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希臘債務危機擴展到整個歐元區的債務危機成為最近半年來全球經濟中最為關注的焦點。 中評社香港6月17日電/法國《歐洲時報》6月17日載文《歐元走弱考驗中國:向左走或向右轉?》,文章說,受困於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的拯救行動效果究竟如何目前似乎仍未明朗,而國際輿論對於歐元繼續削弱的走勢日益擔憂,以至於英國《金融時報》今日再刊出文章呼籲警惕全球失衡即將再次加劇。
這個持續了數月且日益發酵的議題如今更將中國牽扯進來: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應在此一歐元低位時期動用龐大外匯儲備果斷出手“抄底歐洲”,另一種輿論則要求中國的外匯當局檢討去年夏天以來的外匯多元化結構之政策,並對近三個月來逾三千三百億歐元外匯儲備的損失進行清算……盡管這類議題涉及到國家外匯安全和全球交易策略,但中國官方如何應對歐元經濟走勢和全球失衡危局,還是不可避免地成了國際財經界的頭號選題。
在過去,展開一幅中國版本的世界地圖,美國在右(東側),歐洲在左(西側)。中國經濟要追趕的目標始終鎖定在右側的美國——後者不僅是全球經濟的老大,更是在政治、軍事、文化上對中國改革開放極具影響力的超級大國。而歐洲經濟在歐元誕生後雖然得到中南海高度重視,但總體上未能形成足以抗衡中美經濟聯係機製的力量。
美國次貸危機卷起的金融風暴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緊盯美元的政策共識,直接導致去年以來中國對歐元資產的戰略性增持,也令中國這個“百姓並不富裕,政府實在有錢”的發展中國家成了連接美歐“資本蹺蹺板”的新支點。甚至這種效應也引起了不同學術專長和背景的國際財經專家陷入爭論: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即歐元走勢與中國股市(包括香港恒生指數)存在明顯因果統計關係;中國內地經濟學界已普遍擔心美國“陰謀做空歐元並間接套牢中國”;美國多位經濟學者則響應國會山的議題建議中國應繼續升值人民幣以支持全球經濟複蘇並保證中國經濟的健康運行……
理性分析,歐元誕生以來對中國經濟利弊影響的基本態勢沒有出現大的改變:由於貨幣交易費用下降而導致對中國初級產品的出口抑製;由於資本市場之一體化而有利於歐洲企業進一步投資中國;因加快了歐洲各行業的內部調整而促進了中國加快金融業改革與開放……換言之,這些基本麵意味著眼下北京對歐元及其區域經濟的態度不會大變。
應當說,中國經濟從來就沒有過所謂向左走或向右走的選擇,因為歐洲或美國經濟對於中國來說從來不是二選一的非此即彼式選擇題。當然,這絲毫不妨礙中國在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的體係中充分利用兩個區域市場作出權宜的戰術變化——不隻是政治上的博弈,更關係到美中之間、歐中之間的不同時期或政策環境的經濟聯係。
由歐元之父蒙代爾與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弗裏德曼引發的有關歐元的爭論曾持續了多年,不論他們當年的預測為何,眼下歐元區要想擺脫危機的影響,就必須調整“消費明天”的標尺,撤除以鄰為壑的促狹政策——歐洲的拯救本質上要靠自己而不是中國。
現在也可以再看看中國,是左右逢源還是舉棋不定?中國高層尚未對歐元政策作出及時表態,既意味著危機尚處於觀察期而“不便言”,也意味著政策底定且大局未變的“不必言”。人們能記得的,仍是兩會前夕中國總理溫家寶談到的“外匯內用”(溫氏對英國《金融時報》說“正研究如何用外匯儲備刺激經濟,保持金融的穩健以支撐經濟”)。
對當前的全球經濟失衡來說,“抄底論”和“陰謀論”目前看來都尚未左右中國經濟的發展選項。保持冷靜和理性,“消除貪婪和恐懼”這句華爾街聖經應該警示中國“多看少動”。特別是當下中國自身麵臨經濟結構轉型的重大變革,五月份中國出口大增48.6%,萬萬不可刺激執政當局衝動而為。斯為減少風險的唯一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