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深入了解別人——搞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2007-06-01 13:50:21) 下一個

第二節  深入了解別人——搞好人際關係的關鍵

有這樣一則發人深思的報道:幾位教師向2000 名雇主寄出一份問卷。調查被解雇的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你為什麽要他離開?”無論工種是什麽,地區在哪裏,有2/3 的答複是“他們是因為與別人相處不好而被解雇的。”能成大事的商界人士都認識到其他人對他們的成功的重要性。美國某大鐵路公司前任總裁A·H·史密斯說:“鐵路的成份95%是人,5%是鐵。”他的話反映其他成功人士的共識,也為多項科學研究所證明。無論你幹哪一行,或從事何種職業或專業,若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

最基本的一點是,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成功,也可以使我們失敗。我們與配偶的關係怎樣,決定著我們與子女的關係。我們的家庭關係則給我們與別人的關係定下了調子,極少見到長久成功的人與配偶的關係是很糟糕的。

同樣道理,我們與同事、上司及雇員的關係是我們生意成敗的重要原因。

除非一個人與別人有良好的關係,否則任何技術知識、技能都不能使他得心應手,發揮自如。

如果你對此半信半疑,可以看如下的事實。人們在對美國商界所做的領導能力調查中證實:1.管理人員的時間平均有3/4 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2.大部分公司的最大一筆開支用在人力資源上;3.任何公司最大筆,也是最重要的財富是人;4.管理人員所定計劃能否執行,其關鍵是人。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麽,選擇了什麽職業,如果你想獲得人生的成功,你必須學會與別人搞好關係。

搞好人際關係的本領其實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善於與人打交道並不局限於生來就有某種魅力的人,雖然有些人的確天生有這方麵的了不起的本領。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與人保持良好關係的本領是後天學習得來的。

其中,深入了解別人就是人際關係的關鍵。下麵的這些原則就能指導幫助你了解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要低估任何人的價值

一個年青政治家在第一次競選演說時,極想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可是當他去到大禮堂時,卻發現隻有一名聽眾。他等了好一會,希望有人陸續到來,可是沒有。最後他對那名唯一的聽眾說:“你聽我說,我隻是剛起來的政治家。你認為我應該發表這個演說還是取消呢?”那人想了一下說:“先生,我隻是個養牛的,我隻懂牛。如果我把一車幹草送到牧場,而那裏卻隻有一頭牛,我肯定會喂這頭牛的。”許多人跟那位年青政治家有同一種想法。他們盼望自己有大影響力,但不懂得影響力是如何產生的。其實我們能對單獨見麵的人發揮最大影響。如果我們忽視我們日常接觸的人,不理睬他們,我們就會失去許多影響別人的大好機會。

以積極期待的態度會見每一個人,預期每一次打交道都能產生積極結果。把每個人都當作重要人物看待,這樣你就絕對不會低估任何人了。

  別占他人的便宜

人們最討厭看到的事情之一,是有人企圖為了自己發展而占別人便宜。

這樣做不但是錯誤的,而且也不會有好結果。靠損害別人利益使自己得益,這貌似成功,但從長遠觀點看,是害人又害己。

取得成就是個耗費時間的過程,也是眾人參與的過程。一個人要是占別人便宜,他未來的機會就要減少,樂意助他一路成功的人的數目也會減少。

占別人便宜者想走成功的捷徑,但這是行不通的。正如美國總統德懷待·D·艾森豪威爾說的:“世界上沒有折扣價買來的勝利。”

  請別人提建議或給予幫助

跟別人建立積極關係,還有一極好的方法,你聽了可能會大吃一驚:請別人給你提建議或幫個忙。人們希望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專長,喜歡那種因為自己有力量或權威幫助別人而產生的感覺。

