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一家

一家之言,細品清茶濁酒; 大家之路,閱盡江北海東。
正文

煽啪嘰,兒時遊戲之二

(2007-03-23 18:28:18) 下一個

啪(在這裏讀pia去聲)嘰,是一個直徑在四五厘米左右的圓紙板片,一麵印有圖案(多是古典文學中的人物頭像)。

一般是兩個人玩,多個人也行。我用自己的啪嘰摔向你放在地麵上的啪嘰,如果你啪嘰的另一麵被煽翻過來,我就贏了,戰利品就是你那張啪嘰。

看起來玩法很簡單,可還是有許多技巧。即要利用好地形地勢,還要掌握好自己的力度和角度,高手還有一套完整的煽、克、敲、彈等技術。

啪嘰最吸引人的,是啪嘰上的人物圖案。

啪嘰上的人物畫像,一般取材於古典文學名著,其中主要來自《封神演義》、《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兒時的許多小夥伴,多數並沒有讀過這些原著,但他們對每個人物的名字、綽號、兵器、坐騎,從各自的英雄譜,到彼此的爭鬥史,全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其中不少是得益於煽啪嘰這個遊戲。常常你出的牌,和我出的牌,人物來自同一本書,彼此之間有的是上下級,有的是對手。於是,啪嘰實戰尚未開始,口水戰就已經展開了。

啪嘰的比賽場地,偶爾也會有“背景音樂”。那時候,即沒有錄音機,也沒有CD,全靠自己伴奏。少得可憐的幾首歌,翻過來倒過去地哼哼,也不覺得煩。記得最盡興的是,和王家兄弟玩啪嘰時,邊煽邊唱當時流行的《沙家浜》的智鬥一場,三個人你一句我一句,輪流唱輪流煽,玩得很有節奏感。

啪嘰給我記憶最深的,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啪嘰的製作。

兒時正值文革初期,反四舊之後,幾乎所有原版的啪嘰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偶爾遇到一兩張,均視為珍寶,輕易不肯出手。當然,也可以用沒有頭像的“光板”玩,可那都是“小屁孩”才玩的,咱們“職業人士”可丟不起那臉。

沒有別的辦法,隻能自力更生,自己手工製作。首先照著小人書上的人物畫好頭像,按啪嘰的尺寸設計好形狀,然後墊上複寫紙,謄出反向圖麵,粘在膠合板上,再用刻刀雕出模板,塗上紅墨水或藍墨水,印在紙上,最後貼在紙板上,按外圓剪下來,一批木刻頭像的啪嘰就製作完成了!

如果印出來後,有特別喜歡的,就用水彩描上顏色,幾乎可以和彩版啪嘰相媲美。這樣的手工藝品,當然舍不得玩,自己收藏起來,時而拿出來讓小夥伴欣賞,多少有點炫耀的意思。

當時物質緊缺,用來做啪嘰的紙板很難找到。好在那時候我家訂牛奶,每天早上送來兩瓶。奶瓶上的封蓋正好是啪嘰大小的圓紙板,硬度正合適,隻是表麵有層蠟,需要把蠟除掉才能貼上印好的頭像。

由於資源充足,我手中的啪嘰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可以拿出一些來和別人交換,有時也施舍一些給和我關係比較近的幾個小朋友。這樣一來,自己在周圍小夥伴中的威信也就越來越高了,成為本區域內的啪嘰大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