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無人之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廖玉蕙/尊重和誠信的教養觀

(2014-10-04 20:20:57) 下一個
 





 

廖玉蕙/尊重和誠信的教養觀

 

 

 

「尊重」和「誠信」問題,每到選舉期,必成為對手交相攻訐的箭靶。大人在新聞上吵得火熱,讓人不禁要喟歎基本的美好德行似已蕩然無存。朋友聚談,總為此種 惡質選風憂心忡忡。此刻談「道德重整」彷佛是個笑話,仔細想來,卻又不得不嚴正以對;而世道混濁如斯,恐怕非得從民族幼苗的教育著手不可了。

 

民主教養得從小紮根,自前年晉升為阿嬤之列,我對孩童的成長有了比以往當母親時更多的觀察。禮運大同篇裏的「講信修睦」不隻適用於外交,在親子溝通上,尤顯重要。

 

孩子對大人的信任,是從一次又一次的相互對待裏建立起來,必須雙方都拿出誠意,從基本的生活細節裏開始講究起。大人和孩子站在一樣的高度,共同商量著訂立 規則,是其後督責孩子守信的憑借;如果大人單方自行立法,由上而下,嚴控孩童不要逾矩,如此,犯規就如同觸法。守信是從情感出發,守法則有賴理智控製。情 感和理智打架,理智的贏麵向來較低。所以,尊重和誠信堪稱一體兩麵,互依共存。

 

尊重不是姑息,姑息是對惡劣生命質量的縱容;尊重是對生命的敬畏,小自個人生活的品味,大至對未來人生的規畫,縱使隻是孩子,我們都得尊重他的抉擇,並容忍他們在追求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讓孩子從犯錯中培養對不良事務的抗體。

 

在成長中受到適度尊重與信任的孩童,通常因為拘執少,溝通多,學習進度相形較快也比較能夠自重。我的孫女雖才兩歲多,自主性就頗高,不肯隨順大人飯菜合一的進食方式,不但堅持飯菜分離且各菜獨立,湯匙內,一次隻容一種滋味,我們也覺堅持有理而予以尊重。

 

曾在一次南下之旅中,她不停問:「現在到哪裏了?」我雖竊笑:「我說了,妳又知道什麽!」但仍耐下性子一一回答「新竹」、「苗栗」、「豐原」,感覺她彷佛 從大人的鄭重以對中維持了相當的學習興致。另外,她曾因拉開小抽屜時用力過猛,導致小抽鬥整個脫落傾地而驚慌莫名,也因為得到大人適時的安撫:「第一次做 的事出錯是難免,不用害怕,以前阿嬤也曾這樣。」並得到力道拿捏的指點及再度練習的機會,得以掌握對她而言有些難度的拉開抽屜的要訣。

 

尊重與信任就是這樣日積月累而得,非一朝一夕之功。這一點,我從小孫女父母的教養方式上也有所領會。譬如:小孫女的爸媽前來托嬰,向來跟兩歲的小娃兒說得 清清楚楚,她也乖乖站到門口揮手說再見,看著爸媽的電梯關閉下樓,講理、不哭鬧,爸媽從不偷偷溜走;身為阿公、阿嬤的我們,肅然起敬之餘,也跟著重然諾; 承諾過的事,就算孫女忘記了或不再提起,也一定設法履踐。

 

同樣的,因為大人的信用額度高,小孩童也有樣學樣,譬如:看到玩具店雖眼睛發亮地飛奔前去,但除非行前約定好的,否則,她從不隨興要求;店員問她要買什 麽,她總說:「家裏已經有了。」不會任性耍賴。跟她玩遊戲,我督責她,要換另一種新遊戲前,得將先前玩的玩具收拾幹淨。小孫女要求「阿嬤一起收。」我說: 「自己的玩具自己收。」小孫女據理力爭:「阿嬤也有玩。」因為言之成理,我也隻好遵命行事,不敢耍威權。

 

小朋友的學習與成長,以子夏的話來說最得其實:「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我深信尊重及信任可以讓孩童的學習多了些溫度,也必增加厚度與質感,為人父母者或者可以常常放在心上。

 

(作者為語文教育學者及散文作家)

 

聯合報廖玉蕙 2014.10.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