例如,本·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談到他因為叫一個仇敵幫他個忙而使自己和那個人成了終生朋友。1736 年,富蘭克林競選州議會書記員的位置。富蘭克林心中有數自己會獲得提名,唯一問題是有個影響力很大的人反對他。富蘭克林懂得,他要爭取跟這個人交朋友,否則自己就會輸掉。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我聽說他的書房中有一本珍貴的書,於是給他寫信,表示我想讀這本書,希望他能幫個忙,把書借給我。”那人對這一要求感到很高興,很榮幸,於是把那本書借給富蘭克林,還成了富蘭克林的一名堅定的支持者。

關於請人提建議或幫忙,需要說明一下:要使相互關係健康和有益,就應該注意互利,不應該老是索取而不付出。請求別人幫助你是建立良好關係的開端,但僅僅這樣做是不能使關係長久的。

  別忘了給朋友“捎點東西”

最好的關係是雙方時常從對方得益的關係。如果希望使關係有建設性,在去見朋友時就不要忘了給朋友“捎點東西”。

例如,你可能有許多熟人或同事,你們時不時聚會一下。雖然,純粹交流各人的情況的聚會是好的,但如果你在去見別人時給他們“捎點東西”,這樣的聚會就特別有益。“捎點東西”,指的是見解、業務機會、有助於個人發展及鼓舞士氣的資料。什麽東西都可以,出發點應該是幫助他人達到目標。

  人是感情動物

我們主觀上講邏輯講道理,但不應該忽視感情這一點。如果你想跟別人建立成功的關係,就要考慮到別人的感情。正如安東尼·羅賓所說:“在與人交流中講感情比講理性更能成功。”例如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女士進一家鞋店買鞋。鞋店的一位男店員態度極好,不厭其煩地替她找合適的尺碼,但都找不到。最後他說:“看來我找不到適合你的,你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大。”那位女士很生氣,站起來要走。鞋店經理聽到倆人的對話,於是叫女士留步。男店員看著經理留那女士再坐下來,沒過多久一雙鞋就賣出去了。

女士走後,那店員問經理:“你究竟用什麽辦法做成這生意的?剛才我說的話跟你的意思一樣,可她很生氣。”經理解釋說:“不一樣啊,我對她說她一隻腳比另一隻腳小。”經理也把真相告訴了那位女士,但他考慮到她的感情,而且說話時講究技巧,又帶著尊重。他從那位女士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成功了。看出別人的感情,然後以尊重的態度為別人考慮,這種本領真是十分有用的。正如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說的:“給我合適的字眼,合適的口氣,我可以把地球推動。”把你自己最好的給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裏獲得最好的。你幫助的人愈多,你得到也會愈多,你愈吝嗇,就愈會一無所有。

無論你的目標是什麽,選擇了什麽職業,如果你想獲得人生的成功,你必須學會與人搞好關係。

  把注意力從你自己身上移開

當你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別人身上時,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要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第一步是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與別人交往時首先想到自己的人,很少能建立良好而持久的人際關係。當你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別人身上時,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真誠關心別人

人們在知道你是否關心他們之後,才會在乎你是否了解他們。

有一句話總結了良好人際關係和人生成功的關鍵所在:“人們知道你是否關心他們之後,才會在乎你是否了解他們。”無論你有什麽本領、特長、受教育程度有多高,都不如真心實意的關懷更能給人深刻的印象。事實上,當你是某個人的上司時,如果你不首先讓他知道你關心他,你是不大可能對他有正麵的影響力的。

統計數字表明,這個觀點是對的。《華爾街日報》曾發表了一家名叫“國際出發點”的調研公司所作的一項研究的結果。在對1.6 萬名公司主管人員所作的調查中,被列為“最有成就”的13%的主管人員對人的關心跟對利潤的關心一樣大如果你想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你首先要關心與你打交道的人。

  認真了解別人

沒有什麽比得上了解和記住別人的情況更能產生積極效果的了。認真了解別人,是你關心別人的明證。這能創立一種良好而持久的關係。

曆史上最好的例子是拿破侖·波拿巴與他的下屬的關係。拿破侖叫得出手下全部軍官的名字。他喜歡在軍營中走動,遇見某個軍官時,用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談論這名軍官參加過的某場戰鬥或軍事調動。他不失時機地詢問士兵的家鄉、妻子和家庭情況。這樣做使下屬大吃一驚,他們的皇帝竟然對他們的個人情況知道得一清二楚。

