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 安東尼•羅賓

(2007-05-31 18:06:02) 下一個

第二章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激發潛能

圓滿人生不僅限於個人的獨立,還須追求人際關係的成功,維係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誠信。

第一節  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

安東尼·羅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酷寒的冬天早晨,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新堆了一處處的雪堆。約翰把車停好,旁邊正是好不容易從雪堆中清除出來的唯一出入口。

但就在這時,另一輛車子卻直接停在鏟過雪的人行道上。這下害得他不得不繞過車子,在深及膝蓋的雪地中行走。

“這個人真是缺乏公德心!”約翰一麵念著,一麵惱著。好不容易走到購物中心前入口後,他跺腳抖下褲子上的雪,然後轉頭忿恨地再蹬一眼停在車旁的另一部車子。

就在這個時候,他看到一位行動不便,雙臂拄著拐杖的小姐,舉步維艱地往前走。她走得很慢,一步一步的穿過滑溜的人行道,最後停在那輛車子旁邊,打開車門,好不容易跌坐在前座上,車子這才開走。

他站在原地看了好一會兒,頓時對自己剛才的抱怨覺得不好意思。心裏的怨氣和懊惱,當然也像他褲管上的雪一樣溶化了。

前後才幾秒鍾的時間,約翰的態度就改變了。到底是什麽使他改變呢?情況並沒有改變,車子還是阻礙了人行道,他還是必須踏進厚厚的雪堆裏,唯一改變的是他的態度。

直到他看到那個跛腳的婦人和她的困境,他才恍然大悟!了解使他改變態度,內心的不悅和批評也才慢慢冰釋。

現在你應該有所領悟了吧!與別人相處的不二法門,就是了解。人際關係的分歧,就是由於彼此的不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悅、仇視、挫折、淡漠和分離,也都是因為互相不了解。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合作、相處,首先就必須懂得了解別人。

你縱使可以告訴自己,你為擋在人行道上的車子而生氣,這是可以原諒的,又應該采取什麽態度呢?一般人總難免要提出意見,批評別人。當別人的行為不如我們所想象時,我們就會顯得不太高興。即使程度並不嚴重,也會對別人造成或多或少的壓力或緊張。

在一個人際關係討論會上,教師對與會人員提出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人覺得自己無法和別人相處?”結果舉手的人非常少。

然後請他們寫出三件最令他們生氣的事。從一千人的回答結果顯示:其中有998 個人,生活中的牢騷都是因為別人的關係!這些人對於他們的答案又有什麽說詞呢?就像這樣:“我和你一直相處得很好、很融洽,一直到你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我才沒辦法和你相處。我覺得很生氣、懊惱、難過。”一個人如果想要和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絕不能要求他們依照規定的模式做事,或處處請求利益。解決人與人之間不愉快的唯一方法,就是去了解。

這真是唯一的途徑。舊約箴言第十四章第二十九節:“不輕易發怒的人才有真智慧。”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也都認同並追尋了解這一解決問題的途徑。箴言第三章第十三節也指出:“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

“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行,其利益強如純金。

“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以比較。

“他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

“他的道是安樂,他的路是平安。

“耶和華以智慧置地,以聰明定天”。

  探察你的了解能力

你的了解能力如何?為了確實掌握與人相處的能力,你必須身臨其境。

假設你在路上開車時,有一個小男孩站在路邊向你揮手,車子經過他時,他竟拿東西丟你的車,你赫然聽到一聲“啪”的聲音!這下才知道原來他用石頭砸車子。

於是你猛然煞車,怒衝衝地走出車外,朝這個男孩子走去,愈走愈氣,心裏盤算著,你一定要把他帶到他父母麵前,指責他,並叫他們賠償你的損失。

走到這個孩子麵前時,你心中的怒氣正好達到頂點。

他站在你麵前害怕得哭個不停,抬頭抽泣說:“我實在很抱歉,但是我想不出其它方法可以使你停車。

然後用手指著路邊草坪上躺著的人,又說:“我小弟病得很嚴重,請你救救他吧?”這時,你心中的那股怨氣會怎麽樣呢?它將會如火焰上的冰柱般迅速溶解了吧!為什麽?因為現在你了解了這個男孩子用石頭砸你車子的原因,所以你原諒他了,心中的憤怒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盡量去了解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妹妹嫁給一位很成功的律師,最近幾個月,他對待她的態度改變了。他變得多疑,占有欲強,甚至限製她的行動自由。

隻要她離開,他一定會亦步亦趨地跟著他,不準她單獨出門,她不停地抱怨,他還是不準她單獨去購物。

知道他對你妹妹的態度後,你很生氣,於是決定和家裏的其他人討論解決的方法,你們一致同意必須對他采取行動。

後來你接到一位心理學家打來的電話,他邀請你到他的辦公室去。你去了之後,他請你回憶並描述一下你妹妹小時候的事情。他解釋說你妹妹一直是個有盜竊癖的人,也就是說她無法控製自己偷竊行為的衝動。他還指出你妹婿始終承受著這種壓力,不願為人知道,直到別人揭開了她的這種病態。

