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糊之音

人生如戲,青衫迷糊眼,小錄人世間印象
正文

曆史今譚-蘇東坡

(2007-07-05 15:43:02) 下一個



不久前在中文電視上知道了易中天在美國講了兩段三國,周圍的人眾說紛紜,無非是國人如今玩的花樣轉軸似的輪了個遍,電視劇也翻不出多少新,於是翻開曆史,淘上一淘,一篇一篇地講下來。曆史教授儼然成了評話大師,也算是一段佳話。近日有暇聽易中天品三國,由於正史和演義玩味不同,用現代語言講述古人的故事,既是曆史的普及教育,又是人性千古雷同的真實演繹,所謂多少六朝興廢事,都入魚樵閑話中,感覺是這家夥玩得不錯。在國內,玩得不錯的效應是我們在這兒無法想象的,用句常用語是:他肯定大發了!


好久不來走廊瀏覽,今日有空,也學著曆史今譚,步一下名人後步。

中國文人自屈原開始,多以哀怨愁苦的形象通行於世。蘇東坡卻是個異類。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樂天派,他的幽默表現了文人的高尚情趣和過人才識,智慧含量是極高的,是陽春白雪,而不是下裏巴人的。但是卻有著無數的仰慕者。這也許和蘇東坡親切和善的個性有關,所以他的幽默得到了大眾化的傳播。時至今日,中國的許多古籍依舊記錄著蘇東坡的軼事,使後人消遣之餘,報以會心的笑意的時候,也對這個中國文化史上的天才投以由衷的欽佩。一個有情有趣的蘇東坡,大概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所以後人也就附會了蘇東坡許多傳奇,將段子編成笑話集,有些甚至是荒蕩不經的。當然更多詼諧幽默而又機智思辯的掌故,都是有跡可尋的了。 集中記錄於宋人的筆記,多成書和蘇東坡有著交遊的文友門生,翻翻古書,用現在的語言去解釋,從故紙堆中可還原一個真實,有趣,充滿立體感的蘇東坡。
現在,何不讓我們乘著夏日的清風,回到宋代,跟隨著蘇軾的輕快的腳步,細細品讀他的趣味片段。

需要出處麽?-----胡說有理
  
  蘇東坡少年就已經小有名氣。當年去參加科舉考試,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考試須用典。東坡隨意地寫上:“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當時主考的是梅聖俞,有些丈二摸不著腦袋,於是將糊了名的的試卷拿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飽讀詩書的歐陽修也覺得很奇怪:“這是出自哪本書的?”梅聖俞有些納悶,也隻好說:“需要出處麽?”到了揭榜的時候,歐陽修看到蘇東坡的姓名,這年輕人已經享譽中外了,感歎道:“這個青年才俊必然有他的出處的。”等到答謝座主的時候,歐陽修詢問該典故的出處。蘇東坡回答:“需要出處麽?”無厘頭的回答反而讓歐陽修覺得這個年輕人豪邁,在歐陽文忠公的獎掖下,年輕的蘇軾從此在文壇上占據一席之地。
  -----《老學庵筆記》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但有時對大師們而言,他們的名聲就是他們最珍貴的資本。年紀輕輕的蘇軾,因為自己的名氣即便是胡謅一段典故,就夠那些文壇前輩們受了。出名要趁早,張愛玲這話是相當有道理的。不過蘇軾有時卻為盛名所累,甚至是惹上殺身之禍,雖然自己從不後悔。

考場作弊
  
  蘇東坡和子由一起去考試,結果對題目的出處感到為難,,對著桌子長歎,偷偷剽了弟弟一眼,兩兄弟眉來眼去,子由明白了,於是將筆管放在口中吹氣,“子由這不是在吹管子嗎,嗬嗬”東坡明白了,原來題目的出處是《管子注》,於是兩人都通過了考試。
  -----《吹劍錄外編》
  
 
  當年蘇軾兄弟八月中旬赴京趕考,可是轟動一時的大事。可是子由生病了,惟恐耽誤了考試。於是韓琦上奏說:“今年應詔製科的考生,蘇軾,蘇轍是最有名望的,如果兄弟其中有一個不能參加考試,實在是有負眾望,希望延期來等候。”皇帝居然同意了。宋代科舉考試在九月舉行從此成為了常例。
  
  等到考試前夕,韓琦不無調侃地說:“二蘇兄弟來考試,其他人也來考,這是為什麽呢?”這話傳到考生耳中,當年放棄考試資格的人多達八九成。
  
  以蘇氏兄弟的才氣,還有當時位高權重的韓琦的賞識,一舉高中自然不是難事。所以蘇氏兄弟作弊的事情,也許也是時人的惡作劇罷了。即便是有,也顯得機智,幽默。
  
  中國曆史上多有人靠作弊,當槍手為生。其中一個是花間鼻祖溫庭筠也因此被人彈劾擾亂考場秩序,而被發配到邊疆。因此溫庭筠在仕途上一直都鬱悶不得誌。有一天溫庭筠晚上喝醉了,在街上胡作非為,被維持治安的巡警把牙齒打掉了,在嘴上開了個大狗洞。正想上訴得直的時候,卻被人揭發了汙穢的行徑,駁回訴訟。本身已經長得夠後現代的了,現在還再加上在門牙上搞了點行為藝術,成了個無齒文人。
  
  可見,考試作弊,永遠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不可多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