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昨天去了曼哈頓。
天氣晴好,春意盎然,心裏也是。一南一北兩家好友來紐約。他們都圍繞孩子們的事情而來,巧的是,事先並沒有商量,卻不約而同,這不是緣分啥是?更巧的是,這個酷寒而無常的冬天,昨天卻溫暖和煦,這不是幸運啥是?
我和南方的朋友是發小和閨蜜。父母們是同事,小時候大院裏前後樓做鄰居。我和北方的朋友是經由閨蜜認識並一見如故的,也相識十多年了。
三家的相聚從時報廣場邊上的凱悅酒店開始。順便說一下,“時代廣場”這個譯法真不知從何而來。廣場是因《紐約時報》總部大樓而得名,和時代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如果我哪天開八,寫個《Friends with Money》的係列,應該比那個碎碎叨叨的同名電影有料。閨蜜每次來紐約不是住凱悅就是住萬豪,我得把她歸這個係列裏。哈哈。
從酒店窗口俯瞰早晨的曼哈頓。
兩家朋友都來過紐約多次,沒有看地標景點的急迫性。於是,我們就閑閑地過了大半天。吃吃喝喝聊聊,逛逛中央公園,坐坐馬車,看看風景,玩玩自拍(別問我要片片喔。我是大臉貓,來個遠景都勉強,哪敢這麽近距離?閨蜜是時尚的巴掌小臉,有資本SELFIE。)
這,是我所熱愛的紐約的一麵:時尚新奇,好吃好玩,老少鹹宜,永不厭倦。
時報廣場
中央公園
給大家推薦一個著名的家庭式意大利餐館:CARMINE'S,大盤吃肉大口喝酒的那種。百老匯戲院區和上西城各有一家,生意好到爆。
她家的菜是大份量分享式的。我們11人兩個頭枱三個主菜還打包了一些。
其中一個主菜。
這個也給力。
說到JUNIOR'S,紐約的同學們不陌生吧?她家的甜點不容錯過。
她家的CHEESSCAKE最有名。我們還試了提拉米蘇,也非常好。
晚上去鹿鳴春。主打小籠包人人喜歡。叫了又加,後來別的菜都吃不下了。
美好的一天。朋友們客氣地道謝。但對我來說,這真的不是禮儀上的作陪。這麽好的朋友不必言謝;更主要的是,紐約是我的摯愛,走走逛逛,於我也是享受。好友相逢,就更是錦上添花。
我自己常常在天氣晴好的周末,獨自徜徉在曼哈頓街頭。走走看看,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便可消磨半日。
如果獨自一人,我則更偏愛下城。我曾經說過:“我認為,如果你具備下麵這幾類人的一些特質,這裏(下城)就是你的天堂了:FREE THINKERS, FREE LOVERS, THE REBELS, THE DREAMERS……”。
曼哈頓的下城,是我獨自的紐約。一個另類而充滿動感、不豪華但無比熱情、不勢利而充滿自由的紐約。
紐約的繁華,也給我一個品味孤獨的背景。喜歡ALONE的時刻,但我從來不會去一個無人的海邊或山巔,而更喜歡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去體味她。
人生,終極是孤獨的,在心裏。即使在年輕而熱情飛揚的時候、在身邊鶯歌燕舞的時候,真正能品味自己、撫慰自己的,還是自己。更不要說如果在漂泊途中、在愛人不在身邊或根本沒有愛人的時侯,自己就更是自己的朋友了。
一個城市和一個人一樣,有自己的性格。我想,我喜歡紐約,是因為她的多麵性。十幾個街區之外,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色和文化。多元,而使人不會厭倦。和人一樣,即使那些微妙或不為人道的“黑暗”,也不是想有就有的,不是嗎?
我另一位鍾愛紐約的女友,曾搬去一個平和寧靜的地方住了一年,然後舉家遷回。說起那個美麗的小城:“花總是開著,樹總是綠著,人總是笑著……煩死我了!”
