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無人之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你就是裁判

(2016-04-14 19:08:06) 下一個

你就是裁判

 

 

 2016-04-15 呂真觀 實證的佛教

 

有一位朋友問:

       一、密宗到底是什麽?好像是很多東西揉和在一起的。大乘、印度教、苯教、雙修,好像有很多迷信邪惡的東西。藏傳佛教是不是很大程度上是密宗?

       二、漢傳佛教裏的禪宗好像更多是一種哲學,而不是宗教的感覺,沒有偶像崇拜,如果有也是把佛陀當成曆史人物而不是神,是這樣嗎?

       三、有人說佛教裏的大乘是普度眾生,是把佛陀看成神,這是不是有點迷信的意思了?是因為廣大民眾的認識理解水平有限,不能都理解小乘的哲學思維,所以大乘用迷信欺騙的手段來吸引更多的信徒嗎?小乘把佛陀當成曆史任務,是不是更接近哲學?

真觀答:

       您的問題非常大,每一個問題都可以用一本書來回答,可是就算有這種書,我也不建議您完全接受書中的看法。科學、理性是現代的特征,這是一個極大的優點,而且佛陀也是鼓勵我們“依法不依人”和“依智不依識”。

       您可先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直覺,挑選一些書籍來看。就把佛教當成是一個未知的領域,慢慢去探索它,享受探索未知的樂趣,這樣比人雲亦雲好多了。

       網絡上的論證大多粗糙簡陋,學有專精的人往往不願在這裏跟人家耗時間,所以最好還是挑選正式的出版品。

要是您是一個高度理性的人,您可試著讀《實證佛教導論》。這本書雖然比較難懂,但是很有體係,論證也很嚴密,能夠讓您很快地掌握佛教的精髓。雖然無法解答您全部的問題,卻可以讓您變得有判斷能力。

這位朋友看我這麽回答,顯得不太滿意,但他很有禮貌,雖然心裏還有很多疑問,卻沒再繼續追問。他問的問題,我心裏其實是有些看法,所以沒有跟他說,並不是因為吝嗇或藏私,而是因為我知道真理的追尋是不可代勞的。“實證佛教”的風格,就是必須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結論,而且每一個人都必須搜集證據獨立做思維和判斷,否則就沒有辦法斷疑。雖然這種風格,與速食文化盛行的網絡世界格格不入,但還是有少數兼具理性與耐性的人,我們必須為這些人保留一條趨向真理之路。

網友king曾經提問:“雙方都有共同的辯論規則固然是好,不過麵對不遵守規則的朋友時,這才是考驗人的時候,是要求對方呢?還是要求自己呢?”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麵來看,一個是參與辯論的人,一個是旁觀辯論的人。我們討論佛法是為了探明真相、解脫自他的煩惱,這個目的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忘失。所以,參與辯論的人應該從頭到尾都要遵守辯論的規則,因為辯論規則有它的道理,不遵辯論規則會增長戲論與煩惱,吃虧的永遠都是自己。那麽,如果你遵守辯論規則,別人卻違反辯論規則,你該怎麽辦呢?比方說,辯論對手就不相幹的問題死纏爛打起來,這個時候你要不要回應他呢?原則上,當對手這麽做的時候,已經符合《瑜伽師地論》雜亂“舍所論事,雜說異語”和麁獷“憤發掉舉,及躁急掉舉”的要件,勝負已經分出來了,你可以不再理會他,就你自己辨明真相的目的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如果旁觀的人程度很高,例如在學術會議或者正式的辯論比賽,你可以指出他“墮在負處”,雖然大部分的人不熟悉《瑜伽師地論》,但是世間智者會承認它的效力,你隻要把這個意思講出來:“對方已經離開辯論主題做不相幹的發言,而且發言的內容粗鄙不堪。”裁判、會議主席,或者旁觀的人會立刻判定對手已經輸了。

但是,如果旁觀的人素質不高,大部分是來看熱鬧的,例如網絡的環境,這個時候還不如沉默以對、不要再理他,免得對手講出更荒唐離譜的話來。雖然,看熱鬧的旁觀者可能會以為你辯不過對方所以才不講話;但佛法本來就沒有那麽容易懂,看熱鬧的人緣分還很遠,他們有誤會是必然的,你也不必耿耿於懷。素質高的旁觀者,自然會知道:對手是無理取鬧。後者與佛法才有較近的緣分,隻要這些人能夠認同就行了。

假設你是一個初學佛的人,自己沒有一定的主張,當你麵對這些辯論的時候,你可依自己的心性,選擇合適的態度和作法。一者,遠離這些辯論,專心於念佛、布施、持戒、忍辱、十善業等沒有爭議的修行法門,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菩薩兜率內院或其他佛國淨土。二者,做一個中立的旁觀者,仔細搜集辯論雙方的主張和理由,不隨便下結論,直到你能夠排除一切合理的懷疑為止。

思辨能力不足的人,建議你遠離佛法的辯論,免得因為濫發言論、誤謗三寶,而導致極重純苦的果報。思辨能力不足的人有哪些特征呢?

