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改變舊有信念 - 安東尼·羅賓

(2007-05-22 15:42:26) 下一個
第四節    改變舊有信念

  一    消極信念使人產生無力感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一門重要的學問要學,那就是怎樣去麵對“失敗”,處理得好壞往往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要記住安東尼•羅賓的這句話:“麵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時所持的信念,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有些人在曆經了一些挫折失敗後便開始消沉,認為不管做什麽事都不會成功,這種消極的信念蔓延開來讓他覺得無力、無望、甚至於無用。如果你要想成功、要想追求所期望的美夢,就千萬不可有這樣的信念,因為他會扼殺你的潛能,毀掉你的希望。
  在美國有位值晚班的人,總是在下班後徒步回家,有天晚上月色皎潔,他改走一條穿過墓地的捷徑,由於一路平安順利,他以後就天天走這條路回家。有一天晚上,當他穿過墓地時,沒有留意到白天已有人在這條路上挖了一個墓穴,一腳正踩個正著,跌了進去,他費盡所有力氣,想要爬出去,卻徒勞無功。因此,沒過多久,他就決定好好休息,等到天明時有人來救他出去。
  當他坐在角落半夢半醒之際,有名醉漢跌跌撞撞走來,一不小心也掉入墓穴,那名醉漢拚命想爬出去,結果吵醒了那位值夜班的人,他伸手碰碰醉漢的腳說:“老兄,你出不去的。”但醉漢後來還是爬出去了。
  這就是不同的信念,在一個醉漢和正常人之間所造成的差別。
  像值夜班的人這樣具有摧毀性的信念在心理學上是這種稱呼:無用意識,這是指一個人在某方麵失敗的次數太多,便自暴自棄地認為是個無用的人,從此便停止任何的嚐試。
  賓州大學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就曾對這種現象作過深入的研究,在他所著的那本《樂觀意識》一書中就指出,有三種特別模式的信念會造成人們無力感,最終便毀了自己的一生。這三種信念是永遠長存、無所不在及問題在我。
  (一)永遠長存
  有許多人之所以能無視於橫亙在眼前的巨大困難或障礙而做出偉大的成就,乃是他們相信那些困難或障礙不會“永遠長存”,不像那些輕易就放棄的人,把即使是小小的困難都看得像永遠揮之不去的事。
  當一個人相信困難會永遠長存時,那就有如在他的神經係統中注入了致命的毒藥,你別指望他會拿出任何力求改變的行動。同樣地,如果你聽到別人跟你說這個困難會沒完沒了的話時,可千萬別輕信,最好離他遠一點。不管人生中遇到什麽不順的事,你一定要記住:“這件事遲早是會過去的。”隻要你能堅持下去,終必會有雲散天開見月明的一刻。
  (二)無所不在
  人生中的贏家與輸家、樂觀者與悲觀者的第二個差別在於是否相信困難的“無所不在”,樂觀的人從不相信人生處處都是困難。因而不會單為一個困難便把自己絆住,反而把困難視為是一種挑戰。相對於那些悲觀的人,隻因在某一方麵失敗,便死心眼地相信在其它方麵也會失敗,結果就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樣在金錢方麵、家庭方麵、工作方麵、乃至人際關係方麵都出現了問題,他們既無能管好自己的信念,當然對其他的事情也就無能為力。相信困難“永遠長存”且“無所不在”是很傷人的,所以當你碰到困難時一定要確信自己能找出解決之道,並且立刻拿出相應的行動,就必然能很快地消除這些消極的信念。
  (三)問題在我
  塞利格曼教授所指的第三個不當的信念就是“問題在我”,這個意思乃是認為自己才是問題的所在。如果你不幸失敗了,不但不把它視為是調整行動的好機會,反認為是自己能力的不足,那麽很快地你就會沒勁再做下去。
  請問你到底要怎麽去改變自己的人生?那不是比單單改變行動來得更困難嗎?千萬別把一切的問題都怪責到自己頭上,畢竟一味地打擊自己並不能使你振作,不是嗎?若你一直死抱著這些不當的信念,那就有如長年累月地服食少量砒霜,你的人生可說已經完了。也許你不會馬上完蛋,可是隻要不丟掉這些信念,那就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因此你要竭力拋掉它們。請注意,隻要你有了某種信念,它就會自動引導你的腦子去過濾掉一切跟它相反的信息,隻接納能跟它相容的信息。
