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詞匱”現代人出現,“語塞” 年輕人激増。
現代 年輕人對某件事情發表觀點時,明明有一大堆話就在嘴邊,但一張口卻隻是“好”、“厲害”等幾個短平快用詞,要問“好在哪裏”,便怎麽也描述不出來;又或者喜歡用一些網絡流行語,以顯得自己很“潮”,比如形容美好,一律用“讚”“給力”“絕絕子”,表示敬仰,就用“yyds”來代替。若要他說出有更多角度和層次的內容,很難。
前些日子在揚州某旅觀光地,遇一位書法大師,據他說上了央視,電影,電視劇。許多書法鏡頭都源自該大師之手,於是即興一首詩,請他寫後裝裱。該大師看了詩後道“此詩真牛逼”,另一次聽到一位朋友稱讚一首詞“這首浣溪沙好哇塞喲”。讓人感覺到“無語”(說話者詞匯量大少意義上的“無語”)。
難道就沒更多的詞匯來形容了嗎。都是互聯網惹的禍!
互聯網改變了原來的說話寫字方式,輸入法也簡化了文字的輸出方式,比如一句詩,過去需要完整背出來,但現在隻要打出前麵幾個字的首字母,就會出現整個句子。“互聯網技術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人懶得記憶和思考了。”現代的年輕人因為過度依賴互聯網,語言表達能力逐漸下降,有的過度簡單使用表情包直白表達讓人覺得那麽蒼白無力。閱讀量少和缺乏深度思考也導致他們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從“YYDS”到“絕絕子”,從“簡直了”到“泰酷辣”,“這家雞腿飯好吃絕了!”“這位歌手唱歌好絕!”“我上次旅遊去的那個地方好看絕了!”
平時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歡用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如果誰發了一大段文字,反而會顯得很奇怪。碎片化的表達方式能夠活躍氣氛,網絡用語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種“暗號”,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如果線下這樣說話,難免會讓人覺得尷尬。”
有調查顯示,37.9%的受訪青年有過提筆忘字的情況,35.0%的受訪青年覺得寫作困難。其他還有:表達邏輯比較混亂(34.9%),經常使用網絡用語(31.1%),過於依賴表情包(22.8%),越來越懶於表達(14.1%)等。
溝通交流是人際互動的重要方式。語言和文字表達的背後是思維和認知。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依靠流行語、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這種淺白直接的輸出方式,讓一些複雜深邃的表達逐漸被遺忘。在離開網絡環境、需要進行規範化表達時,一些年輕人隻剩下了幹癟的文字和磕絆的語言。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為什麽在青年群體中出現了“詞窮”的現象?如何豐富自己的語言,讓“梗阻”的表達順暢起來是未來中國年輕人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離開網絡環境、需要進行規範化表達時,一些年輕人隻剩下了幹癟的文字和磕絆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