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俄專家稱中國09年已展示首架航母艦載機

(2010-05-07 23:28:48) 下一個

中國空軍裝備的殲11型戰機,其原型為俄製蘇-27SK戰鬥機。


  中評社北京5月8日電/2009年俄羅斯武器出口額高達85億美元,但是這種出口收入近期很快就將銳減,因為莫斯科在世界武器市場上已遭遇到了新的競爭對手。他們不花費眾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從事基礎研究,不買專利和許可,隻是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通過仿製手段掌握最現代化的武器生產技術和工藝。該報道還稱,中國通過從烏克蘭引進的一架蘇-33艦載機試驗樣品,結果2009年中國驕傲地向世界展示了首架國產艦載殲擊機。

  東方網引述據俄羅斯《說法報》報道,俄羅斯軍事技術被私自仿製的現象最早出現在上世紀50-60年代,當時羅馬尼亞人或波蘭人首先在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前托上加裝一個把手,改換名稱後宣稱是本國自行研製出的產品,繼而開始大量仿製,甚至轉手出口。

  當然,在世界武器發展史上,盜版或仿製現象比比皆是,概莫能外,就連世界著名的溫徹斯特、勃朗寧、毛瑟、魯格、斯通納、西科爾斯基公司的經典產品曾幾何時也曾被大量仿製。蘇聯同樣有剽竊他國軍事技術的先例,最典型的例證有馬克西姆機槍、納甘左輪手槍、什帕金係列衝鋒槍等,即使是舉世聞名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也有嫌疑,其初始型產品中的個別部件和機構的來源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至少有許多專家認為它們源自德國的STG-43/44突擊步槍。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總經理魯斯蘭-普霍夫說:“我認為,根本沒辦法對軍事研究成果進行應有水平的保護。我們應當向前看,製造新武器,把知識產權盜賊甩到屁股後麵,他們自然就會喪失銷售市場。現代新軍事技術工藝是秘密,不可能向國際專利局申請專利。實際上所有人都在互相窺視。”

  俄專家指出,所有傳統武器出口大國都曾深受其害,都為如何避免武器設計思想被他人竊取而苦惱。現在最常見的是某個發展中國家從某個武器出口大國中采購一小批裝備,承諾隨後再追加采購一個航空師的戰機或一個海軍大隊的護衛艦,但是兩年之後,這個武器出口國可能就會在利馬、阿布紮比、範堡羅或其他某處的國際武器裝備展上驚訝地看到自己產品的克隆樣本。

  實際上還是同樣的產品,隻是改了名稱,換了外部裝飾,添了一些無足輕重的附加裝置,不久前的武器進口國搖身一變成為出口國,從而獲取巨額出口利潤。現在很難同這種現象作鬥爭,寧願節省700-1000萬美元而去采購哪怕是不太好的盜版組裝品的國家實在太多。不過,現實的歐洲人也逐漸學會了通過其他途徑來彌補自己的損失,比如說嚴格控製高新軍事產品的出口,代之以數十億美元的民航裝備的供應,如空客飛機。

  俄專家認為,中俄近期的軍事合作隻對一方有利,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向俄羅斯的傳統夥伴提供物美價廉的俄製新型武器裝備的複製品。中國軍隊龐大,經濟強盛,高度重視獨立自主地生產新型武器裝備,但是相對來說中國人的設計思想暫時還很落後。因此他們簡單地奉行“拿來主義”,任何有用的東西都會毫不客氣地拿來借鑒,為此中國經常受到知識產權方麵的指責。比如去年國慶60周年閱兵之後,中國軍隊展示的60多種新型軍事裝備約有一半竟然被人懷疑為類似俄羅斯、歐洲、美國和以色列產品的仿製品。

  中國渴望從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得到他所需要的技術工藝,但是俄羅斯生產商已經找到了阻止中國人無限製地克隆自己武器裝備的方式。2003年中俄簽署了許可生產蘇-27SK飛機的合同,但是200架飛機的訂單中國隻采購了一半,在解釋原因時說蘇-27戰鬥力不夠理想,他們要集中精力發展國產殲-11B戰機。蘇霍伊公司為此提出抗議,稱中國殲-11B實際上是按照一對一的原則仿製蘇-27、蘇-30而得來的。

