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宮一號”模擬對接圖。
“天宮一號”飛行器。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中廣網消息:日前有報道稱中國已經選拔出女航天員,為了解消息是否屬實,以及中國載人航天近期有何進展,中廣軍事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總裝備部原副部長張建啟中將。
中國空間站突破關鍵技術,開始進入生產階段
記者:張部長,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中國載人航天後續發展的趨勢?
張建啟代表:按照中央四號文件的精神,載人航天發展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突破人進入空間並且返回技術——這是一切的基礎。神舟五號楊利偉等人的順利的返回,以及神舟六號等,以這些為標記,中國載人航天已經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突破兩個關鍵技術:一是突破航天員出艙技術,第二是突破空間交匯對接技術,然後建立中國的自己小型實驗室。以神七為標記,航天員出艙技術已經得到了突破。下一步突破交匯對接技術——也就目標飛行器,它實際上也是空間實驗室的初步狀態。等神舟八號、九號以及十號進行三次對接之後,中國航天就能完成第二步工程的任務。
預計2011年初先發射目標飛行器,接著就是神舟八號、九號以及十號的對接。神舟八號進行的肯定是無人對接,至於有人對接是神舟九號還是十號進行,要看八號對接的順利程度。如果神舟八號交匯對接很順利,那下麵就很可能進行有人對接,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第三步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二十多噸的核心艙加上實驗艙,構成中國自己的小型的空間站。
記者:空間站是“天宮一號”嗎?
張建啟代表:“天宮一號”是空間實驗室。
記者:這個計劃據說要推遲到2011年。
張建啟代表:空間實驗室計劃推遲到2011年上半年。
記者:推遲的原因是什麽?
張建啟代表:交匯對接技術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中國是第一次在做方麵的研究。目標飛行器經過這次重新設計,它的壽命變得比較長,達到了兩年。八噸重能達到兩年使用壽命,這其中使用了很多新技術。另外交匯對接技術上,對數據測量、控製等方麵都需要新的技術突破。
神舟八號、九號以及十號,從八號開始就會進行很多改進——從神舟一號到七號在技術上就有很大的變化,它要成為一個嶄新的天地往返飛行器,需要進行很多改進,在技術上有一些難度,在可靠性上要求更高。天地往返係統對技術的要求很高,所以為了確保成功出發,寧可稍微往後推一點,也要保證它的成功。
記者:據您了解,這個計劃雖然往後沿順了一點時間,但目前進展還算比較順利吧?
張建啟代表:對。目前來講比較順利,所有的主要的技術都已有所突破並進入生產階段。應該說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生產和實際測試。
記者:中國航天技術麵臨的挑戰有哪些?比如生產工藝以及新材料等方麵。
張建啟代表:在實際生產中確實有一些困難,但都還不是不能克服。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對載人航天來說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須慎之又慎,因為中國不像美國或者俄羅斯那樣有很多這方麵的經驗。中國的國情在這裏,畢竟現在經濟實力比以前強了。要中國人大會議上大家討論的民生問題依然還很多,所以在載人航天和升空探測兩方麵還隻能適度發展。基於這些原因,我們要確保每一次發射都能夠成功,這是擺在中國航天人麵前最大的挑戰。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目前神舟飛船在宇宙中是以天為單位來計算時間的,那麽將來空間站要持續使用2年的時候,對技術的要求是不會更高?
張建啟代表:是的,到每一個部件可靠性都要求都更高了。表麵上隻是一個運行時間的延長,實際上它將發生質的飛躍。
記者:以後我們在空間站可以完成的任務,是不是比神舟飛船幾天承擔的任務多的多?
張建啟代表:多很多,因為空間站的使用壽命基本能達到十年的周期,另外它的容積也比較大,因為核心艙就有二十噸。實際上現在我們空間實驗室將來發展就會變成核心艙或者實驗艙,進一步把它體積擴大,可靠性進一步提高。這樣可以進行的實驗項目和種類都會大大增加。
記者:在太空上是不是有很多實驗在地麵是無法完成的,很關鍵的實驗。
張建啟代表:對,首先它具備一個失重狀態,並且宇宙中清潔度等方麵條件都比較好,包括一些生命科學,生物科學,有很多實驗地麵上無法完成,要在飛船內進行。包括一些材料科學,像神舟七號搭載的固體潤滑劑,那類實驗就做不了,必須在空間中進行。
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是綜合利用,環保節約
記者:剛才也談到我們國家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同時也感覺到我們國家雖然度過了金融危機,但還是麵臨一些挑戰——包括軍費比例都降低了,那麽我們載人航天經費有沒有受到金融危機衝擊呢?
