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柞裏子:《經學通論》摘錄(37)

(2011-08-01 17:01:47) 下一個

3 群經略說

 

3.4 春秋

 

3.4.4

 

           

《漢書·藝文誌》載:

“《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公羊、穀梁兩家。”

以上的讀法,以中華書局刊行的標點本為據。竊以為這讀法其實有誤。正確的讀法應當是:

“《春秋古經》十二篇。

《經》十一卷,公羊、穀梁兩家。”

換言之,分為十一卷、有公羊、穀梁兩傳的“《經》”與“《春秋古經》十二篇”,實為兩種不同的《春秋》。

所謂“《經》十一卷”,就是“孔子《春秋》的經文”。因下文有“公羊、穀梁兩家”一語,“孔子《春秋》的經文”之意不言而喻,故得從略而僅稱之為“《經》十一卷”。一《經》而兩《傳》,如何安排?竊料亦當如《詩經》之有魯、齊、韓三家,其定本或以集注形式或以合抄形式。這個版本的出現,想必在漢宣帝抬舉《穀梁春秋》之後,否則,《穀梁傳》不得與《公羊傳》合二為一。

所謂“《春秋古經》”,想必就是《史記·吳太伯世家》“餘讀《春秋》古文”中的“《春秋》古文”之所指,亦即魯國國史《春秋》。

 

除去合公羊、穀梁兩傳為一的《經》十一卷之外,見諸《漢書·藝文誌》的《春秋》分傳,共有四種,分別為: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

“《穀梁傳》十一卷,穀梁子,魯人。

“《鄒氏傳》十一卷。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

《漢書·藝文誌》又稱:“《鄒氏傳》無師,《夾氏傳》未有書。”無師而有書,或無書而有師,其學未嚐不可以傳。而兩傳隨後皆亡,料其原因不外乎二。其一,從事於經學之徒,大都以出仕為其目的,兩傳皆不得立於學官,不得為出仕之門徑,故無傳人。其二,本身未必有多少可取之處,故不能如《左氏傳》之雖然長期不得立於學官而終於能後來居上,成為《春秋》學之主流。

《隋書·經籍誌》稱:“公羊、穀梁浸微,今殆無師說。”公羊、穀梁兩傳至今尚存,而隋代之時已經幾乎無人傳授,可見本身價值無多而純粹憑借官方勢力予以推廣之學,即使能夠盛極一時,畢竟難以久存於曆史之長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