  中方否認莫斯科的指責,重申殲-11是本國自行研製的自主產權產品,其70%的配件都是中國製造。除了飛機和發動機外,中國還得到了俄羅斯“穩相加速器”聯合體研製的最新型機載雷達係統“珍珠”,它與剛剛推薦俄最新型殲擊機米格-35使用的“甲蟲”機載雷達類似。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指出,現在中國希望從俄羅斯采購的不是俄軍工企業的終端產品,而是高科技技術和工藝,是俄國防企業和設計局壓箱底的東西。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總經理普霍夫強調,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的官員們準備向中國出售100多台新戰機使用的發動機,莫斯科可以利用這一核心部件控製中國。他說:“沒有我們的發動機,中國殲擊機的大量出口是不可能的。而中國可以簽署合同,承諾是為自己購買的,然後轉手出售發動機,以此方式對我們造成直接損失。當然,我們可以通過供應發動機使中國依賴俄羅斯,我們有能力讓中國空軍所有飛機都停在機庫裏(無法升空)。拒絕(發動機供應)合同則會使我們損失不少的收入。”

  俄專家指出,烏克蘭同樣對中國軍隊的崛起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以區區2000萬美元的價格向中國出售了未完工的 “瓦良格”號航母及其擁有的所有相關技術文獻,另外還有一架蘇-33艦載機試驗樣品,結果2009年中國驕傲地向世界展示了首架國產艦載殲擊機。其他前蘇聯和華約國家也在世界市場上大量出售從蘇聯繼承過來的舊式武器裝備以及俄羅斯軍工企業供應的新產品的複製品,如白俄羅斯出口的S-125“伯朝拉”防空導彈係統、最新型“機動”戰場指揮係統、波蘭出口的“箭”式便攜式防空導彈係統、保加利亞出口到格魯吉亞的俄製反坦克導彈係統。盡管朝鮮的表現稍微低調一些,但是其仿製能力同樣令人吃驚。2007-2008年朝鮮向伊朗出售的“大浦洞”導彈正是蘇製“飛毛腿”導彈的現代化改進型號,而朝鮮不久前出口的武器中竟然還發現了俄羅斯KH-35海基亞音速巡航導彈的仿製品。

  實際上,俄羅斯自己也在幫助中國製造飛機,其中作為米格-29競爭對手的殲-10和FC-1就是在俄羅斯米格公司協助下研製而成的,相關合同是由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在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允許的情況下擬定的。現在中國計劃把這些殲擊機供應給阿塞拜疆和津巴布韋,同時還在巴基斯坦批量生產。此前曾是俄製飛機及其配件傳統采購國的其他國家,如孟加拉國、緬甸、黎巴嫩、伊朗、馬來西亞、摩洛哥、尼日利亞、斯裏蘭卡、阿爾及利亞等,也已經對這種殲擊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計劃近期至少要生產2000架最新型殲擊機。中國不僅在傳統市場上排擠俄羅斯,還有可能逐步取而代之,成為物美價廉的高效航空裝備的主要生產者,馬來西亞空軍司令宣布可能為即將裝備的俄製殲擊機進口中國配件就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最近2年俄中軍事技術合作規模下降了62%,幾乎沒有簽署新合同。人們很快就會忘記,北京曾被視為莫斯科在軍事技術領域的戰略夥伴。與此同時,中國卻在盤算未來的利潤,中國戰機在出口市場上的規模將超過800多架。

  俄國防出口公司一位匿名消息人士指出,如果中國航空工業今後繼續以最近兩年的發展速度高速前進,那麽它將會對俄羅斯戰鬥航空裝備的出口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不能說俄羅斯國防工業係統的官員們不理解局勢的嚴重性,他們正在尋找解決辦法,試圖通過某種方式影響和改變局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