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缺的不是反抗的話語 而是反抗的實踐
內容摘要 : 我終於感到無話可說的虛空,感到周圍各種慷慨激昂聲音的空洞。在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再是貧乏的言說,而隻是卑微的實踐,你有沒有勇氣與社會決裂,向前走那麽一小步。
我寫了近十年的媒體評論,過去常常相信中國的知識分子法道無邊,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於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候。總以為中國的問題好像一個疑難雜症,隻要將病灶找到了,便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知識分子就是找病灶、開藥方的救世大夫。
其實我錯了。
我發現,中國如今已經病入膏肓,人人明白病根在哪裏,偏偏救治不了。我這幾年抨擊最力的是萬惡的高考製度。這種剛性的考試製度,造就了從幼兒園開始的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摧殘人才,浪費青春。學生痛恨,家長狂罵,校長抱怨,教育部長也不滿意。照理 說,一個社會上下人人都討厭的製度,應該沒有革除的分歧,早該壽終正寢罷 ? 錯了。我狂批了高考十年,如今的應試教育不僅沒有弱化,反而更加變本加厲了 !
我的兒子今年中考。家裏有中考、高考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如同國家召開奧運、世博一般,其它通通讓路,一切圍繞著孩子轉,一切為了考試。兒子算努力的,起早摸黑,每天的生活就是同一個內容:做習題。作為陪太子讀書的家長,我終於發現了一個秘 密:中學生每天操練的知識裏麵,隻有 20% 的內容是有價值的,其餘 80% ,不是為了發現新知,而隻是在競技場上打敗別人。做習題就像練體操,每天重複同一個動作,幾十次、數百次地操練,為的是確保在考場上絕對不失誤。辛辛苦苦三百日,終於到了發榜那一天,兒子的各科平均成績在 85 分以上,超過了老子當年高考進重點大學的平均分,應該萬無一失了吧 ? 豈知這樣的良好成績,隻能勉強混得個普通高中。那麽,進重點的又該是何等水準 ? 一查讓我目瞪口呆,幾乎都是差不 多滿分。原來,考試玩的就是平衡木,身體晃動一下,重點沒了 ; 晃動兩下,與大學 ( 高中 ) 拜拜吧 ! 隻有確保不失誤、又能玩幾個驚險的,方是通向名牌的終南捷 徑。
於是,中國的幾億中小學生,如同國家體操隊那般,每天苦練基本功,一切為的是戰勝失誤,打敗對手,奪取金牌。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崇尚贏家的社會,考了狀元,名利雙收,像奧運冠軍一樣,回國可坐頭等艙,一下飛機,手捧鮮花,攬得所有的鏡頭,至於探花、 榜眼,那就愛誰誰,一邊去吧。
說到底,應試教育之所以改變不了,不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它的壞處,乃是中國這個社會就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極端金字塔結構。教育不是為了學到造福於人類的知識,而隻是為了獲得打敗別人的本領。為什麽非要打敗別人 ? 不要以為中國那麽推崇和諧,那是古代社會的陳年舊事,自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相信的社會法則便是你死我活。毛澤東喜歡階級鬥爭,政治上的你死我活,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生存上的你死我 活。人生如戰場,打拚才能贏,這種生存上的殘酷競爭,從娃娃時候就開始,幼兒園、托兒所、乃至胎教,都是輸不起的人生起跑線。
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是收入差距不大,但價值觀各異的社會,你活我也活,活得好不好,開心不開心,各自有自己的理解。以中國的鄰居日本為例,許多中學生不去讀大學,而選擇一個職業高專,畢業之後到公司當一個熟練工人,其工資收入和社會尊嚴,絲毫不 亞於辦公樓裏麵的白領。甚至有連職業學校也不願意讀的,就去拜師學一門手藝,照樣活得又滋潤又體麵。
而如今的中國,隻有金字塔頂尖的那一撮人才是被世人看得起的體麵人物,金錢、麵子、尊嚴一應俱全,稍稍下麵一點的,人人心懷不滿,個個眼光盯著上麵。金字塔的每一個台階,收入、尊嚴的差別相差何止於道裏計。而不同階層的成功價值觀,倒是空前的大一 統:讀書要去清華北大,就業要進世界五百強,背包非 LV 不可,開車隻選寶馬大奔。所以,中國會有不進北大死不瞑目的芙蓉姐姐、會炒熱非清華商學院高才生不嫁的鳳姐。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在打拚,而你又改變不了世界,那麽唯一可改變的,隻是你自己。與這個醜陋的世界同流合汙,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個性,加入苦練體操的芸芸眾生,你的內心是何等的絕望 ? 你以為你能夠啟蒙愚昧的社會,到頭來,自己卻被社會的殘酷所棒喝。假如一個人的信念無法於一己之實踐,那麽他所談論的一切豈非是虛偽的謊言 ? 假如他真的能喚起眾人的清醒,但眾人醒後卻無路可走,那麽是否如魯迅所說,竟還不如渾渾噩噩,在鐵屋裏麵與民共舞 ?
我終於感到無話可說的虛空,感到周圍各種慷慨激昂聲音的空洞。在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再是貧乏的言說,而隻是卑微的實踐,你有沒有勇氣與社會決裂,向前走那麽一小步。
我知道,個人能夠改變社會的,隻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曾經說過一句網絡廣為流傳的話:“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卻可以改變我的課堂。”如今想來,這大概也屬於空泛的大話。課堂自然由我作主,然而不能作主的,是被社會扭曲的人心。學生們不止一次地告訴 我:“老師,聽了你的話讓我覺得很有道理,豁然開朗,但一走出課堂,現實的壓力鋪天蓋地壓上來,我無可奈何,隻能遷就這個社會了。”
無力感,沉重的無力感。或許,做一個中國人,需要的是長壽和耐心 ? 或許,應該像魯迅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是努力 ?
然而,真正能夠改變社會的努力,肯定不再是空洞的話語,而是切實的反抗,實踐層麵上的反抗。話語的反抗有轟動效應,而日常生活的反抗悄無聲息,甚至有點瑣碎、平庸。中國缺的不是反抗的話語,而是反抗的實踐。
文章來源: soho 小報
http://bbs.wenxuecity.com/mychina/50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