因為每個軍官都從拿破侖的話和所提的問題中感到拿破侖對自己感興趣,這就不難理解他們對拿破侖為什麽那麽忠心耿耿了。

  了解別人的方式

有句話說得好,你把自己最好的給予別人,就會從別人那裏獲得最好的。

你幫助的愈多,你得到的也會愈多。你愈吝嗇,就愈一無所有。

幾年前有人分析100 位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他們的年齡從21 歲到70歲以上,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博士都有。他們之中有70%的人來自於人口少於11000 人的小鎮。然而,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都是良好的發現者,能看到其他人好的一麵——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如此。請聽這個男孩的故事,他出於一時的氣憤對他的母親喊道他恨她。然後,也許是害怕懲罰,他就跑出房屋,走到山邊,並對山穀喊道:“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接著從山穀傳來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這個小孩有點吃驚,他跑回屋裏對他母親說,山穀裏有個卑鄙的小孩說他恨他。他母親把他帶回山穀,並要他喊:“我愛你,我愛你。”這位小孩照他母親說的做了,而這次他卻發現,有一個很好的小孩在山穀裏說:“我愛你,我愛你”。

安東尼·羅賓認為,生命就像是一種回聲,你送出去什麽它就送回什麽,你播種什麽就收獲什麽,你給予什麽就得到什麽。別人有的,你也會有。不論你是誰,也不論你在做什麽,如果你尋找最好的方法,以便在人生各方麵得到最好的收獲,那麽你就應當在對待每一個人和每一種情況時,尋找良好的一麵,並且把它當作金科玉律,奉行不悖。瑪麗·克羅萊女士也是用“給予”這種了解方式而發揮潛能,取得成功的。德州達拉斯的瑪麗·克羅萊女士所辦的家務與禮品公司,是本世紀的傳奇故事之一。從一無所有開始,瑪麗·克羅萊女士利用“追求卓越與連續成功”的各種原理,成功地建立了一家已經成為銷售界楷模的公司。他們所持的信念是:一筆生意必須建立在信仰、幹勁、努力工作,以及所有的人機會均等的基礎上,而且隻能那麽做,才能永久建立起來。

大部分人想知道的問題是,瑪麗·克羅萊以及她的公司,為什麽能夠從1957 年創立以來,一直獲得如此驚人的成功。理由很簡單,但是她深藏不露。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概括瑪麗·克羅萊的成功,人們會說她的成功是由於深刻的信仰。她相信一個有信仰的人等於99 個隻有興趣的人;她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並且決定將“無限的成長與成功的機會”給予她的銷售女士們。

她相信,如果你能在心理上、道德上、體能上與精神上建立目標,那麽她們也會在相同的基礎上為你建立生意,從而挖掘潛能、發揮無限潛能。照任何標準看來,瑪麗·克羅萊都是一個“富有”的女人,但她的富有並不是因為她擁有,而是因為她給予。

瑪麗·克羅萊跟她的公司,並不全是陽光與玫瑰那麽美好。他們付出了許多血,汗與眼淚。豐富的愛、信仰、熱忱、同情、決心與努力工作,將給你帶來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瑪麗的故事屬於典型的例子,任何一個律師在法庭中都可用它來證明,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需要的事物,你可能因而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一)小白鼠的啟發

羅伯特博士曾在哈佛大學主持了一係列有趣的實驗,實驗對象是三群學生與三群老鼠。他對第一群學生說:“你們很幸運。你們將和天才小白鼠在一起。這些小白鼠相當聰明,它們會到達迷宮的終點,並且吃許多幹酪,所以要多買一些喂它們。”他告訴第二群學生說:“你們的小白鼠隻是普通的小白鼠,不太聰明。