  二    如何改變舊有信念
  一切個人的突破都始於信念的改變,然而我們要怎樣改變舊有的信念呢?最有效的辦法便是讓腦子去想到舊信念所帶來的莫大痛苦,你必須打心底認識到這個舊信念不僅在過去及現在都帶給你痛苦,並且也確信未來仍然會帶給你痛苦;在此同時,你要想到所換成的新信念能帶給你無比的快樂和活力。這個訓練是最基本的,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不斷反複去練習,日久便自然能看到它的成效。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為了避開痛苦,就是為了得到快樂,隻要我們把任何信念跟足夠的痛苦聯想在一起,那麽便能很容易地改變這個信念。
  我們之所以對某些事會抱持堅貞不渝的信念,唯一的理由隻不過是不相信它會帶來痛苦。
  那麽,究竟怎樣改變舊有信念呢?本書提供了以下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懷疑舊有信念
  如果你不怕丟臉,請問你是不是似前拚死地相信某些信念,而現在想起來倒覺得可笑?會有這樣的改變是不是因為你有了新的依據,還是你終於發現先前的信念其實是行不通的?許多美國人在接觸過前蘇聯人之後發現:他們其實跟自己並沒兩樣,可不像宣傳所描述的“邪惡帝國”那樣擁有陰險、可怕的嘴臉,今天許多美國人之所以會同情蘇聯人,乃是了解他們也是和自己一樣,在為自己的家人奮鬥。
  我們在認知上會有這麽大的改變,不能否認是因為和蘇聯人有了直接的接觸,真正了解了他們的想法,其實和他們是完全相近的。當他們有了新的依據,就會對以往所持有的信念產生疑問,進而打亂先前的把握感,用新的依據來建立新的信念。
  不過新的依據也不見得必然會使我們改變舊有的信念,往往我們會發現所得到的依據跟舊有的信念相互矛盾,可是我們總會自圓其說地給自己找理由來支持這個信念。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海灣戰爭中就做過這樣的事,他明明看見自己的軍隊經不起聯軍一打,同時所在地也被聯軍飛機炸得稀哩花啦,可是他仍然宣稱伊拉克贏了。新的依據要想改變一個人的信念,唯一之途便是要能造成對舊有信念產生懷疑才行,別忘了一個信念的形成必然是我們對它深信不疑。
  當我們對信念開始產生質疑,對其不再有充分的把握時,那就有如在撼動我們所認識的那張桌子的桌腿。
  你可曾懷疑過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嗎?你是怎麽想的?很可能是你自問了這樣的問題:“如果行不通怎麽辦?”或“如果我做不來怎麽辦?”很明顯地,問題問得好象具有很大的力量,如果你把它用來質疑自己的信念,很可能會發現原來是胡裏胡塗相信的。
  事實上我們有許多信念都是來自於他人,隻是當時沒有好好探究,如果我們能重新去認識,就會發現有些信念其實根本沒有道理,而自己卻人雲亦雲地相信了那麽多年。
  若你曾使用過英文打字機或電腦,就必然會對前麵所舉的這個例子恍然大悟。何以你會認為全世界99%的傳統鍵盤其字母鍵、數字鍵及符號鍵都是相同的排列方式?你應該知道Qwerty  這六個英文字母鍵是在鍵盤的左上方,它們之所以這麽排列是不是因為打起字來最有效率、速度可以最快?大部分的人從來都沒想過這個問題,直覺就認為應該是如此,畢竟英文打字機問世已有110  年。
  事實上這種排列方式是最沒有效率的了。像Qvorak  這種改良型鍵盤就證明遠比傳統排列方式的鍵盤更能減少錯誤,速度也加快甚多。其實像Qwerty的排列方式隻會減慢打字的速度,特別是當打得很快時常常會使字模卡在一起,因而降低了打字的效率。