我撫掌而笑,特別理解她。
魚鳥相依:謝謝邀約。你就住哪兒,我這可是班門弄斧了。見笑。
你說的Carmine's大概是上西城的那家吧?我這個是Times Square那兒的,人簡直多極了。同事推薦的是你那邊那家,但我想對我外州的朋友來說,中城的更方便也更有人氣。
謝謝分享這些美好的文字和圖片
握手握手~
謝謝理解。不好意思,上兩個貼沒有回去看,沒及時看到你後來的留言。
今天還想到你來著~
石姐好!歡迎來訪。
嗬嗬,那些“米老鼠”現在是明目張膽地要錢啊。我閨蜜說一家人剛下出租,“米老鼠”和另一個什麽卡通人一邊一個“架”住她teenager的兒子,老子隻好舉起相機嘍,完事兩人一起要錢,一人五塊。以前比較含蓄,沒有這麽強行的。嗬嗬。
刺激居然也可以防老啊?人不能懈怠,就不得不時刻警惕,大概。
喜歡你那樣的周末長走。在美國,要不就是在山裏走,沒有市井風情,要不就是在城市走,又太亂。你們那樣的很有趣味。
去年夏天去紐約住在時代廣場的Marriott,廣場上有穿著米老鼠絨外衣的人活蹦亂跳的找人照相,湊熱鬧照了一張,照完了,那人伸手要錢。地鐵裏有拉琴的,拉完也收錢,特別不習慣。但是一想,他們也不容易。
下次一定去你推薦的飯店開齋。
晴妹:你的新作一如既往地讓我感動。
網上生活如此奇妙,我們隔著大洋,默默關懷很多年,看著彼此的成長,孩子們的成長。謝謝你的理解和鼓勵。握手!
相較於我的紐約,你的羅馬應該分量更重。你們又要去了吧?祝福你和安娜!
尖尖你好!和同愛紐約的朋友握手~
你寫得活靈活現的。希望,有一天,在紐約的人流中遇到你。人不認識不要緊,心意相通就好啦。是不是?
再看到你最後的那幾段心語,抱抱再抱抱,我們認識了有些年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相互精彩的生活,大洋的彼岸和此岸。
你的這句,"人生,終極是孤獨的,在心裏" 讓我心裏一酸的感覺。你的紐約是我的羅馬,如果去不了,我寧可去一個天涯海角的地方。寧可孤獨,也不隨波逐流,歌舞平生的虛偽熱鬧, 如果心都麻痹了,還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靈魂的存在,那孤獨中的一絲自由的甘甜?
抱抱,保重。你是好樣的,春暖花開,雲卷雲舒。
謝留言。
看得出,笑薇是個認真的同學。:) 我也認真一下:New York Times好像沒有歧義,兩岸三地都是譯作《紐約時報》的。時代廣場的譯法不準確,但也由來已久。我特地百度了一下,現在大家說就算個約定俗成吧。我也覺得這樣比較折中。
要怪我當年沒文化,在國內時真不知道這個廣場是和《紐約時報》有關的,也不知道其實歧義”時代廣場“是和《Times》搞混了,以為是“一個時代”的那個時代。覺得以“時代”命名的廣場真的很牛啊,一定氣派得不得了。來了美國,看到夜景的照片,還是看不出大小,隻看到璀璨和華麗。
後來暑假從中西部鄉下學校來紐約玩,真正站在廣場上:“That's it?" 真是哭笑不得,沮喪得幾乎摔倒在地。
如果那時明白確切意思,隻是一個因《紐約時報》大樓在此而得名的三角地,就不會有這個反差了。從此以後,我就特別熱心地要澄清這個廣場的真麵目。哈哈。
對啊,博物館,林肯中心,文化生活,這些都是紐約的亮點。我總是吃吃喝喝逛逛發呆啥的,爭取以後也整點文化的。:)
隻有住在曼哈頓的人才稱自己NEW YORKER,住外圍幾個區的都不算,我們這種河對岸的更是八杆子都不沾了。不過我明白我朋友從一個美麗小城搬回來的心情 - 不能忍受單調。
好久好久不見,旁白你跑哪裏去啦?:) 見到你太高興了!
你的片片一如既往地有特色。那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點都沒有變。
問好!常來玩,常聯係吧。
“我們都愛紐約” - 握手!
以後常常分享吧。
紐約時報英文是New York Times, 其總部駐地簡稱為時代(times) 廣場。紐約時報亦可譯為'紐約時代報'. Does it make sense to you?
紐約是個國際城市,各種文化薈萃,是美國少有的幾個可以稱得上是可以領略文化的地方。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Guggenheim 博物館等等是絕對不可錯過的。這個城市有太多的可以offer。
考慮到其他因素,是否居住在紐約有待商榷。
謝謝分享
鄉巴佬手機拍了幾張! 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