張建啟代表:載人航天工程本身按照中央的要求,它是適度的發展,並且目標都是有限的,它本身是一個重點規劃的工程。這方麵沒有受到什麽的影響,國家一個方麵是正常投資,另一方麵在工程管理上也是堅持勤儉節約、精打細算的。另一方麵也盡可能做到一個項目多種用途,中國的飛船跟國外最大的差別是,國外飛船它的留軌艙一般是作廢處理,而我們精打細算,把留軌艙又做衛星來使用。
這一次神舟七號出艙活動的氣閘艙,國外都是用完就報廢了,而我們把它用作小衛星進行儲備,為我們下一步交匯對接做一些技術儲備,通過精確的管理和綜合的利用降低它的消耗或者讓它產生最大效益。
記者:每一分錢都要起到最大的效益?
張建啟代表:對,在這方麵做的很多實驗,為我們其他領域也做了一些鋪墊。像神舟七號就做了中繼衛星的實驗,這也為下一步如資源衛星等技術奠定了一個基礎,我們做了很多超前的事情。
記者:同時,航天事業也不是純投入,應該也會帶來產出,也會產生經濟效益吧?
張建啟代表:對,航天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產業。在航天領域,按照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計算方法,應該是1比8、9到10的投入和產出比,效益是比較高的。包括通訊衛星,現在家家收看電視等,效益是可觀的。還有中國目前發展的導航衛星,產出也比較多。
除了經濟效益以外,載人航天最大的優勢就是它的政治效益和社會效益。無論美國也好、俄羅斯也好,都把這個放在第一位。第一是展示國家綜合國力,另外也提高整個民族凝聚力,使整個民族團結一心,更加投入國家建設當中。在這方麵產生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中國載人航天建設,培養了人才,拉動了經濟
記者:當年為了第一個升上太空和第一個登上月球,美國和蘇聯兩個國家爭的很厲害。
張建啟代表:對,載人航天問題美國國內爭論了40年,要不要做?為什麽要做?最後才有了統一的看法。它是彰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工程,並且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中國更明顯。中國研究載人航天的時候麵臨一個困難,當時文化大革命造成人才斷檔,但通過對載人航天工程的投入,培養一大批新生的科學技術人才——不光在航天,電子、材料、機械加工等方麵,使中國的科研水平整體上了一個新台階。
我到很多單位去看過,以前我們欠帳很多,科研條件很差。通過這些大工程的投入——盡管投入不是很多,因為那個時候錢還很值錢,整個科研條件上去了,為中國後三十年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特別表現在科學技術上。
記者:這是無價的財富?
張建啟代表:對,特別是人才的培養。現在無論航天、電子、包括機械精加工等方麵,骨幹普遍都是30多到40多歲這批當時的年輕人,這是現在花多少錢也無法達到的。
記者:我們也知道進行空間站研製的很多單位在上海、天津,而新發射場建在海南,這些大型項目落戶地方以後,也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也很大吧?
張建啟代表:對,有些項目建到天津以後,對天津渤海新區的建設是一個拉動。發射場建到海南,它對海南當地經濟和群眾生活也是一個拉動,帶動整個海南相關產業。據了解,發射場進入海南以後,在文昌一下吸引了很多相關單位在當地投資,大約超過海南發射場投資的五、六倍,使當地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另外長遠來看,將來海南發射場它重點事發射高軌道衛星以及通訊衛星,那麽通訊衛星如果在西昌發射或者在海南發射有什麽不同呢?在海南發射的衛星比在西昌發射的衛星壽命要延長兩到三年,因為它溫度低。那兩到三年,現在通訊衛星一般是三十到四十個轉發器,如果從經營角度來看,那麽發射兩三顆衛星,多盈利增加的錢就能把發射場建設起來,所以這個經濟效益也是很高的。
記者:這說明航天發展也成為國家戰略投入?