  何以我們會堅持Qwerty  的排列方式長達110  年之久呢?在1882  年時人們打字仍然采用左右食指邊找邊打的方式,可是當時有位女士發明出敲打鍵盤的方式,因而便參加打字比賽接受別人的挑戰。為了贏得勝利,她雇用了一位專業的打字員,並且要他牢記每個健的相對位置。比賽當天這套方法果然奏效,打敗了群雄而贏得第一。從此它便成為追求“打字速度”的標準,沒有人質疑它是否真符合效率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多少個信念曾好好思考過它的出處?你所認定的一定對嗎?很可能在這些信念中就有幾個正是阻礙了你更上一層樓的原因,而你根本還不知道呢!如果你對任何事物不斷地提出問題,沒多久就會開始對它產生懷疑,這包括那些你深信不疑的事物。我們的信念按其相信的程度可分為幾個等級,清楚知道它們的等級十分重要,給它們分成的等級是:遊移的、肯定的以及強烈的。
  遊移的信念乃是指其十分不穩定,即使相信也往往隻是一時性的,很容易便會倒向。在我們桌子的比喻裏,這種信念所構成的桌腿甚不牢靠,常常是搖搖晃晃的。比如說布什總統說話的語氣十分溫和,因而先前美國人都以為他這任總統可能是個“軟腳蝦”。然而當人們從電視上看到他居然能取得世界各國領袖的支持,對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采取強硬立場,民意調查就立刻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他的聲望攀升到近代幾位美國總統之中的最高峰,然而就在你讀到本文時他又是什麽下場,便可知人們的這種信念是多麽不定。遊移的信念有個特性,就是它左右搖擺,全憑當事人一時之念。
  至於肯定的信念在哪張桌子的比喻裏乃是有更大範圍的支撐,特別是對既有的依據有較高程度的相信,因為它使相信的人更有把握。前麵我們說過,這些依據可以是各個方麵的,近可取自親身經驗,遠可取諸其它來源,即使是個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也行。具有這樣信念的人因為對所相信的都很有把握,所以不太能夠接受新的依據。可是你若能贏得他的信任,就有可能改變他排斥新依據的可能。一開始他會對所相信的產生些動搖,當疑惑越來越大時就會鬆動舊有的信念,而在心裏就可能挪出接納新依據的空間了。
  (二)痛苦是改變信念最有效的工具
  安東尼•羅賓指出,痛苦的確是改變信念最有力的工具。
  在莎莉•拉菲爾最近一次的電視座談會中便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證明了痛苦確有能使信念改變的力量。在節目現場中有一位女士,勇敢地在觀眾麵前聲明脫離三K  黨。而在一個月前她也曾出席這個節目,當時插播了一小段影片,是三K  黨婦女召開大會的情形,而這位女士亦在其中。在影片裏這些婦女激烈抨擊所有跟她們沒有相同種族觀的人,叫囂著就是因為種族混雜——不管是教育上、經濟上或社會上——才造成美國國力與人民素質的低落。為何她的信念會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有二點:第一,是在前一次節目的觀眾席裏有一位少婦站出來,哭著要求那位女士應該學習種族之間的彼此了解,因為她的先生和孩子都是西班牙裔,她不敢相信美國竟然存有對種族如此仇視的群體。
  第二,是那位女士在返家的飛機上便數落兒子,因為當天他也一道上了節目,並且提出和他母親不同的觀點,讓那位女士覺得在全國觀眾麵前很失麵子。由於那位女士罵得太過火,氣得兒子半途便下了飛機,並且向他母親說了永遠不再回家的氣話。當那位女士到家之後,回想起白天在節目中有位現場觀眾向她說的這句話:“此刻正有一些皮膚有顏色的美國軍人在波斯灣前線作戰,他們不僅是為美國,也是為你。”她又想起飛機上和兒子的爭執,事實上她真愛這個兒子,隻為了種族的膚色,竟然會口不擇言地把孩子給罵跑了,這讓她覺得十分後悔,為什麽自己會有這麽激進的想法呢?她得立即改變想法才是。
  因而她乃第二次上那個電視講座,當場向所有觀眾承認自己對種族的看法極為偏狹,並且宣布從此退出三K  黨,日後她會平等地對待各個種族,視他們有如自己的兄弟姐妹。
  人生中有件重要的大事,那就是你得不時檢討自己所持的信念,是不是能時時激勵你奮發努力,勇敢地麵對生命中各種艱難而不懈?如果你想知道哪些信念擁有這樣的能力,不妨去請教那些有成就的人,向他們學習成功的奧秘。
  (三)效法人生贏家的信念
