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企業正在測試新生產完成的殲11戰機。??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俄羅斯需要調查中國仿造蘇-27戰機的情況。”俄國防武器出口公司高級官員19日對西方記者說了這樣的話。此前,俄媒體上指責中國仿造俄戰機的聲音不少,甚至有罵中國是“強盜”的,但俄方高官從來沒有跟著嚷嚷。
??俄方官員的話讓不少中國人心裏咯22100;一下,上世紀90年代,蘇-27戰機在中國名氣很大,它是中國擁有的第三代戰機的第一個機種,從而使中國跨入世界先進空軍力量的行列,但如今它正在中國人的視野中迅速褪色。多名中國專家20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認為,“仿造”一詞在飛機製造中很不專業,“調查”仿製就更不靠譜。而這個話題的真實製造者其實是一些對戰鬥機貿易一知半解的好事媒體。“俄羅斯現在巴不得中國多買它的軍品,而受到西方軍火貿易禁運的中國,雖然現在看不上俄羅斯的軍備了,但除了俄羅斯也沒別的地方可以買。”中國國防大學的李大光博士向《環球時報》這樣評價當前中俄軍火交易的“實情”。
??俄官員做出謹慎表態
??據俄新社報道,俄羅斯國防武器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托利.伊賽金8月19日在莫斯科“MAKS-2009”國際航展上對記者稱,俄羅斯采取各種措施打擊世界市場上仿造武器的現象,包括調查中國方麵仿造蘇-27戰機的情況。
??伊賽金是在回答西方記者提問時做出上述表示的。但他接下來的話又像是在替中國辯護,他說,俄羅斯已注意到,中國生產的飛機仿冒了蘇-27飛機的外形,但這“還需要證據”,“這屬於非常複雜的技術。外表可能一樣,但是裏麵的設置可能完全是另一樣。是否是蘇-27的準確翻版問題,需要調查數月,甚至數年,裏麵的設置可能不一樣。”
??俄羅斯國防武器出口公司是一家國營公司,它壟斷著俄羅斯的武器出口業務。
??正在莫斯科參展的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飛機製造業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俄方對所謂中國仿製蘇-27的說法語焉不詳,帶有明顯的應付媒體的“官話”意味。實際上,專業人士是不會談甚麽仿造戰機的問題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不想讓別國擁有這種武器,根本就不會出口相關裝備和技術,如果連技術帶裝備都賣了,那再追究“仿製”還有甚麽意義。事實上,中國早已獲得蘇-27飛機的生產許可證,可以根據合同對蘇-27飛機進行許可證生產。如果在技術引進過程中消化了外來技術,用在其他飛機的設計製造中,那也很正常,根本不是甚麽仿製。
??自中國停止組裝蘇-27戰機,轉而研製同級別重型戰鬥機開始,西方就冒出“中國仿造俄戰機”的問題,美國《防務新聞》、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等媒體對此都有報道。一些西方記者還在各種場合一再追問、誘導俄羅斯官方和蘇霍伊公司就此表態,但俄羅斯官方從來沒有對中方提出過“仿造質疑”。伊賽金19日的表態顯然也是在這種情況下製造出來的新聞。
??俄羅斯媒體上也有一些指責中國的聲音。去年2月,俄羅斯《新聞報》發表的一篇題為“中國冒牌貨”的文章,對中國複製蘇-27戰機的製造技術表示強烈不滿。
??去年4月,“俄羅斯新聞網”的一篇文章情緒激烈地指責“中國強盜升至新水平”。這篇篇幅很長的文章稱,中國人展示的J-11B戰機模型,幾乎就是完全克隆蘇-271057;1052;1050;,“這是違反國際條約的”。
??但中國軍事專家尹卓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發出這種言論的人,從來不提或者根本不懂的事實是,作為像蘇-27這種大型軍事裝備都是沒有所謂生產專利的,因為要想申報專利保護知識產權,前提是必須得公布你要申請專利產品的所有技術細節,這樣才能說服大家你憑甚麽申請專利,而軍事裝備顯然不能公開性能去申請知識產權的保護。
??仿造武器的問題很複雜
??實際上,世界上包括美俄在內的先進工業國家,都有過借鑒當時比自己更加先進的國家的技術和成品,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獨立自主的武器係列的經曆。世界上最著名的蘇聯T-34坦克,其實就是仿造、升級的產物,蘇聯從美國引進“克裏斯蒂”型坦克後,立刻仿製出BT-5坦克,而BT-5坦克上最重要的關鍵技術---懸掛係統和發動機都是仿製品,隨後BT-5演變成BT-7,最終發展成了T-34坦克。蘇聯第一種合格的戰略轟炸機圖-4,也是在二戰末期,蘇聯在意外得到幾架迫降在其境內的美國B-29戰略轟炸機後研製出來的,其外形與B-29完全一樣。
??此外,日本現役的川崎F-2戰鬥機,外型就是放大的F-16;以色列的“幼獅”型戰鬥機是在從法國進口的幻影III 型戰機的機體基礎上,使用美式發動機和內部設備自主研製的。
??匿名的中國飛機製造業人士說,如果僅從一架飛機的外形和某個飛機看上去有些相像,就說是仿製,那是非常外行的說法。飛機的“氣動布局”是所有人都看得見的,現代的飛機,還有發動機、航空電子、雷達、火控等等許多係統都非常重要和關鍵,中國的飛機製造業在其中某些方麵進步相當大,也擁有自主技術,如果結合很多技術設計製造出某種飛機,而外界非要說是仿製,那在武器裝備的製造中是很可笑。而且仿造的事情是幾乎無法調查清楚的,哪有一個國家自己搞的武器可以同意別國來調查!
