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如果不出意外,不久以後世界銀行副行長的辦公室裏將迎來首張中國麵孔。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主任林毅夫,正在打破由美國人和歐洲人一統天下的世行高層任職“潛規則”,成為剛剛履新半年的行長佐利克的重要合作夥伴。
“佐利克希望,此舉能平息外界對世行管理層中來自發展中國家人士的不足,以及世行應更好適應新興市場發展的批評。”1月21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如是解讀世行對林毅夫的任命背景。
打破歐美人長期壟斷
消息其實在3天前即已傳出。1月18日,國內即有媒體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林毅夫或將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支撐這個判斷的證據之一是該職位已空缺數月,上任首席經濟學家法國人弗朗索瓦·布吉尼翁去年10月即已離任。
隨後,《國際先驅導報》致電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對方稱此類信息歸世行總部發布,他們對此“幷不知情”。直到《華爾街日報》援引世行官員的話證實,林毅夫將任新職的消息才為更多媒體所報道。
由於佐利克對林毅夫的任命還需要1月底世行董事會通過,所以林毅夫本人對此的低調當屬意料之中——在接受電話采訪時,他僅表示“還在猜測階段”、“還要確認”。但更多的中國人顯然都格外興奮。“我為林毅夫(即將)做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感到自豪,這是中國和世界發展中國家的驕傲。”世界銀行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鄒恒甫對老朋友林毅夫如此“無條件”地讚譽道。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正式稱謂是“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工作主要是領導世行的整體發展策略和經濟研究,內容涵蓋全球、區域和單一國家層次,此前長期由美國人或歐洲人壟斷。對此,知名經濟評論家葉檀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明顯有些激動:“這是非常值得賀喜的好事,以前都是發達國家(主宰)嘛,這次由中國人出任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因素備受矚目
既然“前所未有”,一個問題旋即浮出水麵:為什麽是林毅夫?
這幾天,林毅夫的北大同事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麵對蜂擁而至的采訪,他們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他非常適合出任這個職位。”
在同事們看來,林毅夫在發展研究學領域成就卓著,造詣“非常深入紮實”。2007年10月31日,作為登上國際經濟學界頂級講壇的第一位中國學者,林毅夫在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上演講的主題,即是“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和自生能力”。
根據自己對中國改革發展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改革發展成功與失敗原因的認識與理解,提出一套新的發展經濟學和轉型經濟學的理論體係。這也是林毅夫自己“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在認可其個人學術造詣的同時,葉檀認為世行更在意的還是林毅夫的中國背景。“他的當選,說明新興市場規模已經擴展得越來越大,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所以世行才考慮從發展中國家遴選副行長。”對於有分析稱佐利克的“知華派”身份或許助了林毅夫一臂之力,葉檀則認為,雖然可能有一定關聯,但無論誰在世行行長的位置,都不可能忽視新興市場的崛起。
林毅夫的同事、在北大任教的花旗銀行經濟學家沈明高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了“中國因素”。沈認為,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的成功經驗對世界銀行服務發展中國家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那麽,中國經濟學家群體中活躍的人幷不在少數,選擇林毅夫又所為何來?“在一流宏觀經濟學家中,對中國經濟政策可以產生非常大影響的,林毅夫是最合適的人選了。”葉檀表示,世行要考慮到經濟學家參與現實經濟能力的問題,而和其他中國經濟學家相比,作為智囊級學者的林毅夫在政策決策方麵的參與程度甚至主導地位上“顯然是最強的”。
世行與中國重修舊好?
中國人“搶灘”世行高職,自然吸引了國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尤其對向來在世行占據統治地位的歐美人來說,分析佐利克的用意自然成了必做的“功課”。
“林毅夫成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人選,標誌著世行與中國的關係發生了進一步轉變。”《華爾街日報》指出,多年來一直是世行主要受援國的中國,而今手握高達1.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對外部財政援助的需求已不那麽緊迫,尤其去年中國首次同意向世行一個援助最貧窮國家的基金提供捐款。與此同時,世行一直受到貧富成員國意見分歧的困擾,佐利克正努力彌合這種分歧,盡管“中國的政策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國家”。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也對世行此舉將使其與中國政府加強聯係持樂觀態度。“世行正努力與中國重修舊好。”
台灣島內五味雜陳
在展望林毅夫前途的同時,多數媒體都不忘提及這位學者早年從台灣泅渡海峽轉道大陸發展的傳奇經曆。“似乎早就預測到中國經濟會增長一樣,以越來越強大的中國經濟實力為基礎,即將被提名為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人生傳奇經曆備受世人的關注。”韓國《朝鮮日報》如是說。
有分析認為,如果一切正常,林毅夫或將於今年五六月份履新。而麵對此情此景,除“中央社”等媒體連續追蹤林毅夫的世行前景外,更多的台灣島內媒體則陷入了沉思:林毅夫榮膺世界銀行要職該被視作什麽之光?
台灣《聯合報》對此自問自答:“林毅夫的世銀要職,台灣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但至少多了一個例子足證兩岸關係複雜,也許不必過度激化曆史的恩怨情仇。”報道還提出,台灣要深思“開往中國的快車”的衝擊,而謝長廷也不必自誇隻有他一人可以擋得住這列快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