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一家

一家之言,細品清茶濁酒; 大家之路,閱盡江北海東。
正文

那年高考(連載完)

(2007-06-22 18:06:18) 下一個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父親和母親

十二、新生

清華1977級的學生班級,按學校慣例,稱為“七字班”,共有一千零一十七名學生。

當年的新生入校,不像現在有父母相陪,全都是自己一個人,背著行李被褥,右手拎著裝滿衣物的旅行袋,左手提著盛著臉盆的網兜,條件好一點的,還有一個小書箱。

我們係的新生住在一號樓,當時是最北麵的一棟學生宿舍。每個房間住6個人,3張上下鋪的木床。幸運的是,我們班列在新生名單最後的4名同學,被分到最後一個房間。這四人除我之外,一位來自北京,一位來自黑龍江,一位來自江蘇,後兩位都是應屆生。

全班三十幾個同學,大家來自祖國各地,多數是男生,隻有7個女生,這在清華已經是比例很高的了。班裏年齡最大的是兩位已經三十歲的老大哥,最小的是兩位隻有十五歲的小弟弟。那年已過二十的我,在班裏排行正好在中間。

入學後不久,1978年的高考就開始了,那是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統考。記得已入校的我們,還找來1978年的高考題做了一遍,估算著自己如果晚考半年的話,是否還能夠上清華。

半年後,1978級新生就入學了。我們77級這一屆學生當新生當得最短。

1978級新生入校後,我們才逐漸發現,原來清華77級和78級加起來,才是專業完整的一屆學生。據說,當初中央剛剛決定恢複高考時,清華本不想按照文革時期延續的冬季招生,打算統一恢複到夏季招生。但鄧小平不同意,他認為清華應該帶頭參加文革後的第一次招生。這樣,清華隻好改變了計劃,不過隻招了一半的專業,餘下的一半留給了78年招生。

清華的這種做法,並不是為了應付中央,而是遵循著教學規律。在半年之內,接連進來兩屆學生,許多院校都吃不消,相繼出現了一係列的問題。主要是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實驗室及教學設備也不夠用,學生宿舍和食堂更是擁擠不堪。而清華卻沒有出現上述的情況,從基礎課到專業課的各個教學環節,從師資配備到學生食宿的各個層麵,整個教學體係全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運行著。

我們就這樣,和全國各校的1977級新生一道,開始了新的校園生活。

高考,已經成為過去,前麵的考試更多。


尾聲

北京,清華大學主樓,正門前麵的石階上,有一塊石頭與眾不同。

遠遠望去,它和整個主樓建築融為一體,絲毫看不出有什麽區別。走得越近,它的顏色仿佛越深,直到看見在它上麵刻著的一行字……

那是清華1977級學生留給母校的畢業紀念,也是我留在清華園裏唯一的創意。

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和由此而誕生的1977級那一屆學生,橫跨九州,縱越十載,注定會在共和國的曆史上,承擔著自己應肩負的重任,如同清華主樓門前的那塊石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

我的朋友們,如果你有機會去清華園,一定代我去看看那塊石頭。也許,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聽到它,在輕輕地講著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年輕人那年高考前後的故事,他的入學,他的錄取,他的考試,和他的夢想……還有他的父親,他的校長,他的老師,和那位副團長……


(全文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