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掩藏在母愛背後的畸形心理(zt)
(2008-05-07 10:54:03)
下一個
母愛的偉大曆來是和太陽的光輝相提並論的,母愛的無私和忘我從來就是不爭的事實,對母愛的歌頌更是人類生活永恒的旋律。
但是,有誰會想到,在深重的母愛背後會掩藏著極端的自私和利己,偏激和愚昧。因為披了愛的外衣,錯誤的觀念被合理化,變態心理卻成了愛心的見證!
“三歲看老”,“七歲看大”,過去是凡人們的感悟,現在卻日益被幾乎所有的專家們認可和證實。那一個孩子剛來到世界上時不是一張白紙?那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在三歲或七歲之前不是由父母親塗染、刻畫?那麽那一個“壞孩子”不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呢?
一.母愛的自私性
漫長的十月懷胎以及痛苦的分娩過程,持久而強烈地告訴母親: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身的外化和延續,在潛意識裏,在靈魂深處,永遠無法把孩子和自己分開,所以,做母親的很難做到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
說句難聽但準確的話,做母親的很少把孩子當人看待!
“我的心肝寶貝”,母親常常這樣稱呼自己的孩子,表麵上看這是一種比喻,其實,是自己潛意識的一種流露,他們真的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種器官來嗬護,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疼愛,可見無私的母愛背後其實是一種自愛.是羞於表現對自己的關愛,才找了孩子做自愛的替身.
自己在溺愛中長大,並且能夠得到丈夫過度關愛的女性,因為自身“被愛”的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對孩子的愛就很難表現出完全徹底.相反,自己在幼年裏缺乏關愛,或缺乏安全感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往往是執著和癡迷的.足見母愛的本質是自愛需求的折射.
醜陋的、不健康的甚至有缺陷的孩子都會得到無以複加的母愛,唯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是自己的.因為孩子屬於自己,具有“自己的”這一屬性,假設不具有這一屬性,世界上還會有母愛嗎?
自身理想和抱負沒能實現的母親,無一例外地會把自己夭折了的理想嫁接在孩子身上,強令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願望設計人生,並且會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習慣、愛好、經驗、智慧,當然也包括偏見和愚昧,毫無保留地塞進孩子空白的心靈裏,恨不得把自己的靈魂裝進孩子的軀體裏,複製一個全新的自我,重新活一回,以補救以往的過失和遺憾,卻全然不顧孩子自身的情感和需求,不顧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
而當孩子不聽話,或不願按照母親的設計一步一個腳印地循規蹈矩時,母親就會原形畢露,恨之入骨,咒罵孩子“狼還不吃你”,“死還不死”.因為母親發現這孩子不僅不是自己,而且根本不願替自己走完理想中的後半生.
愛和被愛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母親對子女的愛其實是在滿足自己愛的需求!
二.母愛的愚蠢性
感情使人愚蠢,同樣,母愛使母親愚蠢.
親自為孩子輔導功課,查找資料,並督促其學習的家長們,忘掉了對學習自覺性的培養,更想不到自覺性的形成是在理想、責任心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逐漸培養起來的.由於母愛的深重,竟連金子和點金術,吃魚和捕魚技術的辨證關係都不懂了.
一位五十多歲的母親替三十幾歲的兒子洗衣做飯,找工作,是因為兒子擔小,沒本事.卻認識不到兒子的無能是自己的過度嗬護造成的.
一名有著嚴重自卑心理和交往障礙的高中學生,母親卻因為其學習成績差而焦慮不安,好象一個傻子或病人,隻要有了大學文憑就可以衣食無憂,萬事大吉了.
有多少母親是因為掌握了教子方法才做母親的,可又有多少母親願意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和兒童心理知識呢?
我們的家庭教育是父母親用自己的性格、情緒和偏激觀念去進行的.
三. 變態的母愛
一位幼年期在恐懼和不安中長大的母親,成年後又遭婚姻變故,內心的痛苦和不安使得她隻能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親人—女兒身上,於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女兒的關愛、嗬護和教育之中,營養惟恐不足,身體惟恐不適,學習惟恐不好,出門惟恐受氣。
女兒17歲還在上高中的時候,由於學習成績不突出,就想方設法給女兒搞了一個內招指標,提前就業了。當女兒流露出希望獨立,自理的想法時,就下意識地流露出自己的孤獨無助,恐慌與不安。在女兒到了找對象,談戀愛的年齡時,母親提前進入臨戰狀態,並親自出馬,必保萬無一失。在女兒提出對現有工作不滿,打算外出深造,重新就業時,母親又驚恐萬狀,百般阻撓。當女兒到了28歲,仍然沒有找到男朋友時,母親仍百般挑剔,決不放權與女兒。當女兒形成內向、膽小、不善交往、不會做主等缺點時,母親認為女兒有了心理障礙,再找心理醫生。
其實,該看心理醫生的是母親自己!該重新接受教育的是母親自己!
一位父親經常給女兒灌輸“性是肮髒的東西”的偏見,到了青舂期,這位孩子開始排斥性,認為無性才是純潔的.有一次,孩子不幸遭流氓強奸,於是認為自己不再純潔,沒臉見人,於是心生絕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殘害女兒的不僅是流氓,父親也有一定的貢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