一、人雲亦雲。
  二、濫用情緒性的詞匯。
  三、崇拜權威。
  四、觀察不仔細,喜歡以偏概全。
  五、邏輯思維有缺陷。
  六、厭惡別人看法與自己相左。
  七、理解能力不足,經常誤會別人的言語和經教文本的意義。
  八、隻聽一方的說詞。
  九、不願意麵對不利的證據。
  十、習慣說過頭話,經常亂下結論。
  十一、經常略過論證的過程,直接看結論。
  十二、故意曲解別人的意思。
  十三、喜歡給別人扣帽子、做人身攻擊。
  十四、無法接受辯輸的結果。

思辨能力很強的人,可以依自己的心性,遠離這些辯論,或做一個中立的旁觀者(相當於裁判的地位)。如果你選擇旁觀,一定要把“不隨便下結論,直到你能夠排除一切合理的懷疑為止”當成戒律,嚴格地遵守。為什麽要這樣呢?因為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的果報,可參考經典,那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隻要是佛弟子沒有人會想冒這種危險。即使你不是佛教徒,建議你還是要嚴格遵守,因為這是追求真理最重要的方法,它不是佛教製定的,而是笛卡爾等世間智者的共識,隻要是嚴謹的學者必然都同意這個方法原則。孔子也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胡亂下結論會招來怨尤,讓自己追悔莫及,網絡上已經有不少現成的教訓,聰明的人不會重蹈覆轍。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旁觀佛法的辯論那麽危險,為什麽我們要冒這種危險呢?”這是因為旁觀佛法的辯論可以迅速增長我們的判斷能力,很快地滿足加行位,進入見道位。世間便利的事情,很多都有危險性,例如在高速公路開車,隻要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但我們隻要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避開大部分的危險,很快到達目的地。我們學佛,不就是為了探明真相、解脫煩惱嗎?隻要我們善用思辨能力,謹慎地抉擇法義,養成對佛法的判斷能力,分證解脫(探明一部分的真相、解脫一部分的煩惱),並不是很難的事。

大部分的人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當兩方主張不同,互相激烈地辯論,我們很難抑製旁觀和發言的衝動。很多人參與佛法的辯論,並不是想要得到佛法的利益,隻是抑製不住自己的衝動,根本沒有想過濫發言論所可能引生的後果。這樣非常不智!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思辨能力不是很好,但是又抑製不住旁觀的衝動,你一定要學習因明,並且要嚴格保持中立,不要隨便發言。

在網絡普及以前,公開發表的門檻非常高,必須在正式的會議和印刷的出版品當中進行,所以不是一般人都能夠參與的。那個時候,人身攻擊、發人隱私、濫用情緒性詞匯等粗鄙的言行出現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網絡的普及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言論解放,徹底去除公開發表的門檻,連市井之間的謾罵,以及各種不入流的粗鄙言行,全都搬上網絡,供全人類瀏覽。這些粗鄙的言行很多是侵害他人權利、違背法令的,各大網站的網管每每疲於奔命,必須不斷地刪除這些貼文,這裏才刪掉,又在別的地方貼出來。真觀曾經試圖維持個人網頁的清淨,最後也發現徒勞無功。

所以,如果你要在網絡上發言,你必須練就一身金鍾罩、鐵布衫的功夫,不怕人家惡言攻擊,才能在網絡當中存活下來;你還要有一雙火眼金睛,看穿網絡這個迷魂陣,才能在一堆不負責任的言論當中,篩選出有用的資料。雖然你可能隻是一個小人物,卻不能小看自己,因為我們就是活在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因緣體係當中,你的每一個行動,都會影響大環境,國家、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共業。

正法和像法時期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代,很多似是而非的“佛法”充斥著。末法時期,雖然也有正法佛教,但仍然會朝像法、末法而演變,到最後佛法一定會滅亡。雖然如此,隻要你能夠提升判斷能力,準確地區別法與非法,還是可以延長佛法住世的時間,這就是你對佛法的貢獻。集合很多這樣的佛弟子,產生的力量將會很可觀。

對於你自己而言,保持清醒的頭腦,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抉擇法義,這其實就是觀行(毘缽舍那)。觀行可以將無明轉變為明,在智慧增長的同時,你也分證解脫。隻要你能夠真實地解脫,就算別人都認為你是錯的,也不會妨礙你的解脫功德,因為這是自受用境界,任何人都無法奪取。當你在抉擇法與非法的時候,其實你就是裁判,你的裁判正確與否,會影響到佛法住世的時間,更會影響到你自己的解脫與否。這麽嚴重的事情,當然隻能靠你自己,任何人都無法為你代勞。

 

本文摘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2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