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IMF總裁拉加德(中)身穿中式服裝祝賀人民幣“入籃” 衛華攝
中評社華盛頓10月1日電(記者 餘東暉)從10月1日開始,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定為可自由使用的貨幣,作為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外的第五種貨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所占權重為10.92%,列第三位。
IMF總裁拉加德30日在宣布人民幣“入籃”時表示:這對於特別提款權、基金組織、中國和國際貨幣體係都是一個重要的、曆史性的裏程碑。人民幣的加入反映了中國貨幣、外匯和金融體係改革取得的進展,並認可了中國在放開和改善其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方麵取得的成就。在具備適當保障的情況下,這些舉措將使國際貨幣和金融體係更加強健,進而對中國的增長和穩定以及全球經濟提供支持。
對於中國而言,人民幣“入籃”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在於,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得到當今國際金融體係的承認,必將促進全球範圍內對人民幣的認可和使用。對於美國而言,人民幣“入籃”意味著中國樂於參與現行國際金融體係,並願意通過改革開放,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進一步融入現行秩序,而不是“另起爐灶”。
皆大歡喜之餘,問題來了:這是不是人民幣終究挑戰美元霸主地位的開始?不能不說,美國人在將中國納入現行國際體係和秩序的同時,一直有這種隱憂。
在布魯金斯學會日前舉行的一場人民幣前景的研討會上,人民幣將來會否成為美元的對手,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因為從目前看,人民幣僅占全球交易結算額的3%,名列全球第五,但如果考慮到5年前中國的份額還幾乎為零,足見人民幣在世界上崛起得有多快。目前占全球貿易量12%的中國有3成的貿易是以人民幣結算的;已有二、三十個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其外匯儲備組合的一部分;34個國家與中國簽定了貨幣互換協議,這意味著這些國家完全可以繞過美元,直接用雙方的貨幣結算。中國央行最近已經通過中國銀行紐約分行,設立了美國首家人民幣清算中心。
康奈爾大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指出,人民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儲備貨幣。中國正在朝著匯率更靈活、開放資本賬戶、發展金融市場的正確方向邁進,鑒於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對世界經濟、貿易、金融的重要性,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發揮更大作用是確信無疑的。
不過普拉薩德認為,要想成為主導貨幣,必須成為“安全避風港貨幣”(safe-haven currency),也就是即便在全球金融動蕩時,還能獲得外國投資者信任以保全資產的貨幣。而這有賴於發行這種貨幣的國家建立一整套機製,有開放透明的政府,有機製化的製衡,保持央行的獨立性,實現法治。普拉薩德認為,以這些標準衡量,中國尚未做到,而且也不會在不遠的將來做到。
普拉薩德認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難成為美元對手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所以普拉薩德相信,人民幣在可預見的將來,能成為更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或能成為日元、英鎊的對手,也能分掉歐元一部分份額,但美元地位遙遙領先,無人能憾。人民幣即便能對美元地位有所侵蝕,也無法成為美元霸主的對手。
目前世界貿易中用美元計價結算的比重和全球外匯交易中美元的比重都在90%左右;世界各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儲備占6成以上;形成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美元霸主地位,還體現於國際貨幣合作基本上是圍繞維持美元匯率穩定而展開的;美元在特別提款權中的權重亦占41.73%。
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則看低目前條件下,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他說,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其實有好處也有壞處(mix blessing),成為儲備貨幣不利於出口,這對中國沒好處;中國成為國際貨幣表明中國在達到國際金融機製特定標準方麵已經取得重大進步,但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對於中國的發展並非至關重要。鑒於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深度、規模和有效性的現狀,中國也還沒達到人民幣成為全球主導貨幣的層次。
既然如此,人民幣何必還“入籃”呢?中國駐IMF執行董事金中夏認可人民幣“入籃”中國經濟自由化加速器的說法。他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就是一個市場和需求驅動的過程。為了爭取符合人民幣“入籃”的要求,中國已經采取了一係列重大的經濟金融改革步驟,未來會繼續朝這個方向繼續改革開放。他說:“人民幣加入SDR,中國沒有自滿的餘地。我們完全意識到我們的現代化、市場化改革仍在推進中,仍有許多事情要做。這是一個發展和改革的新起點。”
普拉薩德指出,IMF可以保佑人民幣,可以將之提升至受人尊敬的地位,但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終究是由中國經濟增長的實力與金融市場開放和發展程度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