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hy Y – Yahoo and Yahweh

(2007-01-28 21:14:55) 下一個

Why Y – Yahoo and Yahweh (11 June 2006)

 

最近我問了一位朋友這樣的問題,對《格利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以下簡稱GT)的印象是什麽呢?”

            她說:“沒印象。”

            我說:“裏麵說的是一個人去了小人國,巨人國。。。”

            她立刻說:“我想起來了。”

            我說:“你是看過這本書的卡通片吧?”

(她是香港來的,所以我用“卡通片”這個字眼。)

她說:“是呀。”

我說:“你知道這本書並不是給小孩看的童話嗎?裏麵講的都是當時

宗教和政治的曆史、趣聞和佚事。”

她一臉驚訝地說:“啊?”

 

如果我問你同樣的問題,你的回答也許和她的,和我的都一樣,小時候通過動畫形式知道故事情節,但原著倒沒怎麽看。在今年三月到六月期間,我旁聽了悉尼大學英語係一年級本科生的一門基本課程叫“Narrative”(敘述學,就是了解作者怎樣講故事),而GT是這門課中閱讀量最大的一個選段。相對課程上的荷馬(Homer)的《奧德賽》(Odyssey) 和奧唯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 主要描寫希臘神話)的文學經典著作來說,GT的名聲不算大。可能本人看英文文學評論年日不長,我就沒見過誰提過GT,反而大家都著眼於同為遊記題材笛福寫的魯賓遜。所以當我發現這本書列在敘述學的課程表上,心裏不免很驚訝。細讀之下,又覺得這本書挺有意思。在這裏我略略總結一下印象最深刻的幾點,供大家參考。

 

            首先講講書名。GT的中文譯名《格利弗遊記》完全抹殺了這個名字本身的意義,甚為可惜。但這根本不是譯者的錯,而是在翻譯上不可避免的損失,換句話來說,這是社會的錯(:P) GulliverGullible的變形,Gullible的意思是“隨意相信的,容易受欺騙的”(注一)。這個主角的名字提示了讀者不要輕信書中的記載。就憑這點,它足以在敘述學中占一席之位。當然,還有一些政治原因。由於這本政治諷刺小說擺明(竟用不上“暗諷”這個詞!)要針砭時弊,反對執政黨,作者Jonathan Swift自然要想方法既明哲保身又達到寫作的目的。何況當時沒有人願意出版這本書,嗬嗬,不來點幽默怎能逃得過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 

 

            除了寫論文以外,我看書極少翻閱書前簡介和書後注解,不是懶,而是自我感覺太良好,不想受評論的汙染(注A)。但這本書的簡介和書後幾十頁的注解我幾乎都讀遍了,破戒程度不亞於我看James Joyce的書。Joyce的書難在對1920世紀文學和宗教的總體掌握,GT難在對18世紀英國政治和宗教的了解, 特別是安妮王後死後倒台的Swift支持的Tory托利黨(保守黨)和當時剛上台的Whigs輝格黨(前自由黨)之間的鬥爭,還要知道愛爾蘭被英國統治和揶揄的曆史角色(你要能讀懂了這一部分,也能讀懂Joyce的曆史背景和他的寫作心境)。一些貌似無聊的情節竟然是宗教鬥爭中的關鍵因素。例如,Gulliver在風暴後漂流到小人國,小人國的國王告訴他一個關於吃水煮雞蛋的傳統。敲雞蛋本來要從雞蛋的大的一端(larger end)敲,但因為老國王在小時候曾經因為敲雞蛋弄傷了手指,結果改為要從小的一端(smaller end) 敲。這個情節夠無聊了吧?你可以聯想到什麽呢?直到看到書後的注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雞蛋指的是複活蛋(Easter Egg),象征基督教(注二),雞蛋的大的一端(larger end))是代表天主教,小的一端(smaller end)代表基督教 (注三)。老國王指的亨利三世,他小時候弄傷手指其實是說他年輕的時候心裏受傷,因為天主教不準他娶安妮,結果他決定從基督教入手。當時英國上下為基督教列為國教的事爭論不休。亨利宣告自己是教會的頭,將解釋聖經的絕對權從天主教那裏奪回來。在此之前,隻有天主教皇有權解釋聖經,這也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文中提到將傳統敲雞蛋的大的一端改為小的一端正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動蕩和宗教變革。

 

            Gulliver後來去了巨人國,這段故事主要反映了英國殖民地的當地人渴望被同化的心態。這種看法是書前和書後都沒提的,反而是上課的一位副教授提的。雖然角度新穎,但我對這種看法不感興趣,也就不多寫了,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我作進一步討論。敬請原諒。

 