聽了這個解釋之後,你對他的改變有什麽感想?你還覺得忿怒不平嗎?可能不會了,因為你已經了解他的行為。

  生意上的了解

假設你是個拉保險生意的人。原先你和你的另一半約好星期四晚上要共進晚餐,一起玩橋牌。星期四早上你和一個客戶洽談愉快,而且他答應帶他太太到你辦公室來詳談了解保險條款,並簽訂合約。不巧的是,他們隻有星期四晚上才有時間和你見麵。

你頹喪的打電話回家,告訴“另一半”今天不能回家吃晚飯,電話的另一頭傳來失望的音調,這是可想而知的。

就這麽樣你必須留在辦公室,不能回家吃飯,你隻好跑出去買了一份三明治、一杯熱咖啡當晚餐。這天晚上下著大雨,天氣顯得特別寒冷。於是你愈想愈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這麽淒冷的晚上,竟然不能回家享受溫暖,以及和朋友相聚的樂趣。

你沒趣的喝著咖啡,一麵等你的客戶,然而約定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卻仍不見他們到來。

又半小時過去了,他們還是沒來。過了一小時,你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所以打電話到客戶家,結果沒有人接。過了一個半小時後,你才決定鎖了辦公室門,回家去了。你心裏忿忿地自言自語:“至少,禮貌上他們可以打個電話來。”這個原本快樂的晚上泡湯了。直到上床前,你還遲遲不能平靜內心的氣忿和懊惱,你覺得應該把這客戶列為“拒絕往來戶”。

第二天早上大約九點鍾,你坐在辦公室桌前,桌上的電話鈴響了,是那個客戶打來的。

他急急地解釋說:“昨天晚上沒到你辦公室來,我很抱歉。因為在路上,我們發生很嚴重的意外。由於下雨路滑,我的車子撞車了。從昨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我們都在醫院裏,我曾打過電話,不過那時你大概走了。”你還會生他們的氣嗎?你還會認為他們不講信用,說話不算數,而且應該“拒絕往來”嗎?不,當然不會。你可能還會有一點罪惡感,因為他們是來拜訪你的路上出事的。

現在你了解了吧!

  雇員需要被了解

假設你是經理,其中有一位秘書習慣提早五分鍾下班。每天下午五點差十分時,她就開始收拾桌上的東西,五點差五分時,她就走到辦公室大門口準備走了。

你很生氣她竟是個這麽準時的看表員。如果不是她工作表現得不錯,你早就警告她這種早退五分鍾的習慣。然而,你心中的憤怒已經無法壓抑了。

你把她叫到你的辦公室,準備好好叱責她一番。你先告訴她,她這種早退的習慣大家都注意到了,你希望她能夠提出合理的解釋。

她回答說:“是的,我知道這是不應該的。但是你了解,我是個寡婦,心中唯一的支柱就是三個小孩子。我請了一位婦人幫我帶小孩,但是她五點四十五分必須離開。如果我搭上了五點鍾的巴士,就能在五點四十五分回到家;否則,下一班巴士的時間是五點四十五分,如果我搭這班車,回到家就要六點半了。這四十五分鍾內我不能讓我的孩子沒有人照顧。我一直不願說出這個原因,因為我害怕失掉這個工作。”聽了這些話,你還生氣嗎?還懊惱嗎?如果是你,你也一定和這個經理一樣不生氣了,因為他知道原因了。他可能會馬上和公司方麵協議,安排她每天提早五分鍾離開,再利用其他特別時間補回來。

這些都是別人惹得你生氣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你總難免會碰到類似的人和事,惹得你“火冒三丈”。

在工作的時候,你可能因為別人的幹擾,或浪費時間而生氣;在路上時,你可能碰到別人的車開得太快或太慢,或太靠近你了,或擋在你的麵前;在家裏,家人之中也不免出現層出不窮的衝突和爭吵。

如果你以任其發生發展的態度,麵對這一連串的生活插曲,你會發現生活將是不間斷的情緒衝擊和創傷的累積。消極的生活態度除了會使你感到痛苦外,也會使你悶出病來。

所以如果你能覺悟到生活的環境、機遇和他人,都是無法控製的外在因素,唯一能控製的是,你對這些外在因素的態度,這才是明智之法。而且如果你抱持著去了解別人的心態,你一定能化解大部分不愉快,同時這也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他們每個人的內心裏無不隨時呐喊著:“請你來了解我。”

  你可以填補人類內心深處的渴求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了解,這種心態的產生是由於他們不了解自己。蘇格拉底的不朽名言,“了解自己”所影射的是一種追尋的精神——而不是一種目的。

