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樂字的演變
從左至右: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簡化宋體字
古代編鍾
樂字的拚音:le4, yue4
教師家長指南
甲骨文:下麵是木字,表示支撐編鍾的架子,上麵是編鍾的鍾。古代用敲擊大小不一的編鍾來演奏音樂。樂的原始意思是音樂。
後來因為需要表示“快樂”的樂字,一時造不出合適的,大家都認可的字,就把這個表示音樂的樂(yue4)先拿了表示快樂的樂(le4)。開始的時候可能隻是暫時用一下,等造出滿意的樂(le4) 再停用。但後來應該是沒有造出更好的樂(le4)字, 於是樂字就一字多音,一字多義代勞了。這種在一個字原意上再加另外一個意思的做法叫做“轉注”,用來解決當時漢字不夠的困難。一般一個字多音多義,就是因為有轉注存在。
轉注和假借是除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大造字方法以外的兩種,共同組成“漢字六書”(六種漢字造字方法),但轉注其實並沒有產生新的漢字,隻是增加了漢字的表達意思的能力。教師家長了解一點即可,不宜對孩子講這些。
大篆:與甲骨文相似,但中間多了一個大編鍾。
小篆:與大篆相似。
隸書:與大小篆相似,但編鍾的圓卷變成了開口,失去了部分象形。
簡化宋體字:不知道從哪裏來的?完全失去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