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眼兒媚 暖陽球道行

(2020-12-10 03:15:56) 下一個

眼兒媚
疫中球道行

秋深道遠錦千重,
拒密缺球童。
發球界外,
切推彎拐,
進洞無聲。

巢籠自肅千書讀,
路盡轉幽峰。
站姿牛鬥,
躉腰馬縱,
球線雲衝。

疫情下所有的球洞洞杯都充填一層塑料泡沫材料,聽不見球進洞的聲音。

      楊貴妃故事,家喻戶曉。有關她在馬嵬坡的結局,大致有四種說法:
  一,正史載被縊死。
  二,劉禹錫詩《馬嵬行》:“貴人飲金屑,倏忽蕣英暮。”謂吞金死。
  三,杜甫詩《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謂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前兩句指被殺,後兩句“去往”、“消息”則似未死。時杜甫在長安,定知楊國忠全家被殺,有否貴妃,則傳說不一,故予並存。但由此衍出洪昇《長生殿》中新說,惟托之於夢:“隻為當日個亂軍中禍殃慘遭,悄地向人叢裏換妝隱逃,因此上流落久蓬飄。”即趁亂逃逸。
  四,日本有楊貴妃墓,雖不可信,但當有此傳說,即貴妃逃到日本。
  而馬嵬之變的權威文獻——白居易的《長恨歌》及陳鴻的《傳》,則含糊其辭。按說白、陳時在周至,距馬嵬不過20裏,時間相距不過50年,父老傳聞當屬一手資料,故判斷上述四種說法,當從《長恨歌》及《傳》入手。對此,俞平伯先生在《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中認為,歌、傳中多曲筆、隱喻,實堪玩味。
  一,歌曰:“君王掩麵救不得。”傳曰:“(玄宗)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麵,使牽而去之。倉皇展轉,竟就絕於尺組之下。”言貴妃之死,玄宗並未親見。且是在“倉皇展轉”,即匆忙混亂的情況下發生的。
  二,歌曰:“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即死不見屍,時間不過一年,屍體不可能朽壞無跡。
  三,歌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天地人三界中,天上地下皆不見,那就隻剩人間了。
  四,方士持回證據有二,鈿合金釵,且“夜半無人私語時”之詞,外人不能知也。且傳曰:“使者還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其年夏四月,南宮晏駕。”說明使者真正見到了貴妃,玄宗未予否認。
  所以,俞平伯先生認為,“太真以貴妃之尊,乃不得免風塵之劫,貽宮闈之玷,可恨孰甚焉。”“明皇知太真之在人間,而不能收覆水。”“其事殆醜惡……樂天為有唐之詩史……按而不斷,其意自明。陳鴻作傳,惟恐後人不明,故點破之。”
  有人還補充了三點:
  一,傳曰:“(方士)窺其門,署曰玉妃太真院。”此名絕類唐宋以後的妓院名稱。
  二,劉禹錫《馬嵬行》在太真吞金後說:“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詩末說“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鹹陽市,猶得賈胡驚。”顯然,無論天生麗質的貴妃,還是她的首飾,都是難得的財富。所以即便貴妃真的吞金,必積極搶救——吞金不能致死,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有專門考證。另外,“杏丹”典故,係常用的名醫董奉用丹使杜燮起死回生的故事,或從另一側麵反映貴妃未死吧。
  三,唐代宮闈穢事甚多,詩人因事涉本朝,為尊者諱,常用仙境代指。如李商隱《碧城三首》,即諷詠公主們多請為道士,於宮外築觀淫亂。與《長恨歌》可謂異曲同工。
  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諸名家和楊貴妃基本是同時代人,較正史作者早一二百年,在掌握史料的時間上,有一定優越性,故說貴妃未死而流落風塵,有很大的可能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