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爸爸活”(Papakatsu;Papa(爸爸)活)。在日本“爸爸活” 非常活躍,且市場繁榮活十分發達。和“婚姻介紹所”、“離婚活動中心一樣”,在日本“幹爸介紹所”,“幹爹活動中心”,“爸爸網站”,“幹爸應用程序”,“大叔網頁”十分普及。
前幾天日本各家電視台播放了一條令人深思的新聞。日本東京稅務暑的職員三人在“風俗店”打工,從事“爸爸活”被抓現場,而受到“懲戒處分”。當然三人都“依願退職”(退職是國家對不具備退休條件,但又完全喪失工作能力或經批準自願退離工作崗位的職工的一種處理方法)。
這條新聞告訴人們許多信息內容。
1.日本的職場“男尊女卑”依然不減當年。
2.日本法律的“同工同酬”在男女之間“形同虛設”。
3.日本的精英女性依然是“求偶難”。
4.日本女性的“虛榮心”遠比他國強。
5.日本女性對“性”不是很嚴肅,日本社會可依照以錢解決性糾紛的古風仍存。
6.日本的“認幹爹”現象極其普遍,“幹爹”,“幹爸”都是有償的“頭銜”。
7.日本的工務員女性的工資滿足不了些女人奢侈的排場。
8.“性交易”依然是一些女性最原始而又便捷的“資本積累”方式。
在日本,年輕女性與年長男性約會,之後從男性那裏獲得金錢或奢侈品的傍富生活方式被稱為“爸爸活”(Papakatsu;Papa(爸爸)活)。以前,她們陪有錢男人吃飯兩小時,就可得到數萬日元的報酬。而為了生存,她們甚至想要出賣身體。
有的人,光靠陪吃飯不掙錢;有的人曾經隻是以陪吃飯為主要活動的“爸爸活”,如今已經發展到了“情人關係”層麵。
在“爸爸活”網站上,女性一般多於男性,所以被男性“選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爸爸活”應用平台上,由美隻有一次被男性“選中”,賺了1萬日元。現在由於不知道幼兒園何時才能恢複正常,拮據的生活讓由美每天都在“爸爸活”應用平台上尋找著目標。
有的是墜落穀底的“爸爸活”女子,在2020年5月22日東京都頒布的逐漸開放的業務範圍中,未包括小酒館、夜總會、快餐店、酒吧和性風俗店等。許多此類行業中的女性目前都麵臨收入銳減、生活窘困,她們中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來錢快的“爸爸活”服務上。
2019年,日本一家新聞網站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每10名20~30歲的女性中就有1人從事過“爸爸活”服務,從事該項服務的門檻已大大降低,這使得“爸爸活”市場的女性供過於求,競爭也愈發激烈。而且,以前“爸爸活”都是為富有男性服務,但如今也不乏工薪階層,因此平均酬金也在下降。為了“更有效地賺錢”,一些“爸爸活”女子開始選擇有償服務。
新冠疫情前的“爸爸活”女子還隻是以約會和吃飯的交往方式,來獲得男性的經濟援助。實際上,“爸爸活”女子給人的印象一般是她們用男性支付的報酬購買奢侈品,過著“有錢人”般的生活。
但現在狀況正相反,不僅要省吃儉用,還要出賣身體,這是在以一種不穩定且難有前途的方式掙錢活命。不僅如此,一些女子還可能會遇到無賴男性,他們將其帶到隱密處,行事之後就溜之大吉,這讓她們既失身又得不到一分錢的報酬。由於大多數女子都是通過社交網站結識男子的,而男子在網站上完全可以用假信息注冊,因此她們即使受騙也無從查找,隻能忍氣吞聲。年輕的“爸爸活”女子們明知道有被騙的風險,但還是不想拒絕這份工作,她們覺得如果不做這行,自己明天的錢就不知從哪兒來,難以生存下去。
臨江仙 成都街拍情侶照題
中外馳名太古裏,
五旬眼鏡中年。
軒昂少慮貌平凡。
春風滿麵歩,
直背挺腰閑。
脫膀高挑依偎女,
同色粉衣衫。
千嬌百媚恩愛宣。
他人鶼鰈秀,
瓜啖獵奇譚。
2023年6月7日,成都太古裏的一段街拍火爆全網。乍看起來,這對情侶也沒什麽特別的,真正引爆爭議的是其特殊身份:很快就有人認出,男性事主國企領導胡繼勇,而與他牽手的那個年輕女子,既不是他女兒,也不是他妻子,而是他下屬。
幾乎在第一時間,那位女事主董思槿的履曆、私照就傳遍了全網。她看來一貫高調,不僅對自己顏值身材十分自信,520還在朋友圈曬出賬單,五個月消費高達43萬。這原本是自我感覺良好的炫耀,結果卻滿足了吃瓜群眾的窺探欲。
街拍的攝影師小米事後回應,當時兩位事主都並未反對。鏡頭裏,女方主動揮手打招呼,男方也未閃躲。如果說女事主是因為本就愛顯擺,那男事主可能是低估網絡輿情一旦發酵的嚴重後果:視頻傳到網上之後的當天下午,他就被免職並接受紀委核查,隨後女方也被停職。
事件爆出之後,網上有個爭議:街拍的攝影師算是侵權還是“立功”?結果,壓倒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是“立功”。從邏輯上說,這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因為也可能既屬侵權又立功),但這一非正式投票至少顯示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相比起“暴露隱私”,人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曝光醜惡”,也就是說,個人權利不如道德評判重要。
正因此,無數人都覺得這兩人當即被免職是“大快人心”,符合“正義即刻得直”的快感,然而,在此值得較真一下:他們落得這個下場,究竟是觸犯了什麽?
當然,普遍的看法是“反腐”,畢竟事實擺在那兒:一個入職國企才兩年的新人,每月八九萬的花銷,難不成是自己掙的錢?
這種懷疑當然不無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事情查清之前,這畢竟隻是一種懷疑——然而在定罪之前,這兩人卻已經被停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