它們最後還是會到達迷宮的終點的,並且吃一些幹酪,但是不要對它期望太大,它們的能力與智能隻是普通而已。”他又告訴第三群學生說:“這些小白鼠是真正的笨蛋。如果它們能找到迷宮的終點,那真是意外,他們的表現自然很差,我想你們甚至不必買幹酪,隻要在迷宮終點放上幹酪就行了。”往後六個星期,學生們都在這一指導下從事實驗。天才小白鼠就像天才人物一樣地行事,它們在短期間內很快到達了迷宮的終點。你期望從一群“普通小白鼠”那裏得到什麽結果呢?它們也會到達終點,但是在這種過程中並沒有寫下任何速度記錄。至於那些愚蠢的老鼠呢?那更不用說了。它們都有真正的困難,隻有一隻最後找到迷宮的終點,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意外。

有趣的事情是在於,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才小白鼠和愚蠢小白鼠之分,它們都是從同一窩小白鼠中來的普通小白鼠。這些小白鼠的成績之所以不同,是參加實驗的學生態度不同而產生的直接結果。簡而言之,學生們因為看到小白鼠不同才對它們不同,而不同的處理導致不同的結果。學生們並不知道小白鼠的語言,但是小白鼠懂得態度,而態度就是普通的語言。

這個有關小白鼠的實驗,已經擴展到當地的一個小學。

有人告訴一位教師:“你很幸運,你跟天才兒童在一起。這些學生非常聰明。你的問題還沒說完,他們就會給你答案。然而,你要小心,你們可能聰明得想要愚弄你。他們有些人想偷懶,希望你少留作業,不要聽他們的,他們都會把作業趕出來,你隻要把作業交給他們就行了。如果你給他們帶來信心,以及一些日常的愛、訓練與真誠的興趣,這些小孩就能解決最困難的問題。”有人告訴第二位教師:“你教的是普通的孩子。他們既不太聰明也不太愚蠢,隻有一般的智商、背景和能力,所以我們隻期望普通的效果。”在該學年結束時,天才學生個個都比普通學生領先得多。你該能猜出這個故事的結局。事實上,根本沒有天才學生,所有學生都是普通學生。唯一不同的就是教師的態度。教師認為普通學生是天才,所以就把他們當成天才,在這種態度下,他們也做得真的像天才一樣。

最重要的問題是,你的孩子是否在五分鍾內變得更聰明一些呢?在你們公司中,銷售人員的情形又如何呢?在幾分鍾內,你的員工或同事是否變得比較有生產力、比較聰明、比較有能力呢?你太太的情形怎樣呢?她是不是變得更美麗、更幽默呢?或者你丈夫是否又成熟些了呢?如果這些事情並未發生的話,那麽鼓勵你往前翻回幾頁,重新再讀一遍,因為你看漏了重點。

詩人能以優美的詞匯將這種情形表示出來。他說:“如果你認為某一個人就像他現在這樣,你就得使他比過去更差。如果你把他當成是最好的人,那麽他就會變成最好的人。”如果你閱讀完這些文字,並這樣去了解你周圍的人,那麽你的孩子會突然變得更聰明;你的丈夫或太太又有了進步,那麽恭喜你,你是那個獲得進步的人。

(二)你是一個卑劣的運動員

在綠灣比賽的練習期間,藍伯第隊的情況並不怎麽順利。

藍伯第挑出一位身材高大的後衛傑瑞,因為他屢屢失誤而必須退出場外,不得繼續參加比賽。教練把後衛叫下來,很威嚴地訓誡他:“孩子,你是一個卑劣的運動員。你沒有阻擋對方,沒有跟對方交鋒,沒有全力奮戰。

事實上,你今天已經全完了,快回去衝洗吧!”這位高大的後衛點點頭,然後走進更衣室。四十五分鍾後藍伯第走進來時,他看見高大的後衛坐在他的櫃子前麵,仍然穿著他的運動服,正靜靜地低頭啜泣。