張建啟代表:從長遠發展這是必須走的一步。現在提出環保、低碳經濟等理念,因為現在運載火箭用的燃料是四氧化氮,是有毒有汙染,所以我們必須發展液氫、液氧以及液氧煤油和固體燃料等新的技術,這樣才能最大幅度的降低對環境汙染。
中國新型航天器無毒無汙染
記者:以後我們在海南發射大運載火箭都是液氫液氧?
張建啟代表:是的。都是液氫液氧為燃料。新一代航天器都是無毒無汙染的運載火箭。
記者:以前有的國外炒作影響海南的生態?
張建啟代表:那是沒有根據的,不會有任何的影響。我在海南跟他們講的很清楚,這個火箭無毒無汙染,並且嚴格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定的保護當前生態環境。為了保生態環境,我和工作人員曾經把發射場方圓十多平方公裏進行了徒步探測,每個建築物在什麽地方都調整了布局,盡量不毀壞一棵樹林來保持原生態,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這麽多年從事載人航天的工程,有沒有留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或者感動的事?
張建啟代表:載人航天工程,應該說凡是參加過的人都會有很大的感受。因為你就會感覺到不能帶有任何私心和雜念,必須一心一意圍繞這個事業來工作。因為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整個從事航天工程的隊伍,素質要求很高的。過去的航天人都在一起工作,當時還沒有係統的分工理念,比如我是發射場的、你是搞火箭的、他是搞衛星的等等。
但自從搞了載人航天以後,大家都麵臨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航天的安全。圍繞這個目標,大家團結的像一個人一樣。給我震動最大的是神舟二號發射前發生事故,發射場把火箭撞了。但出了故障以後,沒有一個人有埋怨的話,沒有一個人有情緒或者發什麽牢騷,大家整個團結像一個人一樣,加班加點把這個問題排除掉,最後順利了完成了發射任務。
當時江主席到了現場以後,我就講了一句話:“中國載人航天的隊伍成熟了”,成熟的唯一標誌,就是大家圍繞一個目標團結的像一個人一樣,這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最大的成果,並且這個成果影響了包括衛星的各個實驗隊,現在整個在航天領域局麵完全不同。
記者:我們也知道,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航天事業也遇到過挫折,連續發射失敗,應該說載人航天也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質量控製體係?
張建啟代表:這個控製體係是很嚴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冗餘在裏麵。講一個例子,像發動機渦輪盤的燃燒池,以前隻抽檢15%,但是現在有了載人航天,必須100%抽檢。另外它從安全設計來講不一樣,凡是能夠冗餘設計都要進行冗餘設計。
記者:備份了。
張建啟代表:進行備份。不能冗餘設計的要有安全措施,這方麵考慮非常周密、非常嚴格。
中國女航天員選定,神九或將與男航天員一起飛天
記者:現在有消息說,新一批航天員已經初步選定了,裏邊是否有女航天員?
張建啟代表:航天員也要建立梯隊式,第一批航天員我們選了14個,這些人員從1994年到現在已經是十幾年時間了,現在他們都在四十歲以上。為了航天事業的發展,現在選拔第二批航天員,5名男的、2名女的,他們都已經完成選拔階段的任務,已經確定了人數。下一步進入對他們進行訓練階段。
記者:這兩個女航天員都是從空軍部隊出來的?
張建啟代表:都是從空軍運輸機隊伍裏邊選拔出來的。女航天員選拔基本上跟男航天員選拔條件基本差不多,身體素質、包括飛行的閱曆以及意誌、思想狀態這些心理情況,基本很男航天員沒有太大差別。唯一區別就是盡量選擇已婚的,已婚女性的身體、心理更成熟一些。
記者:太空環境訓練比較苦、對體力要求比較高,為什麽還要選拔女航天員?
張建啟代表:航天就是本身就是一個人類進入宇宙技術的研究,人在空間中的生理情況也是一個研究課題,我們叫“空間生命科學”這是其一。第二個選拔女航天員是因為從載人航天開始以後,廣大婦女界對這個事情就特別關心,已經再三呼籲要求有女性飛上太空,特別是神七航天員完成太空行走以後,這個呼聲更高了,我們各級婦聯都呼籲,航天員到香港、澳門時,港澳同胞也都強烈要求能夠選拔女航天員。
記者:真正實際嫦娥飛天的夢想。
張建啟代表:對,嫦娥飛天夢想。這也是為滿足廣大婦女同誌的心願應該做的一項工作。同時,女性忍耐性,從科學分析來講,可能也比男性強一些,使她們可能在空間表現會更優秀一些,我們當然會通過她們在空間的表現來得出結論。
記者:下一次載人航天大概是神舟九號嗎?
