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6日,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第62個共和國日的到來。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日本《追求》雙周刊5月4日一期(提前出版)載文《看準中國經濟增長局限 南亞盟主印度推行“富國強兵”》,摘要如下:
印度現在對中國采取了既接近又警惕的兩麵態度。2010年度印度對華貿易總額預計達到6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在限製溫室氣體排放方麵,印度與中國形成了統一戰線,提出在限製時必須得到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援助。此外,兩國都不讚同歐美主導的世界秩序,力爭實現世界的多極化。
另一方麵,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 (CSIS)2009年以“10年後的亞洲”為題,對美國、日本、印度等8個國家的有識之士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印度國內普遍認為中國是10年後“最大的威脅”,其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由此可見,印度對中國是既踩油門,又踩刹車。據說印度總理辛格去年10月訪日之際,曾向營直人首相麵授對華外交的“機宜”,其列舉的對華外交秘訣有三點,分別是“深入研究”、“接觸”、 “足夠的耐心”。
印對華策略:從“兄弟”至到警惕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半期,印度和中國曾經建立過可稱得上是“兄弟”的友好關係。然而,1959年西藏發生暴動,達賴喇嘛流亡到了印度,兩國的關係開始惡化,1962年最終發展成兩國間的邊境衝突。此外,在東西方冷戰時期,美國為了牽製蘇聯而向中國靠攏,印度則與蘇聯聯手。
印中關係得到改善始於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總理訪華和1991年12月李鵬總理訪印。1988年底蘇聯瓦解已是大勢所趨,拉吉夫.甘地總理訪華象征著冷戰的結束,但實際上印度方麵是心存焦慮的。
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路線已經全麵展開,中國經濟開始走上高速增長的軌道。印度方麵擔心照此下去將會落後於時代潮流,1991年印度終於開始實施經濟自由化。對於印度來說,與鄰國中國發展貿易是符合國家利益的。1993年拉奧總理訪華,同意擱置邊境爭議,擴大經濟等合作關係。
不過,正如前麵提到的那樣,印度對中國並未放鬆警惕。政府人士和研究人員不斷發出對華警惕論,對中國的不信任可謂根深蒂固。印度還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深化關係。在印度看來,中國試圖對印度形成左右夾擊態勢,以削弱其在南亞的盟主地位。
在海洋方麵,中國正在孟加拉國的吉大港、斯裏蘭卡南部的漢班托特港、馬爾代夫的馬累港以及巴基斯坦的瓜德爾港修建軍港,以便讓中國海軍的艦隻能夠從海南島停靠到這些港口,這就是所謂的“珍珠鏈”戰略。印度方麵擔心印度海域將處於中國的包圍之中。
為了對抗中國的這一係列舉動,印度除了現有的一艘航空母艦之外,還計劃在2012年引進一艘俄羅斯退役的航母,並於2009年開始建造國產航母。此外,印度在2010年還成功試射了“烈火-3”型中程彈道導彈,這種導彈可搭載核彈頭,射程長達3000公裏。不過印度與中國在國力上的差距依然很明顯。
印美中三角關係相互影響
美國是中國麵臨的最大外交課題。印度非常了解這一點,從而拉近了與美國的關係。2004年,美國與印度達成了旨在構建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為了彌補與中國存在的國力上的差距,印度巧妙地使用了超級大國美國這張王牌。然而,奧巴馬上台後形勢再次發生變化:美國開始轉而重視中國,印度方麵擔心美中兩國會向G2(兩國集團)體製過渡。實際上,印度的強硬派甚至提 出“印度應加強與俄羅斯的關係。”
當中國開始在外交上我行我素之後,奧巴馬總統顯然放棄了G2的想法,再次采取了重視中國也重視印度的方針。當印度看到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不可能進一步加深之後,終於有所放心。不過,今後我們將不得不考慮印美中相互影響的三角關係。2009年以後,中國開始一再地聲稱對印度次大陸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印度實際控製)(即我藏南地區——本報注)擁有主權。印度方麵似乎認為這是美中關係發展順利的緣故。
由此可見,印度非常擔心中國影響力的擴大。但另一方麵,很多印度學者都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將到達極限。他們在這樣說的時候都異常高興,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將經濟增長確定在7%左右,相比較“中國模式”,他們認為在民主的旗幟下發展經濟的“印度模式”更具前途。中國正在東南亞構建人民幣貨幣圈,與此同時,印度也試圖讓尼泊爾流通盧比,力爭在未來建立印度經濟圈。兩大經濟圈遲早會發生碰撞。
印度在很多情況下把強大鄰國中國看成是一種“挑戰”,今後將會不斷地積蓄力量。從這一點來說,今天的印度正在走一條富國強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