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評社華盛頓6月28日電(記者 餘東暉)日本正在舉行二十國集團峰會,習近平、特朗普、安倍都出席。除了多邊會談,他們之間將分別舉行三組雙邊會晤。中美日三角關係牽動亞太局勢,今後一段時間何去何從,令人關注。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5月21日在紐約舉行美中日關係“二軌對話”,三國24位專家學者和官員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評估認為,目前美中關係更加緊張;中日關係有所改善;美日關係貌似最好,但在朝鮮和貿易問題上也暗藏緊張。
根據NCAFP最新發布的此次對話總結報告,三國學者擁有共識:爭奪區域主導權被認為是無可替代的現象,隻能接受競爭,但競爭主導權並不意味著戰爭不可避免,也不意味著排斥合作,而且21世紀主導權之爭與20世紀也不同。
三國學者就三方合作提出建議,包括就製定規則的新方式展開聯合行動;促進亞投行與亞開行、世行在基礎設施方麵合作;日本應尋求在美中之間促進合作的角色;架起中國“一帶一路”與美國“印太戰略”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橋梁等。
正值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美中關係更趨緊張之際,中日關係經曆5年低潮,從去年開始逐漸回暖。尤其是安倍去年10月訪華;習近平赴日參加G20,與安倍雙邊會晤後達成十項共識;今秋習近平可能對日本展開國事訪問。
多位此次“二軌對話”參與者對中日關係回暖感到鼓舞,但同時承認,限製依然存在,尤其在美中緊張期,中日合作能走多遠,令人關切。比如豐田汽車最近在中國增資,故意不說,就是為了避免刺激特朗普。
專家們承認,目前在三方之間構建三邊合作很困難,事實上三邊合作正在退化。至於原因,美方學者多認為是中國過去5到10年政策所致,而中方學者和部分日方學者認為是美國削弱了國際秩序,尤其是特朗普的“全麵對抗”政策。更中立的說法是,美中之間正在發生“權力轉移”。他們認為,最好是通過三個雙邊關係或區域和國際組織來推進,比如亞洲開發行和亞投行。
現在當人們提到美國的反華情緒時,經常拿上世紀80年代末在美國流行的反日情緒做比較。許多專家則指出,如今美中之間的氣候與當年美日關係根本不同。當年日本在美日同盟的背景下尋求成為經濟超級大國。而今天中美之間,互不相識的談判代表缺乏共同的目標。
與會學者擔心,由於人們很容易諷刺特朗普及其政府的政策失誤,就此錯誤地認為美國正在衰落,或者以為美國對亞太和世界秩序缺乏承諾。相比之下,中國未來成為世界強權的能力可能被誇大。美日學者應當認識到,今天的中國既不是過去的蘇聯,也不是過去的中國,更不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
對於中美之間的“脫鉤”之勢,學者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這是不受歡迎的、危險的,也有人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正在進行的。許多與會者認為,別的國家包括日本並沒有與中國“脫鉤”的選項,“脫鉤”手法對於美國的不利之處在於,可能在美國與盟友間造成緊張。
關於日本如何貢獻“自由秩序”的問題,大家肯定日本舉辦重點討論世貿組織改革的G20峰會,日本繼續促進CPTPP等,都是日本發揮作用的表現,也討論了日本在美日同盟中提供東亞公共產品和在與中國的頂頭競爭中所起的對衝作用。
此次“二軌對話” 就當前形勢下促進美中日合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包括:
考慮就製定規則的新方式采取聯合行動,包括通過20國集團等多邊峰會。這些機構可以在規則執行方麵發揮更大的作用,但不要把這種對“基於規則的秩序”的需求框定為維護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同義詞;大家認識到世界貿易組織的改革尤其必要。
以亞投行與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在本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合作的良好勢頭為基礎,借鑒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美日應同中方一道,借鑒中國在二十國集團和上海合作組織中的領導經驗,提升“一帶一路”的建設質量。
認識到東亞和全球目前正為秩序而鬥爭,必須達成穩定的平衡。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建立遊戲規則來管理這種競爭,使競爭可能帶來的直接衝突最小化。
日本應尋求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橋梁角色,包括與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其他國家合作。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麵合作,架起“一帶一路”和“印太戰略”之間的橋梁。通過這種連接,使“印太戰略”不太可能被框定為遏製中國的戰略。
參加此次三方“二軌對話”的中方專家包括清華大學教授楚樹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龐中英、複旦大學教授任曉等,美方專家包括前助理國務卿拉塞爾、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主席艾略特、太平洋論壇名譽會長科薩、華盛頓學院教授奧羅斯等,日方專家包括日本國防大學教授神穀萬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添穀芳秀、神田外語大學教授阪田恭代等,以及日本駐紐約總領館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