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竊聽事件凸現西方媒體的先天缺陷

(2011-07-28 20:30:28) 下一個

默多克(右)與兒子詹姆斯(左)就新聞集團旗下報紙竊聽事件在倫敦接受議會問詢。


  中評社北京7月29日電(評論員 餘永勝)7月19日,英國議會舉行聽證會,調查已經倒閉的《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門”事件。作為該報母公司——新聞集團的總裁,傳媒大王默多克到場接受問詢。此前的17日,英國倫敦警察局局長保羅•斯蒂芬森已經因為此事被迫辭職,成為《世界新聞報》醜聞事件曝光以後,下台職級最高的公務人員。從目前的態勢來看,新聞集團的“竊聽門”事件並沒有收尾趨勢,相反,繼續發酵的勢頭卻越來越明顯。除了新聞集團高管相繼辭職或被捕、默多克接連道歉外,就連英國首相卡梅倫也受到牽連。西方輿論對此事的關注已經不限於事件本身,而是延伸至對新聞運作機製的檢討。

  西方媒體多為民間資本所有,與政府不存在隸屬關係,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新聞運作基本上以市場為導向,以爭取更多的受眾為目的,不對政府負責,政府也無權對其進行新聞審查。因為這個原因,西方媒體一直以客觀中立自居,認為自己隻對新聞事實負責,不受外部力量擺布。

  但實際上,以市場為導向的新聞運作機製,並不必然導致新聞的客觀性與公正性:如果客觀中立能夠為其贏得市場和利益的時候,媒體確實會顯示一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但當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媒體就很有可能做出違反職業道德以及法律的事,甚至不擇手段地炮製新聞。

  西方傳媒界曾經發生過這樣廣為傳揚的故事:一家資深電視媒體沒能及時趕到現場拍攝非洲某國的內戰炮擊畫麵,於是電視台記者付給反政府軍一筆錢,讓其重新開炮。這裏,不僅存在著人為製造假新聞的問題,而且也在客觀上成為內戰的幫凶。2003年5月,《紐約時報》記者布萊爾編造多條虛假新聞的事件曝光,在美國新聞界引起強烈震動,致使該報執行主編豪雷恩斯被迫辭職。諸如此類的事件,在西方傳媒界是很多的。這次英國世界新聞報的竊聽醜聞,隻是為這類事件增添了一個新案例而已。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市場導向型媒體把逐利作為第一目的是最重要原因。由於媒體相互競爭特別激烈,個別媒體在獲取獨家新聞方麵無所不用其極。以英國為例,它隻有7000萬人口,但全國性小報卻有好幾家,同業間的競爭到了白熱化的地步。不僅如此,隨著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異軍突起,紙質媒體特別是小報麵臨的生存壓力進一步增大。於是,從業人員使出渾身解數尋找新聞線索,這其中就包括使用非法手段等,包括翻垃圾桶、非法侵入他人電子郵件賬戶等等。

  此外,西方式的新聞監管製度也應對竊聽門事件負有責任。英國社會崇尚新聞自由,政府對新聞的監管比較寬鬆,這固然有積極的一麵,但也為個別媒體走漏子開了方便之門。英國現有的媒體監管機構是“報刊投訴委員會”,這實際上是行業公會,運作機製是媒體自律。在這種監管機製下,小報違規運營的事件常有發生。

  《世界新聞報》竊聽事件發生後,英國各界就對傳統的媒體自律機製提出了質疑。首相卡梅倫批評報刊投訴委員會“沒有發揮監督效果,缺乏應有的嚴謹”,並提議解散報刊投訴委員會,重新組建一個全新的報業自律機構。有分析認為,“竊聽門”不僅會對英國的媒體運作機製產生重要影響,也會對英聯邦國家、乃至全球新聞行業的管理製度造成一定影響。

  另外,《世界新聞報》的竊聽事件也與其母公司——新聞集團在英國平麵媒體中的巨無霸地位有關。該集團能量巨大,與政府的關係良好,卡梅倫組閣後在官邸接待的第一位媒體大佬正是默多克,卡梅倫甚至一度讓《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擔任自己的媒體主管。輿論認為,這也是世界新聞報膽大妄為,敢於觸碰法律底線的原因之一。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新聞行業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醜聞事件的發生。檢驗一個國家新聞業是否健康運轉的標準,不是看是否有醜聞事件,而是看是否有暴露問題並對此進行嚴格處理的機製。從《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事件來看,英國對這個事件的曝光及處理還是比較到位的。目前,從新聞集團高管到倫敦警方,都有高層因此受到處罰。不僅如此,首相卡梅倫也受到指責,他已經縮短了在南非的訪問行程,提前回國處理此事。如果一個社會對醜聞事件責任人的處理比較到位,而不是僅僅拿小人物當替罪羊,這對預防醜聞事件的再度發生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