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之音

人生如戲,青衫迷糊眼,小錄人世間印象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波普藝術的先驅

(2008-05-18 14:20:42) 下一個

     享有世界盛譽的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於美國時間12日夜間在家中去世,享年82歲。
一般人稱他為波普藝術家的先驅,其實畫家還是喜歡把自己區別於安迪。沃霍等人的。

     初涉藝術江湖之時,勞申伯格還有著濃重的歐陸情結,曾赴法國學習,他期望看到一個畢加索和達達們的巴黎。隻是一場大戰把巴黎的波希米亞元氣傷得不輕,戰後到處的蕭條和混亂讓藝術讓位於民生問題,這使他在失望之餘回到美國,進了那所有名的黑山學院,當時德·庫寧就在那裏執教。
 


    “波普藝術”這一名稱是由英國藝術家阿羅威在1954年提出的,是對大眾宣傳媒介所創造的“大眾藝術”的簡稱。1962年,阿羅威進一步把其內涵擴大,包括了利用大眾影像作為美術內容的藝術家的活動。“波普藝術”的流行主要是在五十年代末以後的美國。藝術家們利用廢品、實物、照片等組成畫麵,再用顏色進行拚合,以打破傳統的繪畫、雕塑與工藝的界限。在視覺效果上,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有別於傳統藝術的變革。

     在五十年代,勞申伯格還是默默無聞地在為創作辛苦時,因為沒有錢買材料,於是挪開棉被,把枕頭、被單等等臥具亂七八糟地堆在一張床上,用油漆,牙膏,指甲油等材料在床上搞他的創作,再往上麵潑灑顏料。勞申伯格本人認為那是他完成的“一件最有人情味的作品”,後來成為著名的混合材料作品“床”。人的思路大概是隨行為與時俱進的,勞申伯格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一些廢物,都可以拿來當作藝術素材。硬紙板、破雨傘、空罐頭、自行車輪、鳥的標本......甚至石頭、瀝青都是他創作的素材。這些素材被重新“集成”起來,膠合在畫麵上,再施以各種顏色,並利用剪貼、拚接等手段重新進行處理。勞申伯格稱他自己的藝術為“混合藝術”。

      勞申伯格的"混合藝術",在某些方麵接近於馬塞爾·杜尚的"現成品"藝術,不過,勞申伯格多了一層隱喻。如《土耳其宮女》是他雕塑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土耳其宮女”這一畫題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和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偏愛的裸體題材。勞申伯格取其意,進行了模仿。把一個盒子撐在一根棍子上,象征一個女人的身體;“她”的腳是一根棍子,被牢牢插在一個枕墊上搖擺著,這表示了奢侈、寧靜和享樂,同時也對這種生活進行了滑稽地模仿;盒子周圍貼著現代照片和古典裸體畫,並夾雜著粘稠的噴射出來的顏料,這是勞申伯格對抽象主義表示的敬意;盒子的紗羅外殼象征著伊斯蘭後宮的帳幔;盒子的頂上還立著一個雞的標本,法國觀眾會聯想到一個法文俚語,把情婦稱作“昂貴的雞”。這件作品顯然有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某種諷刺。又如他在1970年創作的《信號》,是利用絲網漏印術,把時事新聞圖片中最重大的事件的照片,剪貼、翻拍並重疊地印在一個畫麵上,構成極其集中而又熟悉的時代"信號"。上麵有越南戰爭、暗殺名人事件、肯尼迪施政演說、太空飛行、月球登陸、無上衣搖擺舞……。 這種以絲網印版畫方式集中在畫布上的作品,從1962到1965年間,他創作了許多。由於美國的收藏家們急於想把賭注放在一些"曆史不可忽視的或主流的"作品上,以保證他們的收藏在將來保持不斷上升的價值,定會要掌握一些藝術權威,樹幾個標新立異的藝術家,勞申伯格適逢其時,他的展覽一個接一個地展出,名氣越來越大,大概正出於此理。
 
     勞申伯格的架上繪畫,跟抽象表現主義畫作的區別在於,他是把畫麵全部塗成白色或者黑色了。這很激起了一些評論家的憤怒:他們認為將白色畫布視作藝術作品已走出藝術問題之外。有人憤怒自然就有人喜歡,那位坐在鋼琴邊上呆足4分33秒什麽都不幹的音樂家約翰·凱奇當時在黑山學院教音樂,他認為勞申伯格的畫麵白茫茫一片真幹淨充滿了禪意,大為欣賞,遂和他成為至交。不過當勞申伯格把他送給凱奇的一幅白色畫布改塗成黑色時,凱奇卻沒有因為禪意的加重興高采烈,而是著實發了一頓脾氣,這也成為畫家成名後的一則佳話。

     勞申伯格盛名之後並不滿足於已得的成就,他還運用電視和錄像技術。他把每天接觸到的東西,幾乎無選擇地轉移到畫麵上。2006年在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出的作品中,使用了老式電扇突立於油畫布上,在紅黑色塊中倒也相當和諧。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是沒有廢物的,無論是鳥的標本,還是汽車廢輪胎,都會成為富有象征意義的"角色"。1985年在中國還曾展出了他的一件作品《無題·中國》,是在圖片拚貼畫板前,加了兩把中國舊時的油布雨傘。這裏無所謂褒貶,畫家隻是對於黃黃的油布雨傘的好奇心理,用來象征中國,也許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人傳統觀念和對黃色視為神聖的崇拜心態。

     一位藝術評論家說,“勞申伯格的作品,坦白直率,沒有任何秘密的暗示,沒有任何用密碼來傳達的社會或政治想法。”這是很中肯的,雖然當年他和其好友賈斯伯-瓊斯(Jasper Johns)通過製造人人都消費得起的藝術品而展開了一場藝術界的革命,開始於一種直白式的探討,在創作上並無很複雜的因素和技巧。如今,他是一個時期的藝術流派的代表人物,也創造了商業上的奇跡。成為藝術史上的一個人物和標識,將來,後人在閱讀前人作品時,總會有更貼切的評價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