??這名業內人士還說,在中國引進蘇-27戰機的過程中,俄羅斯的飛機製造專家經常在中國的企業裏,中國的飛機生產商用俄羅斯技術做了甚麽他們是很清楚的,如果中國做了甚麽超出合同的事情,他們早就提出異議了,也不會等到今天。
??設計蘇-27戰機的蘇霍伊公司也曾反駁過“中國剽竊俄羅斯蘇-27等軍事技術的知識產權”的說法。該公司總經理伯格去年6月表示,媒體上有關中方仿造蘇霍伊戰機的說法純屬外行,“我們堅信中方戰機當然有自己的技術成分和國產部件。美國等‘專家’在俄方售給中方武器的知識產權上做文章是在挑撥離間。”
??中俄都從武器貿易中獲益
??尹卓認為,所謂“中國仿製蘇-27”的說法再次引起關注,與俄羅斯對可能失去中國這個巨大的軍機市場的擔憂有關,這也是俄羅斯官方和國防工業經不住西方記者的撩撥,最終矜持表態的重要原因。
??1990年11月,中蘇雙方達成關於購買24架蘇-27戰鬥機並繼續引進24架蘇-27戰鬥機意向的雙邊協議。1996年12月6日,俄中兩國簽訂了轉讓蘇-27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協議,整個合同總額估計為25億美元。據統計,自1992年至2002年間俄羅斯向中國出口3批共76架蘇-27飛機,其中包括36架蘇-27SK單座型、40架蘇-27UBK雙座型戰鬥教練機。此後,中國轉向采購蘇-30戰鬥機,而蘇-27戰鬥機則開始由瀋陽飛機製造公司自行生產。
??這是上世紀90年代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中俄交易。當時中國剛剛經曆了與美國合作改進殲-8Ⅱ型戰機計劃無果而終的挫折,購買蘇-27戰機被稱為“中國空軍曆史上第二次急速現代化的起點”。
??軍火貿易對俄羅斯的意義也不言而喻。莫斯科大學國際政治研究專家考斯科夫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中國曾一度是俄羅斯軍火的最大買主,在俄羅斯軍工企業困難時期對其輸血,使得俄羅斯在當時幾乎是停產待業狀態的軍工研製、生產企業被注入給養,得以繼續生存下來,中國是“下沉中的俄羅斯航空業的救生圈”。
??但近年來,中俄軍火貿易在雙邊關係中的地位不斷下降。據“美國之音”報道,伊賽金今年4月表示,中國從俄羅斯采購的軍火曾占過俄羅斯武器出口額的一半,但2008年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武器出口中所占份額已經下降到18%,未來將下降到15%,甚至是10%。但他同時表示,他的公司今年的第一筆武器交易合同恰好是同中國簽署的。中國向俄羅斯采購了100多台航空發動機,用來裝備在中國的殲-10型戰鬥機上。
??對此,尹卓認為,這與中國軍備采購不再那麽迫切、俄羅斯向中國出口武器總是留一手等都有關係,但最終決定性的因素是,中國作為一個向工業化疾進的大國,在武器裝備上不可能總是依賴俄羅斯。
??俄羅斯的工業製造能力也製約它的武器出口,西方就經常嘲笑俄羅斯的工業製造水平。冷戰時期,西方將結構簡單、做工粗糙的蘇聯火箭稱為“鐵皮加鍋爐”。著名的別連科“米格-25叛逃日本”事件中,美國專家在驚歎米格-25戰鬥機的高速高空性能的同時,也不忘在報告中寫上“工藝技術粗糙”等貶低性語句。《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合演習現場看到的俄軍地麵武器裝備,包括T-80主戰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車體裝甲焊接處也明顯有些粗糙,特別是不少生產於上世紀70年代的BMP步兵戰車,湊近了能看到正麵裝甲上凹凸不平的焊接。
??有分析認為,雖然中俄兩國在蘇-27戰鬥機的知識產權上偶有風波,但這並不會嚴重影響兩國在軍技領域的合作,更不會影響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大局。目前,俄羅斯正在進行新一輪軍事改革,對新式武器裝備的國防訂貨有所減少。在國內訂貨不足的情況下,俄羅斯軍工企業要生存就必須擴大出口。2002年11月,時任俄聯邦國防部長的謝爾蓋.伊萬諾夫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表示,俄羅斯“祗有靠向中國供應武器和軍事裝備,才能維持軍工企業”。
??考斯科夫教授也告訴《環球時報》,俄羅斯沒有選擇,目前飛機製造業本身所接到的訂單仍無法滿足其基本的生存發展需要,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勢在必行。而據“美國之音”報道,有軍事評論人士認為,在西方仍然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情況下,中國同俄羅斯的軍火交易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