藍伯第是位善於改變人性、富於同情心的教練,他走到橄欖球運動員那裏,手臂環繞在對方肩膀上。“孩子,”他說:“告訴你真情,你是一位卑劣的運動員。你沒有阻擋對方,沒有跟對方交鋒,沒有全力奮戰。然而,憑良心說,我應該告訴你,你自己的內在有一個偉大的橄欖球運動員,我正要緊緊地抱住你,直到你內在偉大的橄欖球運動員有機會出來,並且聲明他是一個偉大的橄欖球運動員為止。”這些話使傑瑞激動萬分。事實上,他最後變成了橄欖球界的傑出人士之一,甚至最近還榮獲職業橄欖球界當代五十年傑出後衛的稱號。

這就是藍伯第的本事。他能見到他人美好的一麵,並且善待他們,幫助他們發揮內在美好的一麵。結果,這些運動員連續三年為藍伯第贏得世界杯橄欖球冠軍。

(三)助人結果自己得利

有一個人被帶去觀賞天堂和地獄,以便比較之後,能聰明地選擇他的歸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獄。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驚,因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當他仔細看那些人時,他發現沒有一張笑臉,也沒有伴隨盛宴的音樂或狂歡的跡象。坐在桌子旁邊的人的左臂都捆著一把叉,右臂捆著一把刀,刀和叉都有四尺長的把手,使他們不能用來吃。所以即使每一樣食物都在他們手邊,結果還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餓。

然後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樣——同樣的食物、刀、叉與那些四尺長的把手。然而,天堂裏的居民卻都在唱歌,歡笑。這位參觀者困惑了,為什麽情況相同,結果卻如此不同。在地獄裏的人都挨餓而且可憐,可是在天堂的人卻吃得很好而且很快樂?最後,他終於看到答案了。在地獄裏的每一個人都試圖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四尺長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東西。

在天堂的每一個人都在喂對麵的人,而且也被對麵的人所喂,因為互相幫忙,結果幫助了自己。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如果你幫助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事物,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在生活中注入包容和了解

你如何培養了解別人的習慣?你肯定未真的下過工夫。

對我們而言,去了解別人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能力。一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或體會另一個人的經曆的事情。有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麽會這麽做,別人怎麽可能了解你呢?實際上,我們的行為都是感情用事,不夠理智,這也是最無法解釋的。

我們為什麽笑?為什麽哭?為什麽今天我們的情緒很好?改天卻又情緒低落了呢?為什麽我們會對自己所愛的人生氣呢?為什麽我們比較喜歡這個人,而不喜歡那個人呢?為什麽我們經常會做一些錯事或傻事,事後卻又追悔自責:“我怎麽會這麽做呢?”回答這些問題時,很多因素必須加以考慮。例如感情、個人的意見、態度、經曆、習慣及很多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也早被遺忘的小插曲,而這些也許正是你了解別人的根據。所以現在我們應該知道,不管別人怎麽生氣,那些行為一定都有原因,如果你處在這些環境,可能也會這麽做。

以這樣的態度去贏得一個人的心,而不要以消極的態度去麵對人,你就更接近、也更懂得去了解別人。我們應該理智地掌握環境,不要太感情用事。

達到這種精神境界也沒有明確的方式,隻有隨時去做。

這麽做之後,你會慢慢發現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你了解別人的能力。下麵我們提出三種方法,指導你開始走進這個方向。

(一)包容的心

簡單地說,就是忍受別人不合理的行為和各種不順心的情況。學習欣賞並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態度、文化、種族、年齡和長相。很明顯這是了解別人所應抱持的態度。

我們還要將自己比喻成教會的教友,每個星期天都聽牧師講有關包容的典故。開始時都很專注地聽講,漸漸聽煩了,就開始鬆懈下去。教堂的長老決定,應該請牧師改變講道的主題。

於是長老對牧師說:“這雖是個很好的啟示,但是教友在每個禮拜,都聽同樣有關包容的主題已經聽煩了,你應該準備很多不同的內容。”牧師回答說:“是的,我準備了很多別的內容。可是我想和你商量,我要等到他們開始做時,我才停止講這個主題。”這些話說明了實踐包容的心(肯定並尊重別人的信仰、差異和歧見等)是很不容易的。