            Gulliver最後去了一個國家叫Houyhnhnms, 那裏隻有馬,叫YahooHooray, 終於到正題了!我比你還激動呢,可憐我已經寫了一晚,打字打了兩天。)。我不知道這個詞的中文譯名,但光叫我讀這一團東西,我就暈掉了。我不得不看注釋,這一條就占了一頁紙,是全本書最長的注釋。這一團東西在英文裏可以讀成“Whinnims”,即/wini-nims/,而英文的whinny是指馬的嘶叫聲。英文的wh可以讀作/w/,例如what /wot/h不發音。如果按照這個規律,將它從後讀起,Houyhnhnms倒過來就變成mnhnhyuoh,去掉兩個最高分h 就是mnnyuohmnny-uoh),可以讀作/mani-uo/ 拉丁語 mannus是“馬”的意思,整個可以看作“manny voice”,也就是“speaking horses”。我最認同的看法是將這個詞看作“Who inhuman”,Hou-yhn-hnms, /hu: - in – hjums/。傳統的評論認為Houyhnhnms是人類羨慕的理想社會,但現代的評論認為它是人類諷刺的對象。一般說來,Houyhnhnms代表了一個假理想,Gulliver後來還樂不思蜀呢。

 

Yahoo1979年版的《新英漢字典》上解作“人形獸”,我認為還不算準確,雖然文中提到Yahoo是變形的動物,但Gulliver一直稱它們作“horse”。評論家ClarkYahoo這個詞是從Whinny演變而來的。他的方法是y將放到Whinn前麵(這個做法英文叫“Transposing”),變成y-whinn,去掉兩個最低分nn,重寫whi houy,再y將放到hou的前麵,變成y-hou,這就是yahoo了。Buckleyyahoo是“Ye Who (behave thus)”的意思,矛頭直指讀者。J.R.Moore將它聯係到一本非洲的旅行書叫“Yahoodees”或者叫“Yahoo”,這種看法一般人容易接受。 還有人說yahoo是由兩個表示厭惡的感歎詞組成的,“yah”和“ugh”。這種說法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基督教神的名字“God”在希伯來文(聖經舊約大部分原文是希伯來文Hebrew)中叫“Yahweh”,即是英文的Jehovah(耶和華)。 聖經字典說,Yahweh在希伯來文中是YHWH,當時人覺得神的名字太神聖了,不敢說出來。在許多聖經編排中,至今還將“神”這個字的前麵特意空出一格,例如,“願人得與 神辯白”(約伯記1621節)。還有的說法是,Yahweh是讚美神的感歎詞而來的。Swift是一位牧師,他一定對神學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名字來源這方麵,所以我本人認為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

 

            有趣的是,在GT後,我看的還是一位牧師的作品,《愛麗絲仙境曆險記》(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簡稱AW)。不看不知道,相比之下,GT是大人的政治消遣讀物,而AW才是兒童讀物。後者的寫作風格其實很平板,我反而更迷裏麵的插圖-Alice的頭發畫得好仔細啊!(我到底是看書還是看畫?)

 

           

            最後提幾個語法現象。有一些現代英語語法看作錯誤的用法在1819世紀看來是正確的。例如,在must後麵應該用動詞原形,但GT中到處看見“must needs…”。在AW中,ca’n’t wo’n’t比比皆是,現代英語認為應該是can’t won’t。這種將是變做非的現象是不是再次證明“謊言說一百遍就變成真理”呢?Guys, don’t be too gullible!

 

 

注一 、說句題外話,有趣的是,我那位朋友的昵稱就是Gullible。有一回,她的同事問她一個問題,“你知道字典已經不收錄Gullible這個詞條了嗎?”她開頭還信以為真,回過神來才知道中招。當我告訴她Gulliver 是從Gullible變過來的,我們倆都大笑不止。

 

A、最近我在網上重讀王朔一篇短文,講得是他在美國的所見所聞。他提到自己在美國生存不下去,因為他的英文不好,還有因為美國的中文是台灣化的中文。他所認識的要靠語言文字吃飯的中國人,在美國一般都轉行。他特別提到“一個叫阿城的作家,在美國待了五年,堅持不受汙染,不學英文”。廣外大英語係的領導讀到這兒,可能會暗暗竊笑,君不見咱們的學生學了10年的大學英文還出汙泥而不染,其它係/學校的就是不行。

 

注二 、複活是基督教信仰主題之一,沒複活沒盼望。順便提一句,如果你聽到的基督教教義中沒有複活這一點,那就變成一種叫“諾斯底主義”(Ghosticism)的異端。這種異端不相信基督死後複活。它在哲學形而上的問題“時間存不存在”當中被列為“沒有未來”的一種時間觀念。

 

注三、據我所知,天主教通常被現代人(無論是離我們甚遠的作家,還是我身邊的同事)嘲笑它的千年不變的禮儀,而偏重禮儀的部分基督教聖公會(Anglican church)被稱為”High Church”,其它的叫“Low Church”。所以這個“larger end””smaller end”的聯想聽起來挺可信的。天主教與基督教主要分別在於崇拜的對象,前者將許多聖人當作真神敬拜,典型例子就是耶穌的媽媽聖母瑪利亞;後者隻敬拜耶和華獨一的真神。一位從信天主教轉為信基督教的人告訴我的,這個區別是基督教單方麵說的,天主教自有一套還擊的理論。我對天主教認識很淺,基本上是從教會領袖的口中了解的,反而對教堂建築的認識很多一點:P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