  要想拓展你的人生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去向那些已經有成就的人學習。這種方法很有效並且很有意思,在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有一本名叫《與成功有約》的書,作者運用了其中的一些法則因而得有今日。這些法則是作者醉心探索每位成功者所獨有的價值體係、信念和成功的經驗所總結出來的。在本書中所提到的許許多多道理並非某人獨創,而是從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那裏學到的,他們在人生路上已經留下了成功的腳印,我們隻要順著走便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希望在每天的生活中你要好好注意周圍每一個人,向他們學習能使你邁向成功的秘訣。
  大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一切真理都會經曆下麵三個階段才會為世人接受:第一階段,覺得可笑而不加理會;第二階段,視為邪說而強烈抗拒;第三階段,未加思索而欣然接受。
  在消費者的心理就有一些錯誤的觀念,結果給美國的企業界造成不小災難,連帶著影響了美國的經濟。
  在1991  年3  月份的富比士雜誌上曾刊出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報導了三菱汽車公司Eclipse  型房車的銷售量是克萊斯勒汽車公司Laser  型房車的八倍以上。或許你會說:“那有什麽奇怪,日本汽車早已把美國打得落花流水。”可是你知道嗎,這兩款汽車其實根本就是這兩家公司技術合作所生產的車種,所不同的是兩家公司在銷售上分別用不同的名字。或許你會不解地問:“為什麽要這麽做呢?”根據調查顯示,消費者之所以願意買日本車乃是因為比較相信日本車的質量,上麵這篇文章所說人們買Laser  車型遠低於買Eclipse,可見他們的信念偏執得曆害,事實上這兩種車型的質量根本就是一樣。
  為什麽消費者會這麽想呢?很明顯是因為日本車早以闖出高品質的好“名聲”。從許多例子中便可以證明言之不虛,長久以來消費者已經到了根本用不著懷疑的程度。日本人之所以對品質會做到如此用心的地步,相信各位一定想不到這竟然是一位美國“出口”的品管大師戴明的功勞。
  1950  年時,戴明應聯軍駐日統帥麥克阿瑟的邀請前去協助重振日本的經濟,當時他對日本的工業前景沒有一點信心,因為戰爭對日本所造成的破壞,使得連打通完整的電話都不容易。就在日本科學家及工程師聯盟的懇請下,戴明開始著手訓練日本企業推動“全麵品質管製”這套法則,今天日本每一家成功且有規模的跨國企業能有此成就,可以說全是相信這套法則之功。
  這套法則共有十四條,其出處是基於這個信念: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橫掃全世界的市場,企業“品質永不休止地改善”的精神融入企業經營的理念之中,一時一刻都不能偏離。他向日本企業保證,如果能執行他所教的這套法則,不出五年就能生產出合乎品質的產品,十到二十年之間便可成為世界一等的經濟強國。
  當時有不少人認為戴明是在說大話,可是日本人卻一一遵從。今天日本能有如此的經濟成就,可說全是戴明指導之功,無怪乎被日本人尊之為“日本奇跡之父”。事實上自1950  年以來,日本全國每年便會選出在品質提升上表現傑出的企業,並頒贈“全國戴明獎”,整個頒獎過程都由電視直播,告訴全日本哪些產品、服務、管理和員工教育是最傑出的。
  於1983  年,福特汽車公司聘請戴明博士主持一連串的管理研討會,其中有一位學員是唐納•彼得森,後來成為福特公司的總裁。他大力在福特公司內推動戴明所教的法則。彼得森深信這套法則能使福特汽車公司的命運起死回生,當時它一年的虧損高達數十億美元。戴明一踏進福特公司便改變其傳統的信念,不要再從“怎樣提高產量、降低成本”著手,而應放眼於“如何提高工作的品質,使品質不再是一個成本升高的問題。”福特公司要求全體員工重視品質問題(正如其在企業內部所張貼“品質第一”的標語一樣),在推動戴明法則之後不到三年便轉虧為贏,一年盈餘六十億美元,成為汽車製造業的佼佼者。
  福特汽車公司是怎麽做到的呢?在處於最困難的情況下,他們從日本人那裏終於學到了美國人對於品質的觀點。例如福特公司為了保持某一車型的經濟產量,而把該車型一半數量的變速箱委托給一家日本企業生產,可是在車子銷售時福特公司卻發現不少顧客指名要買日本製的變速箱,若是缺貨他們寧可排隊等待或多付點錢也沒關係。這種現象讓福特公司的主管們頗為不快,心裏第一個反應便是認為顧客未免太挑剔了,同是按照品管標準而隻不過分由美日兩地生產的變速箱會有什麽樣的差異?然而在戴明所主持對這種變速箱的測試下,發現福特美國工廠所生產的變速箱聲音比較大,也常出毛病,比起日本工廠生產的變速箱相差不少,後者幾乎沒有響聲、也不震動、很少出毛病。