做到這一點為什麽會這麽困難呢?為什麽人類無法接受和自己不同的人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樣化的人和事,應該可以增加更多的樂趣和刺激。

在物換星移的變換中,涓涓細流終匯成大瀑布,峽穀的形成更增添了草原的壯觀與魅力。

但是感受到這片大地之美的人,卻被人的問題所困擾。在別人身上所發現的差異,使他感到不悅,甚至恐懼。

這實在很奇怪,人類之所以彼此需要,就是因為他們的差異。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完全一樣,那麽人類文明就根本無法幸存。

人類必須隨時了解這一點。不要再讓不同的國籍、不同的宗教、家人之間的差異和朋友間的分歧,成為困擾和爭執的原因。

不要等別人去做,你現在就麵對現實,每個人都有其特異之處,世界上絕對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

安東尼·羅賓指出,培養包容的心,確實去實行,去想和去做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二)答案操之在你

什麽樣才算有包容的心呢?這就像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有一位神秘的長者,他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洞悉事物的觀察能力。你問他任何問題,他從來不會答錯。

有一天,學校裏有一個調皮的男孩,聚集了其他的男孩子在一起,他大言不慚的吹牛說:“我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一定可以難倒那個‘智者’。我抓一隻小鳥藏在手中,然手跑去找這個智者,我要問他,我手上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如果他回答是活的,我就即刻將手裏的小鳥捏死,丟到他腳邊。

如果他說小鳥是死的,我就放開我的手,讓小鳥飛走。”打定主意之後,這一群男孩子於是跑去找這位智者。一見到他時,這個調皮的男孩子立刻問:“聰明人啊,你告訴我,我手上的小鳥是死的,還是活的?”這位聰明的長者沉思了一下,並回答說:“小男孩,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掌握在你手中!”這就是包容。你是否願意包容,掌握在你手上,因為你有能力選擇你的思考。你可以選擇仇恨、批判或責難,或者你也可以包容他們的錯誤和缺點。

多注意他們好的一麵,而不要老是挑剔不好的一麵。

包容的心,簡單地說,就是接受別人原來的樣子。富有包容心的人,能多看到別人的優點,很少看到別人的缺點。對別人的評估,正麵價值多於負麵價值,鼓勵多於責難。

然而奇怪的是,愈來愈多人總是期望別人從不犯罪,在他心裏將自己的雇員、伴侶或朋友,塑造出理想的完美形象。因此隻要他們犯錯、或行為不理想,那麽他心中那個“完美的形象”就粉碎了,他就一定會生氣和失望。

這就像一對新婚夫婦,對婚姻生活的美麗幻想,在現實中粉碎了,婚前幸福的笑靨,編織的美夢,興奮的激情,倆人卿卿我我共度的星夜和喁喁細語的甜蜜,都因為發現對方的某個缺點而消失了。彼此開始互相猜忌,自我意識強烈,不為對方著想,互相挑毛病,漸漸摧毀了他們的未來。

情感是有擴散性的,憤怒隻會引發憤怒。

(三)接受別人原來的樣子

試著去接受別人原來的樣子,不要勉強他們扮演你心目中完美的角色。

潛能學家羅傑說:“我從來沒有碰到過一個我不喜歡的人!”他並沒有特意去忍受他人,因為他以包容的心待人,他隻發現別人性格中令他喜歡的部分。

令人驚訝的是,有些人似乎特別喜歡強調和注意別人性格上的缺陷。他們似乎以找出別人的錯誤為樂趣,並以此達到自我滿足。然而這種尋找樂趣的方式代價太高,因為這會漸漸抹煞一個人的包容心。

