶺下殘敵二百餘”及下碣隅裏的美軍都出動反擊,均被擊退。誌願軍堅守死鷹嶺主陣地的是一七七團一連,據稱全連傷亡較大,正、副連長犧牲,但守住了陣地,“斃俘敵206人”。由番號判斷,原一七七團三營應該是退出了戰鬥。當日淩晨的襲擊戰,可能是由該團一營發動的。

  當日夜,五十九師奉命歸二十七軍指揮,繼續控製死鷹嶺、新興裏、西興裏高地,阻敵增援和突圍。五十九師重新調整了部署:以一七五團控製一四一九點二、一五四二、一五八一點二、一五二零等高地,阻敵向下碣隅裏突圍;一七六團以一部兵力控製雪寒嶺、西中裏、一四零八、一二二九點一高地外,主力控製在閑上裏地區,待機出擊;一七七團固守死鷹嶺、德洞山、獐項裏、西興裏一線陣地,阻敵西援。

  30日及12月1日戰況:“三十日囦水裏及死鷹嶺之殘敵,不斷向我一五一九及一三四七高地反擊外,[一日]柳潭裏、囦水裏之敵傾及全力向南突圍,我一四一九點二、一二七六點五等高地受敵一個營以上兵力及飛機坦克等整日轟炸攻擊,我堅持五十六小時二十五分,一四一九點二高地為敵所占,十八時我組織反擊未果。此時一四一九點二高地以北之公路以東山地均為敵所占”。

30日夜間,一七七團再次組織了一個連的兵力向F連發動進攻,還是未能奏效。這和美軍戰後總結《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中的描述相一致,該書稱:“F連獨力據守從下碣隅裏的師部到柳潭裏的第五團和第七團所在地之間的一個隘口,完全被孤立在陣地之中,守了五天五夜。在這段期間,這個連被大約兩個營的中共軍重重包圍。第一晚,他們的陣地遭到猛攻並有一角被突破,但是在天明前又重新奪回。第二晚時,敵軍以和前晚約略相同的路線及兵力攻擊,也再度被擊退。第三晚,雖然F連已經有許多傷亡,但是中共軍的攻擊也顯得軟弱無力。接下來兩天中,雖然在F連陣地的目視距離內可以看到有大量中共軍的活動,但是卻沒有采取任何攻擊行動”。

  2日上午十一時,柳潭裏派出的第七團一營到達F連陣地。

  12月2日五十九師重新組織反擊,“於六時四十分我仍重占一四一九點二高地,十二時半敵即在大量飛機轟炸掃射及坦克配合下全力向南突圍,十時五十五分又占我一四一九點二高地,十三時進占我德洞山(一六五二點六),十四時二十分敵完全控製除一五二零、一三五七點四高地以北之全部高地,二十三時該敵進至新興裏,該時敵步兵一部占死鷹嶺以北之小路經長興裏逃泗水裏”,“十二月三日由柳潭裏南突之敵在飛機坦克等配合下及下碣隅裏之策應對攻下,於下午三時全部(二百餘輛坦克汽車)通過新興裏與下碣隅裏之敵會合。時死鷹嶺公路以南之一五二零高地等尚在戰鬥,惟因部隊傷亡及凍傷無力行走出擊”。

  此時死鷹嶺原守禦部隊一、三營已經消耗殆盡,由原守禦西興裏的二營抽調了一個排(六連的一個排)去增援。西興裏方向的防禦在下午二時左右,被敵占前沿陣地,強修橋梁後通過。當日黃昏,二營奉令全部撤至門岩裏地區。

  四、戰後總結

  《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中,有戰後軍的檢討以及軍對各師執行任務的評價,有關五十九師的講評如下:

  1、該師首先搶占了西興裏、新興裏兩側陣地,完成了分割柳潭裏與下碣隅裏敵聯係的主要任務,使友鄰各部都完成包圍攻擊柳潭裏及下碣隅裏之敵打下了有利的先決條件。

  2、配合友鄰部隊聚殲敵人之任務,未能完滿達成,隻能說對敵的一大打擊和殺傷。苦戰了七天多。

  3、該師在執行任務與命令是堅決的,也是積極的,打得頑強英勇盡了其責,但在戰鬥過程中該師一部分幹部和一部分的部隊未堅決執行命令和組織戰鬥與戰鬥指揮上犯嚴重的毛病,影響到部署後殲滅更多的敵人,指揮上仍是有缺點的。

  以下舉了一四一九高地的爭奪及死鷹嶺戰鬥的例子,關於死鷹嶺,指出:“對情況掌握和仔細判斷研究不足,輕易發起戰鬥,如死鷹嶺攻擊三次未奏效,損耗了部隊有生力量,亦未能全殲敵人”。

  一七七團的檢討認為,“死鷹嶺的敵人本來是可以殲滅的,團的決心是強的,執行命令是好的,但對掌握和判斷情況是不足的,有時審查情況和上報情況是不夠確定和負責的,結果連[續]數次沒搞下來,這師要負責,團亦要負責,因師的情況是團裏報的”。

  一七七團受到表揚的是二營,認為其堅守西興裏、死鷹嶺地區七天七夜,陣地始終在手中,營副周文江到最後還組織重機,以火力大量殺傷敵人。另外一營的一連因堅守死鷹嶺,打退29日敵反擊,戰後獲得集體一等功。

  一七七團被嚴厲批評的是三營營長沈錫金,認為他在反擊死鷹嶺戰鬥中“故意四次弄錯方向,拖延命令不執行,自己畏縮,有恐美保命思想,脫離和推托指揮責任,跑去西中(興?)裏二營防空洞逃避戰鬥”(注:帶錯路也可能是迷路,因為地形複雜,又是夜間。當時上綱都很高,不一定完全是事實)。

  五、結語

  據日本陸戰史研究會編的《朝鮮戰爭》,F連陣地外側,中國軍隊遺棄屍體多達1500餘具。這個數字明顯是誇大了的。當時美軍未能完全控製戰場,也沒有時間來仔細核對數字,因而不可能是很準確的。二十軍整個戰役中陣亡人數2963人,如果說在死鷹嶺一個團的陣亡人數就高達1500人以上,是不可思議的。從二十軍各師情況來看,五十九師的傷亡較五十八師略好,和六十師差不多。12月14日二十軍部隊整編時,五十八師一七二團隻能編一個排,一七三團編一個連(8個班),一七四團編一個連(8個班);五十九師編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4、5、6、7個班不等;六十師一七八團編6個小連,每連3-4個班,一七九團3個小連,每連3個班,一八零團3個班。類似的對敵軍傷亡數字的估計錯誤和歧異是戰爭中很普遍的現象。

  關於死鷹嶺攻擊F連失敗的原因,實際上除了上述檢討中主觀上的一些因素以外,主要還是誌願軍在火力、裝備、供應上和美軍存在巨大的差距造成的。這是許多資料中都提到的,美軍方麵的總結,如《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一文中對此也有反映。戰術方麵經驗和總結,《鹹鏡南道戰役初步總結》中也有,如對美軍防禦規律的分析等,因為太細了,不再一一打出來。總之,從整個戰鬥經過可以看出,五十九師很頑強,和美軍反複爭奪,但因為缺乏空中及火力支援,供給極端不足,所以未能達成原定目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