  戴明教導福特員工的一個觀念,就是品質永遠不會多花什麽成本,這跟大部分人所持的觀念相左,因為長久以來大家便認為品質隻能達到某一水準,超過這個水準便會使成本失控。當工程專家把福特美國工廠所生產的變速箱拆開,量測了所有零件的尺寸,發現都在品管檢驗的標準內。這個檢驗標準也曾送到日本生產變速箱那家工廠去,當專家檢驗他們所生產的零件時,幾乎每個零件的尺寸都分毫不差,甚至於可以這麽說,若是不放在顯微鏡之下測量還真找不出什麽瑕疵。
  為什麽日本工廠就能做出比合約中所訂的品管標準為更高的品質呢?沒有其它的理由,就是他們深信品質永遠不會多花什麽成本,隻要他們能做出夠品質的產品,就必然能贏得顧客,而且是忠誠的顧客,這種顧客可以為他們的產品耐心等待,甚至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就是基於這個信念,日本企業便全心致力於不斷改進品質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因而得以橫掃世界市場而鮮逢敵手。這個信念是美國品管大師戴明首創,外銷到日本而發揚光大,美國人若是想重振衰退的經濟,就必須回過頭來好好認識這個信念。
  有一個觀念對美國的整體經濟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就是“數字管理”。
  長久以來美國企業便相信利潤是由降低成本、增加營收這二項所產生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便是受此之害,它發生在黎恩•陶森主持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時候。當時正逢產業界不景氣,各家企業的收入都大幅滑落,為了立即提高公司的利潤,陶森采取的作法不是提高經營收入而是降低成本。他解雇了2/3  的工程設計人員,就短期看來他是作了一項聰明的決定,因為利潤立刻往上竄升,也因此陶森被全公司視為救星。可是沒過幾年克萊斯勒就又陷入收支的困境,怎麽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其中的原因固然不止一個,不過就長期來看,乃是陶森那個解雇工程設計人員的決定不當所致,因為它嚴重破壞了克萊斯勒素以設計著稱的基礎。我們經常會發現傷害公司最曆害的是那些作出短視決定的人。可是奇怪的是他們卻常領高薪,他們所想出的辦法固然可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可是卻種下了更大問題的“因”。相對於克萊斯勒這個例子,福特汽車之能扭轉頹勢就全仗他的工程設計人員,他們因為設計出Taurus  這種新款的車種,樹立了汽車品質的新標準而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從上述的例子可知,信念會影響我們所作的一切決定,不管是事業上或生活上,從而主宰我們的未來。我們若希望有個成功且快樂的人生,有一個重要的信念必須接受,那就是得時時不斷地改進自己人生的品質,不斷成長、不斷拓展。
  (四)要有持久不懈的改變
  日本企業就很明白這個道理,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風光,固然得力於戴明的指導,不過他們不斷追求品質的決心也功不可沒。他們經常把一個詞掛在嘴上,那就是“改善”。這個字在日文上即有“沒有休止”的意義。他們經常進行改善,不管是業務上、生產上或是人際關係上,務必日日都有進步。
  事實上改善有個原則,就是逐步慢慢地改進,哪怕那種改進是多麽地微不足道,因為日本人知道隻要每天能有小小的進步,長久累積下來便是驚人的成就。中國人有句俗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很遺憾在英語的詞匯中就沒有像日語“改善”這樣的字眼。
  越認識“改善”對日本企業的影響,就越覺得這種觀念對人生有重大的意義。