監獄裏的所有罪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通常會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麽會這樣做。不是我的錯,不要罵我,請求你了解這一點,也了解我!”有一天一個任性的年輕小夥子,憂心忡忡地跑來找牧師。他見到這位牧師時第一句話就是“我必須找個了解我的人談談。”心理學家伯格博士說的好:“的確,人類內心深處一直渴求被了解,就像花朵需求陽光的照射一樣。”所以安東尼·羅賓說,人類需要被了解。還有什麽比和別人達成良好的溝通,付出你的關心去了解別人,更能和他們相處愉快呢?你的先生或太太可能經常會說:“我知道我對你說得太多,也夠尖銳,但是在你掩耳不聽,事態變得不可收拾之前,請你替我想想。我覺得好累,我要擔心每個月的支出,事情多得好象永遠做不完,還有小孩子的事。我又是背痛,又是頭痛。求求你,不要隻對我發脾氣,或老是掉頭不理我,請你了解我!”有多少家庭的破碎,不是由於彼此無法滿足被了解的渴求而造成的?你看很多男女,彼此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他們也不重視彼此的了解。“家裏沒有人了解我”這雖然是一句常聽見的老話,但是它所包含的意義,卻是值得我們的深思的。

另外,受雇的職員也可能發出不平之鳴:“我知道我有時候傻裏傻氣的,而且好象不怎麽用力。我可能會上班摸魚,午餐時間在餐廳發牢騷。但是在你炒我魷魚,或者認定我在公司沒有貢獻之前,請替我想想。我家裏有一大堆問題,而且整天站著,將資料放進檔案,這樣機械性的工作使我覺得很疲倦。求求你,了解我吧!”小孩子也是一樣:“我的成績不及格,但是爸爸、媽媽,在你們處罰我之前,你們為什麽不先了解我。我努力了,但是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課,而老師又老是挑我毛病。有一次還叫我在全班同學麵前罰站,害我好臭。我知道你們可能會禁止我一個星期內出去玩,但是求你試著了解我一次就好了”。

買東西的人可能也有意見要對推銷員說:“等一下。你講了一大堆道理,就是要找理由賣出你的產品,我知道你準備了很多精心設計過的方法要叫我掏腰包。但是你怎麽會知道我需要你所賣的東西?你並不了解我。”事實上,有一項對買東西的人所做的調查,為什麽他們最不喜歡推銷員,結果顯示大部分的人回答是:“推銷員好象並不了解我真正的問題!”推銷員通常都不太用心,他們隻是一味相信,他們的產品就是客戶所需要的,他們從來不試著去了解客戶,然而這卻是維持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所必備的。了解必須是經過相互溝通,而不是想當然的事。有時候需要以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有時卻隻需要心照不宣的默契,隻需要幾句話也許就能打開別人心中的結。

例如,你上了一天班,既忙且煩的事搞得你筋疲力盡,好不容易才熬到下班。當你開車回到家時,就看到孩子的三輪車停在車道中間。你隻好下車將它抬到路邊,口裏喃喃自語道:“老早跟這些小鬼講過幾十遍,叫他們不要把三輪車放在車道中間。”停好車子後,踏著疲憊的沉重步履走進屋裏,將門用力一摔,這時你最想聽到什麽樣的話?“你今天晚上幹嘛這麽火爆啊?”或者想聽到:“怎麽了,你今天不太順利吧!我了解你的感覺!”表達了解與關心的簡單方法,就這麽一句話,“我了解你的感覺!”這就夠令人感動的了。

接到電話後,你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會駁斥他:“你沒有理由這麽講。錯誤原是你們采購部造成的,我們一發現就馬上采取補救辦法了。你可以問問下訂單的工廠,你就知道所有的貨早在兩天前,已經到達卸貨碼頭了。”也許你是對的。但是如果你希望這個人能夠接受你的辯解,那麽你這樣做法就錯了。你沒有表達了你了解這個人的感覺。

或者你遇到這種情況,“我無法再呆在這個屋子裏了,東西總是亂七八糟地堆著。小孩子吵個不停,每天都做著單調的工作,我不要浪費時間了。”你可能會這麽回答:“你怎麽會這樣認為呢?你有三個可愛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而且家裏也都整理得有條不紊,好多人都很羨慕你。”但是你最好不要這麽說,如果你想維持彼此間愉快的關係。麵對這樣的抱怨,你必須和對方溝通,讓他知道你了解並尊重他有權利這麽想。你不說出來,他怎麽會知道你的想法呢!不要忘記了:“你給別人需要的,他們也會給予你所需要的。”如果你沒有付出了解的心,你就甭想跟別人愉快相處,無法跟孩子進行溝通,工作的進展可能緩慢,也無法和你周圍的人,發展更深刻、更親切的人際關係。

與人相處時,你必須隨時記得這個原則,並努力去做。雖然有時候會遇到困難,而有時你可能會忘記。但是盡力去做。當你初嚐果實時,你就能獲得莫大的鼓勵。

達到了解的效果,並沒有一定的方式。如果真的有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戰爭、分離、家庭破裂、鬥爭或暴力犯罪事件發生。不過我們可以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見,如果每個人都能遵循,那麽至少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