學習注意別人的優點。你要隨時記住這一點:如果你能夠看到別人的好處,你就不需要處處拘泥於容忍別人,自然便能達到那個境界!努力培養容忍的心,你就是有福的人。你會快樂,更接近真實的自我,而且也能夠享受豐富而美好的人際關係,從而讓你更好地發揮你的潛能。相反的,缺乏容忍的人會使你感到痛苦,甚至會悶出病來。這些道理你都懂,但是也許你並不能完全了解,沒有包容心的人在你心理上所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當你怒火中燒,對別人發脾氣時,你已經對這個人失去包容的心。這時你的血液循環和心跳都會加速,比正常時快三至四倍!當你日子過得“很順利”時,也就是你的態度樂觀積極、有朝氣時,你會覺得每天都很舒暢有活力。

相反的,當你失望沮喪、怨天尤人時,也就是你和別人發生摩擦時,你便覺得自己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大不如前,每天都很疲憊。

在一個人際關係座談會上,主持人請參加的人將他們覺得無法容忍的情況和對象寫下來,以便了解他們的反應。以下是幾個典型的答案範例:“我丈夫等我時,總是不耐煩地跺腳、罵人。”“我老婆總是在電話中對我嘮叨個沒完。”“上班累了一天回家後,總是發現家裏亂七八糟,而且沒有晚飯吃。”“我的上司對我的無理要求。”“說話諷刺、尖酸的人。”“大笑不止。”“約會遲到的人。”“沒有禮貌的人。”“背後中傷別人的人。”“喜歡自誇的人。”“在高速公路左側超車道上駕駛,低於規定時速的人。”“我的“另一半”待我像個完全無助的人。”“在擁擠的街道上,任意停車的卡車司機。”“嚼口香糖的人。”“總是等待他人來幫忙的人。”“遊手好閑的人。”“在公司下班時間比別人晚。”“猶豫不決的人。”“一大清早就聒噪不停的人。”“喜歡吹牛的人。”“完全不替我們著想的老板。”這些就是促使人們心跳加快三至四拍的典型情況!你是不是覺得都很熟悉呢?試著學習對別人讓步,並收斂自己不安的情緒,那麽你就能節省很多精神。

下麵兩種方法也許可以幫你達到這一點。

(四)對事不對人

一個溫暖的春天夜裏,在美國東岸的一個城市裏,有位年輕的韓國學生,走出公寓去寄一封信。當他自郵筒走回去時,被十一個不良少年圍起來,拳打腳踢狠狠揍了一頓,不幸的是救護車來到之前,他就斷氣了。

兩天之內,警察將這十一個不良少年一一逮捕。社會大眾都要求嚴懲他們,報紙也希望采取最嚴厲的懲罰。

後來這位死者的家長寄來一封信,他們要求盡可能減輕這些少年的罪行,並成立一筆基金,作為這一群孩子出獄重新生活及社會輔導的費用。

他不願仇恨這些少年。

無疑地,他內心經過相當的掙紮,而且需要有相當強烈的意誌,才能夠不恨這些不懂事的孩子。他隻恨控製這些孩子內心的病態性格。

他希望讓這些孩子從殘暴、粗魯、仇恨、病態的虐待性格中重生,甚至還提供金錢來幫助這一群孩子。他恨的是這件事,而不是人。

了解別人,並不是指容忍所有錯誤的行為及不正常的性格。如果你能夠學習“針對事情而不要作人身攻擊”,那麽你會發現培養了解的態度容易多了。

自誇、自私、貪婪、諷刺、仇恨、嫉妒、自憐、邪念、自我意識強烈,這些性格就好象是寄生在人們身上的水蛭,會帶給他們痛苦,使他們生病、甚至奪走他們的生命。你可以仇恨這些害蟲,但是應該同情被水蛭所害的受害人。

去愛一個可愛的人並非難事,難的是去愛不可愛的人。要求自己去體諒一個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自私或粗魯的人,這確實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了解這些人確實很困難,因為這還需要你費心去了解這些人受的傷害,誰使他們覺得不受重視而且不被需要。不過,不要讓那些原因而造成你的漠視和偏見,進而使別人永遠痛苦。