  安東尼•羅賓認為他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快樂和成功,全是因為不斷改進、不斷提高自己對人生的期望。他認為英文中應該有一個字眼,用以時時提醒我們作出“持久不懈地改善”當我們有了這種意義的字,就能夠啟發我們積極地思考,進而影響我們所作的一切決定。
  基於這個用意,有人自創出一個簡單但卻包含了“持久不懈地改善”意義的字眼,那就是CANI!是Constant  and  NeverEnding  ImProvement  這幾個英文單字起首字母的縮寫。他相信我們人生成功的程度跟是否致力於CANI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CANI  是一項認真的訓練。你不可興致來時才偶爾為之,而得用行動全力不斷地去支持,因為這個字已經包含了逐漸地、持續地改進的意思,唯有如此才能看出長久的成效。如果你曾去過美國“大峽穀”這個地方,便能夠了解這話的意思,因為大峽穀的壯麗乃是科羅拉多河及其千百條支流曆經千萬年對岩石的衝刷和切割才形成的,如今早已被世人譽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
  許多人經常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他們天天不是擔心工作沒了便是錢虧了,不是擔心離婚了便是得病了,簡直是沒有一件事不擔心。事實上,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那就得每天在各方麵有所改進才行。我們應該從不擔心目前所有的一切,因為每天我們都在改進,而每天也都確實有進步。
  CANI  不表示你就不會再遇上挫折,事實上就是因為你犯了錯才有機會去改進,也才有機會往上提升。CANI  的目的就是要你未雨綢繆,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掌握問題,以免使問題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要是你想知道自己進行CANI  的成效,不妨在每天的結束時好好問問自己下麵的問題:今天我到底學到些什麽?我有什麽樣的改進?我是否對所做的感到滿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進自己的能力並且過得很快樂,你必然能夠得到別人想都想不到的豐富人生。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派特•雷利是美國職業籃賽贏場紀錄最高的保持者,有人說那是他運氣好,因為他手下有一批最優秀的球員。
  這話固然不假,然而其他的教練也有好的球員,可是就無法能贏那麽多場。派特能有此驕人成績乃是因為他有心做好CANI,據他說在1986  年球季開始之初就曾麵臨過重大的挑戰,在前一年湖人隊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奪得冠軍,當時所有的球員都處於巔峰,可是在最後決賽時仍然輸給了波士頓的塞爾狄克隊,這使得他及所有球員都極為沮喪。
  為了讓球員們相信他們是有能力奪得冠軍,派特計劃讓每位球員都能努力進步一點點,於是便告訴大家隻要能在球技上每人進步1%,那個球季便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好成績。1%的進步似乎是微不足道,可是你想想若是一隊十二個球員各個都進步個1%,整個球隊便能比以前進步12%,而隻要能進步10%以上,湖人隊便足以贏得冠軍寶座。
  這個觀念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每一位球員都認為進步1%可以做到,這種把握激起每位球員的潛力,全力追求改進至少1%以上,結果你知道如何嗎?大部分的球員進步了不止5%,甚至有的高達50%以上,結果1986年居然是湖人隊贏得冠軍最容易的一年。的確,隻要你真有心做好CANI,沒有什麽事是你所不能的。
