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一家

一家之言,細品清茶濁酒; 大家之路,閱盡江北海東。
正文

那年高考(連載3)

(2007-06-13 19:50:38) 下一個

謹以此文獻給我的父親和母親


三、複習

命運女神終於向我們招手啦!

文革後恢複高考的消息,我們都是在1977年10月裏從收音機裏聽到的。那時候,盡管家裏已經有了一台9寸的黑白電視機,但當時還是習慣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每天晚上八點鍾的新聞聯播。

高考的日期定在11月底,對我們來講,隻有不到兩個月的複習時間。白天還必須按點上班,積極表現,絲毫不敢分心,生怕出現一點紕漏,影響以後的政審。

那年高考,沒有劃定考試範圍,沒有給出複習大綱,也沒有提供任何複習資料或參考書目。周圍準備參加考試的人,各有不同的複習方式,真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記得有一位老兄,不知是從什麽地方淘弄的,居然找來了一張文革前的高考卷子,如獲至寶。

多年沒有這麽學習了,一下子真抓不住要領,眼看著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心裏別提有多麽著急啦!

就在這個時候,中學母校的老師們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中學就讀的那所師大附中,一直是一所很出色的學校。僅僅從三十年前的那次高考來看,我就一直認為,這是一所很負責任的中學。他們剛一得知恢複高考的消息,就馬上抽出最優秀的教師,組成強大的輔導陣容,指導學生們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

那年高考的考生中,中學在校生是有名額限製的,比例很小。所以,母校就把輔導的重點,放在了往屆的畢業生身上。學校發動往屆畢業班的班主任老師,盡可能地聯係上準備參加高考的已畢業學生,特別是原先在班上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一定要找他們回來(好在這部分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都不錯,大多保持著聯係)。

這樣,已經畢業多年的我,十分幸運地回到中學母校,參加了考前輔導班。盡管隻有短短的幾堂課,但對我們的文化課複習,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2000年,我曾回到中學母校,參加了建校50周年慶典。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回去過。同三十年前相比,現在的校園很漂亮,設備很現代。

正如大學,並非大樓,實為大師也。中學也是一樣,名校,不是名樓,而是名師。當年,正是那一批大師級的中學教師,給予我們以正確的指導。他們不是像社會上許多人競相做題那樣,沒有拿出很多的複習題讓我們去做,而是給我們另一套高效而實用的複習方法。

母校為我們製定的複習指導方針,我歸納起來是“三要三不要”:

不要把時間花在解題上,要重點掌握基本概念;
不要學習新的東西,要把學過的都盡量撿起來;
不要受別人的影響,要堅持自己的方式和進度。

每次複習課,老師們一再強調上述的方針。名師,就是不同凡響。一方麵,他們對自己的學生很了解,也很自信;另一方麵,他們對文革後的第一次考試,分析得很透,判斷得很準。

兩個月的複習時間,而且還是業餘時間,對一場高考,已經是非常非常緊張的了!根本沒有時間做更多的題(不像現在的題海戰術),也沒有時間學習新的課程和內容。隻要把以前在校時學習過的課程全部撿起來就行,一定要花點時間去記公式、背定理,而且隻記最基本的。因為這次考試,不會考太深、太偏或太怪的題。誰的基礎紮實,誰的概念清楚,那麽,誰就一定會考好。一句話,大家拚的是老本,拚的是基本功。

那年高考的試題,其範圍與深度,都證明了我們老師們的分析與判斷是非常正確的。

名校,就是不一樣。所以,我一直感激我的父親和母親。從小學到中學,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送我們到本地最好的學校讀書。良好的教育,讓我們受用終身。

當然,我永遠感謝我的老師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三十年後,當我回首那年高考的經曆時,從心底湧起對老師們無盡的感恩之情。我知道,你們有的已經不在了;我知道,你們也許不會讀到此文。但是,我還是要在此深深地向你們致謝!

謝謝常萬林校長!謝謝李碩校長!謝謝教我語文的張倉禮老師!謝謝教我數學的梅景杏老師!謝謝教我物理的張國華老師!謝謝教我政治的謝淑媛老師!

最後要特別感謝教我化學的、也是我們的班主任滿寶符老師!

謝謝你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永遠都是你們的學生!永遠都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