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Q上遭遇了剛當媽不久的朋友,完全不管你要不要聽,就開始大談小孩,在表示了不要聽這些後,依然繼續大談小孩,我選擇了避開,換個地方打字。
【avivi】回複說:中國人啊,就是一起幫你把日子給過了。我深表讚同,隻是他們並不都是真的幫,是無意識,習慣性替你把日子過了。
那些替你把日子過了的人們,大概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真的關心你的人,比如父母。中國式的父母,很大比例上並不在乎子女自己想過怎樣的日子,他們更多的是關心,子女有沒有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過日子,到點了就找工作,到點了就找對象,到點了就交配繁殖後代,這樣他們就有安全感,因為這些程序在他們熟知的範圍內。超出他們認知範圍的生活方式,盡管你自己過得有滋有味,父母卻感到了巨大的不穩定性,很沒安全感,這時候他們就恨不得用他們的經驗,替你把日子過了。這是一個暫時無法調和的矛盾。有人說,等80後、90後當了父母,這個現象就會改觀,其實不然,很多80後在有自己小孩之前對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多有抱怨,等自己做了父母後,教育小孩的方式還是自己父母的翻版,沒有兩樣。
第二類替你把日子過了的人們,是你的好朋友,閨蜜,死黨什麽的。這類人群,在自己過上了另一種生活後(比如結婚,生子),開始按照自己新的生活經驗,替你過日子。這類人群,有一個好處,因為太知根知底了,你可以衝他們發飆。我有個死黨,媳婦兒懷了後,問我什麽時候打算造人,我說你等一下,先看個文,然後我把【當朋友有了小孩就會失去朋友】發了過去,他看了後說:收到。這之後就不再問,我深表愉悅,在他生了娃後,很心甘情願地買了童車送過去。不管怎樣,這類人就算有時候囉嗦得有點煩,還不至於讓你崩潰。
第三類替你把日子過了的人們,是類似一種生化武器般的族群。比如你不常聯係的同學,生了娃突然出現的朋友,公司的碎嘴大姐,單位裏兩張嘴都閑得慌的大媽,如此等等。
以生了娃突然出現的朋友為例。在問過你生了娃沒有後,從勸你,到講述自己做爹媽的快樂,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感謝自己的爹媽製造了自己,否則就沒有自己,到最後,一般都是拋出自己小孩的照片,滿懷希望地等你說:真好看,真像你。
這類人群,根本不是關心你。也不是真要替你把日子過了。就是某種摁都摁不住的心態,一定要你讚幾句。
於是,有次在碰上第一時間就發照片過來的朋友時,我就讚美了他的baby。結果他說:美吧,羨慕吧,你還不趕緊的。他根本無視我說的:不羨慕。然後又開始了套路循環,說服你,文字源源不斷,並且一點也不耽誤他一邊繼續發baby的照片,等不到你的讚美,就自己在那說:美吧。好看吧。我隻能選擇去做別的事。
大多數人習慣於在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下過日子,選擇隨波逐流,反正大家都這樣,我又何樂不為呢!
這讓我想起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裏的橋段,年邁的圖書管理員被釋後因為不適應外界生活而自殺,老黑人瑞德對監獄的高牆做了這樣的經典描述:這些高牆真是很有意思,剛開始的時候你痛恨他,慢慢的,你習慣生活在其中了,等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你突然發現,你不得不依靠它來生存。這就是被製度化、程式化了的人生。生活中,有多少人在生活的脅迫下,被生活不知不覺的製度化、程式化。沒有問個為什麽,就照抄了別人的生活,把大多數人所走的路當作自己該走的路的答案,然後拿著這個答案去同化更多的人,堅信唯有如此活著,才是正確的人生。
小編心語:世間因共同的妄想而成,我們都活在共同建立的妄想之中。就像一位作家所說的:“世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共同的妄想,造就了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也造就了千篇一律的煩惱,金錢,名利,眷屬,情愛,權勢,利益,缺愛,不安全感,等等不一而足,耳熟能詳的話題,司空見慣的問題,卻似乎又是從來都不曾被世人所圓滿解答過的問題。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生在此山中”,順著妄想的軌跡而行,煩惱永遠都沒有被徹底對治的可能,因為根上就打結了,以後所行所想,隻會結上加結,更加糾結。反觀人類曆史的發展到如今,人類的思想是不是越來越複雜,越來越糾結,越來越難以辨別孰是孰非了呢?所以,佛教經典中說“佛法背俗,世之所珍,道之所賤;道之所賤,世之所珍。”這意思不是叫你特立獨行,而是教你,跳出人類的妄想,用智慧的法眼看世間,不與妄想共舞,先救得了你自己的妄想病,才救得了他人和你一樣,走出妄想,獲得清明的智慧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