  因此,安東尼•羅賓告誡我們: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對未來有把握,抱著不斷突破的信念而拿出必要的行動,就一定能為自己及他人開創企望的人生。
  也許今天你對某些事已有充分把握,可是別忘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會麵對新的環境,我們得有更有力的信念才行。別一味相信以往曾使你有把握的信念,當你擁有更多的依據後,這些信念便會改變,不過今天你得關心的是,目前所持有的信念是否能幫助你突破和成長,看看它們能帶給你什麽樣的結果?聖經說得好:“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少信念,而這些信念之中有些正是影響我們目前人生的主要因素,請問你是否曾真正去認識呢?現在請你放下一切事情留給自己十分鍾,把所擁有的信念徹底從腦子裏翻出來並且好好地想一想,不管這些信念對你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妨礙的,要盡可能把它們都寫下來。
  三    不要滿足自我
  滿足我的信念是人生的死海症狀。死海是個沒有出口的海,因而成為一灘有毒的死水,並且正逐漸消亡。滿足自我像死海一樣,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態度,終將妨礙我們發揮潛能。
  當我們的思緒全放在自己身上時,滿足自我便是信念。這種信念會帶來麻煩,影響情緒,減低工作效率,破壞美好的未來。在這種態度下,我們的交往會受到限製,長期的關係也難以建立,因為很少有人會願意和凡事隻想滿足自我的人做朋友,更別提要和他維持長久的情誼了。
  沒錯,滿足自我是條死胡同,而追求個人成長的動機卻是條奔流不絕的河流,由這頭流到那頭,一麵灌溉農作物、一麵發電。滿足自我就像個孜孜不倦的學生,為知識而求取知識、尋求答案;個人成長的動機則有如教師,他得到知識是為了將答案與別人分享。
  滿足自我是健美先生或小姐,將身材練得凹凸分明,為的是要站在鏡子前,期待別人發出讚歎。個人成長宛如運動員,練就一身絕佳體能,既可為團隊爭光,也可強身,是一種雙贏的情境。
  1992  年1  月號的《美國預防醫學協會會刊》指出:在各種新年新誌中,態度的改變(如悲觀改為樂觀)較飲食或運動習慣的改變更能有效地預防疾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瓊司在最近某期《科學》雜誌中,評論一項有關“期望”的研究。他說:“期望不僅會影響我們對現實的看法,也會影響現實本身。”這也就是為什麽幾乎每位醫學院學生,在受訓過程中,都會出現一種或多種所學疾病的症狀。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經外科醫生庫辛斯,在執業初期曾預測他一定會死於腦瘤。結果真的應驗,他的預期變成了事實。
  休士頓有位語言治療師還在學習階段時,曾和班上同學一起研究口吃,結果大家說話都變得結結巴巴。當人們潛心在某件事情上,仔細研究、日日鑽研,心理及情緒就會和它融為一體。庫辛斯醫師及研究語言治療的學生正是如此。
  卡耐基美倫大學的心理學家席耶發現,樂觀者在麵對求職遭拒之類的挫折時,多半會擬訂行動方案,尋求他人幫忙或忠告。悲觀者遇到類似困境,多會試著忘掉一切,或認定事情已無挽回餘地。而樂觀者通常隻有在真正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態度。
  賓州大學的賽利曼博士說:“成功之道,在於幾許天分加上屢敗屢戰的精神。”兩者互相結合即為樂觀。賽利曼博士還說,較實際情況更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所獲成果會比那些自以為洞悉事理的現實主義者(即悲觀主義者)為佳。
  四    付諸行動
  下麵這則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個有理由沮喪的人。她的故事足以昭示你我:隻要活著,就有希望。前途光明與否,就看你對未來的想法與計劃。
  朗特絲已沮喪到不想起床的地步。她精力空空,自從胖了五十磅以來,每天要睡十六到十八小時。就在這時,收音機裏的一則廣告引起了她的興趣。