試試下麵這種方式。

(五)參加了解別人的遊戲

由於我們知道了解別人在人際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有一群工作在一起的同事,便可以進行一種可以增進我們了解別人的遊戲。在公共場所時,我們會猜測身邊的人的某種行為。

有一天,在我們大夥一起去吃中餐的途中,就出現類似這樣的談話。

“看看那些躺在沙灘上的人,他們為什麽不用工作呢?”然後大家便開始猜測答案。

“他們是消防隊員,現在正好在享受兩天的休假。”“他們有個有錢的父母。”“他們正好在休假。”“他們忙裏偷閑,來這裏舒解緊張的情緒。”“他們被宣布隻剩下一個星期的生命,所以到這裏來及時行樂。”“其實他們隻是偷懶罷了,如果我們有機會的話,我們也會躺在那裏。”然後是一個年輕小夥子開車在我們後麵猛按喇叭,隨後便迅速衝過我們身邊。

“哇!開得這麽快,可能出了什麽問題?”“可能剛接到消息說他母親出了意外,他現在要趕去醫院。”“他隻是想滿足自己開快車的癮。”“他停下來幫小姐修理爆胎,所以把時間耽誤了,現在急著趕去上班。”“可能他右腳抽筋了。”“沒有人喜歡他,所以他得開快車,可以使他自己變得重要一點。”“他想要當賽車選手,現在正在練習,這也沒什麽不對吧?”“他覺得我們走得太慢,他這樣子隻是告訴我們他的想法。”就這麽你一言,我一語的,其中當然不乏大夥兒頻頻爆笑的猜測,但是收獲卻也不少。這種遊戲確實幫助我們增進了解別人的心,比其它生硬的學術性方式更有效,而且還要以緩衝彼此尖銳的敵對和偏見。

有一天早上,一個婦人垂頭喪氣走進塞繆爾的辦公室,因為她的一個很有希望的客戶,竟然向別家公司訂購。

她問塞繆爾:“為什麽他會這麽做呢?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麽嗎?”“可能是你的口紅顏色不對,換一種吧。”“可能是昨天客戶打電話找你時,發現你已婚了,你說對不對?”“他可能從別人那裏拿到更好的價錢。”“你的對手可能使用脅迫的方法。”雖然,一開始是以幽默和輕鬆的態度進行討論,但能逐漸導入正題,這顯然對事情更有所幫助。保持一點幽默感,可以使事情更容易處理。如果你老是要以非常嚴肅的態度來分析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那麽你一定會經常失眠。一連串的為什麽?為什麽?為什麽?積壓在你的心裏,將會使你麵對每個人,都變得神經兮兮,更不用談去了解別人了。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有趣、迷人、可愛的。就像冬天的雪片一樣,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這就是我們進行“了解別人”的遊戲,所獲得的心得。你也試試看,請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來推動這個遊戲。這會使你以更友善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也會更了解別人。

你會發現我們這裏所提出的包容之心,其實隻是“惻隱之心”的另一種說法。

惻隱之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所有的領導人物都應具有惻隱之心,他們能夠和大夥兒一起笑、一起哭,和周圍的人一起共享快樂、共擔痛苦。他們真心地去感受他們所愛和所關心的人的感覺,這就是惻隱之心。

如果你希望閱讀這一本書而有所獲,你就必須具備這種寶貴的特質。惻隱之心和可憐或同情並不相同,惻隱之心是一種同甘共苦的精神。想想什麽事情可以使別人心跳加快,你不妨帶給他們一點驚喜,使他們的今天比昨天更美好。

當然,你必須能夠和他們一起共度困難的時刻,讓他們低落的情緒得以排解,挫折的感覺得以疏導。隨時安慰他們,並幫助他們再重新快樂起來,甚至對人生的態度更積極。

這就是惻隱之心、包容之心、體諒之心。仔細看看每個麵具的背後,你會發現原來他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渴望別人的了解、包容和悲憫。

他們需要你的關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