張建啟代表:神九能不能上去,要看八號交匯對接是否順利。如果神舟八號無人交匯對接很順利也可能在神舟九號進行就實施。
記者:神舟九號要和“太宮一號”對接?
張建啟代表:神八就要對接。
記者:是否是無人對接?
張建啟代表:神舟九號按原計劃也是無人對接,但是九號和十號都具備載人的條件。
記者:下一批我們載人上去會是幾個人,都是女性航天員,還是男女一同上去?
張建啟代表:這個還沒有具體的規劃。要根據他們的訓練情況——特別是女航天員。因為航天員的訓練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年,還要看她們的訓練成績,以及各個方麵來綜合評價。
記者:空間站對接,一般載員幾個人?
張建啟代表:中國飛船最大載員是三個人,這是設計定死的。究竟每一次飛行搭載幾個人,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再定。
記者:有沒有計劃,下一次載人會是男女飛行員一同上天呢?
張建啟代表:有這個可能。現在有兩個女航天員,至少能選擇一個。
記者:男女混合上天可能性比較大?
張建啟代表:對。
記者:你說的選拔條件,我想問一下,女航天員在訓練中間和男航天員是不是一樣?
張建啟代表:基本是一樣。
記者:周期也一樣?
張建啟代表:周期也差不多,因為通過第一批航天員訓練已經有了經驗了。這樣在以後的訓練會更快一些。
記者:你現在了解女航天員訓練怎麽樣?現在好象挑選兩個,備份好多個?
張建啟代表:挑選是兩個,一般進去也是定兩個了,一般最後會調到航天員隊伍裏邊。
記者:現在有幾個女航天員接受訓練?
張建啟代表:因為從空軍飛行員裏邊選拔,然後逐步縮小範圍,最後確定兩個作為預備航天員。
記者:訓練還是比較順利?
張建啟代表:她們馬上投入訓練了。
記者:定人了?
張建啟代表:是的,應該說中國航天通過十幾年摸索有了一套成熟的經驗,可能會比第一批航天員訓練周期縮短一點。因為畢竟有經驗了。
記者:他們訓練標準是不是比男航天員低一點?
張建啟代表:標準不會降低,因為他有放飛標準是基本的。
記者:隨著我們空間艙變大,現在身高放寬了,但是對學曆卡的更嚴,是不是還有細微的調整?
張建啟代表:這個也不一定。現在飛行員本身文化程度就比原來高了,空軍都要求本科,以前也沒有這個條件,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將來發展出空間站後就有可能,因為空間站內部的空間相對要大很多,各方麵生活也好了,到時候會對上去的人條件進行放寬,還會選一批科學家上去,從事一些科學的實驗,這是下一步的打算。
中國空間站對外國航天員科學家開放
記者:現在國際空間站已經快到壽命了,俄羅斯、美國都很頭疼空間站怎麽辦。中國空間站是否會成為全世界、全球範圍內空間實驗非常重要的項目,我們空間站會不會加強國際合作、或者會不會有外國航天員也到我們空間站工作呢?
張建啟代表:載人航天它是一個人類和平利用空間的重要平台。所以說必須要走國際合作的道路,一方麵有很多科學實驗需要世界各國科學家合作。像神舟八號確定搭載一個生物科學實驗項目,是跟德國歐空局一起做的,這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工程。所以我相信等中國空間站建成以後,肯定會有很多國家和我們一起合作,搞一些科學實驗,也可能會有國外科學家或者航天員,包括港澳地區的科學家會上去實驗,這都是正常的。
記者:現在有沒有一些國家已經跟我們發出這方麵的聯係或者有一些交往?
張建啟代表:一直有交往。包括神舟七號發射後,美國航天基金給中國航天員頒了獎。歐空局一直在跟中國談合作,這些都是必然要進行的,我們和俄羅斯一直有長期的合作。載人航天發展是綜合利用,既環保又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