  由於朗特絲的治療師說過她不可能好轉,因此實在很難相信她會對健康俱樂部的廣告感到有興趣。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搖搖晃晃地跑到那裏一探究竟。這是她的第一步。若不是這一步,以下的故事也沒得發展了。
  俱樂部推廣人員及會員既友善又生氣蓬勃,他們顯然很喜歡目前從事的工作。朗特絲加入俱樂部,展開運動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她的感覺及精神大幅度地轉變,於是她說服俱樂部給她一份推廣的工作。以前她在鞋店賣過鞋,成績相當不錯,後來因家人的堅持,改行當老師。
  當老師期間,她非常不快樂,心情很鬱悶,又開始拚命吃巧克力蛋糕,結果體重大增,精力大衰。俱樂部的推廣工作令她回想起鞋店的快樂時光,但她的情緒仍舊起伏不定,時好時壞,因此她的經理便給她一套勵誌錄音帶,要她每天聽。沒想到她的銷售業績及個人生活竟因此大獲改善。
  朗特絲向來對廣播推銷極為神往,有意朝這個方向發展。但她中意的電台沒有職缺,也不願給她麵試機會。那時她已領會堅持到底的決竅,便死守在總經理辦公室門前,直到他答應讓她麵試為止。看到她顯露出來的信心、決心、毅力及衝勁,經理終於點頭,答應雇用她。她才剛開始就表現驚人,沒多久便遙遙領先於其他同伴。
  接下來是她的人生轉折點:她跌斷了腿,幾個月之內都得上石膏、拄拐杖,但她並沒有停下來。十二天後,她又回到電台,並雇了一名司機載她到各指定地點去。由於上下車對她實在很不方便,她開始利用電話進行推銷和接訂單,結果業績竟大幅度地上升。
  由於朗特絲一人的業績比其他四名推銷員的總和還高,她們於是向她討教。朗特絲向來不吝與人分享資訊,因此便將自己的方法傳授給其他推銷員。
  沒多久,銷售部經理辭職,大家便向上級請求,由朗特絲接任經理一職。朗特絲甫獲新職,兢兢業業,不僅每天召開銷售會議,還保持自己的業績。雖然電台銷售僅占市場的2%,但他們每個月的營業額仍由四萬美元上升至十萬美元,全年下來,共累積達二十七萬美元!廣播電台的狄斯耐頻道總經理,聽說這個電台聽眾最少,業績卻名列前茅,便邀請朗特絲到其它城市主持研討會。不管她到哪裏,成果都相當顯著,因為一旦有了凝聚信心的動機,再配合顧客至上的銷售技巧,生意自然蒸蒸日上。
  由於研討會的成果斐然,狄斯耐連鎖電台因此聘請朗特絲,擔任整個連鎖線的銷售部副總。“全國廣播協會”也邀請她到全國大會中,對二千名聽眾發表一場演講。雖然朗特絲從未有過演講的經驗,但她對自己及所學的技巧,都具有無比的信念。
  她戰戰兢兢地準備講稿,想象自己說話的樣子,在心裏想著聽眾對她演講報以熱烈回響的情景。每演練完一次,她就給自己來個起立鼓掌(極有力的意象營造法)。
  那一天終於到來。她準備了一大堆演講稿,一切準備就緒。但是當她踏上講台,眩目燈光卻使她很難看清演講稿。於是她步下講台,依照心中的感想發表演說。聽眾如癡如醉,不斷以掌聲打斷她,並起立為她致敬,景象與她心裏所想象的完全一致。演講完畢後,她立即受邀前往全國十八個城市開辦研討會。
  如今,朗特絲已是全國知名的演說家、作家,也是她自己的公司——朗特絲推銷與激勵公司的董事長。她比以往更快樂、更健康、更富裕,也更穩定。她的朋友增多了、心態平和安寧,家庭關係融洽,對未來更是充滿希望。
  隻要踏出第一步,每一扇門都會為你開啟。朗特絲從收音機獲悉這家健康俱樂部後,便付諸行動,加入他們的行列。當她學習了體能課程後,她的精神狀況轉佳、態度改變,隨後更得到無比的精力、快樂及衝勁。她的個性全然改觀,原本潛藏的優點也全數顯露於外。因此之故,愛人及機會都自動找上門來。達尼克就是這麽被她吸引,而對她展開熱烈追求的。及至婚後多年,夫妻倆仍然一往情深,如膠似漆。
  朗特絲的故事可說明許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信念加上訓練,可使你大幅度成長,成就非凡。動機主要是指行動,但它就像一把火,需要時時添加燃料。負麵思想就像地心引力,會拉著你往下掉,隻要人能掙脫,便可不費吹灰之力向前邁進。
  信念——聽到電台廣播中的保證,使朗特絲付諸行動。而她的經理則以其訓練方式及整套錄音帶激勵她。我們可以說,動機是促你前進的動力,而習慣才是達到目的地的關鍵。將動機化為習慣,不僅會縮短邁向成功的旅程,也會使旅途增添無窮的樂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