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信念——潛能的正負催化劑

(2007-05-17 13:24:55) 下一個

第三章  信念——潛能的正負催化劑

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豐豐富富的,還是無聲無息的,全在於人們所持有的信念。

信念可以使人前一刻得病,而後一刻不藥而愈;信念不僅能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相反也會削弱我們行動的念頭。

信念可以開發潛能,也可以毀滅潛能。

第一節 信念開發潛能,也毀滅潛能

  信念能開啟卓越之門

在諾曼·卡真斯所寫的《一個病理的解剖》一書中,說了一則關於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故事。這是一則關於信念更新的故事,我們都會從中得到啟示。

卡真斯和卡薩爾斯會麵的日子,恰在卡薩爾斯九十大壽前不久。卡真斯說,他實在不忍看那老人所過的日子。他是那麽的衰老,加上嚴重的關節炎,不得不讓人協助穿衣服。呼吸的費勁,看得出患有肺氣腫;走起路來顫顫巍巍,頭不時地往前顛;雙手有些腫脹,十根手指像鷹爪般地鉤曲著。從外表看來,他實在是老態龍鍾。

就在吃早餐前,他貼近鋼琴——那是他擅長的幾種樂器之一。很吃力地,他才坐上鋼琴凳,顫抖地把那鉤曲腫脹的手指抬到琴鍵上。

刹時,神奇的事發生了。卡薩爾斯突然完全變了個人似的,透出飛揚的神采,而身體也跟著開始能動並彈奏起來,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強壯的、柔軟的鋼琴家。卡真斯描述說:“他的手指緩緩地舒展移向琴鍵,好象迎向陽光的樹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順暢起來。”彈奏鋼琴的念頭,完完全全地改變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當他彈奏巴哈的Wohltemperiertr Klavier 一曲時,是那麽地純熟靈巧,絲絲入扣;隨著他奏起布拉姆斯的協奏曲,手指在琴鍵上像遊魚般地輕快地滑逝。

“他整個身子像被音樂融解,”卡真斯寫道:“不再僵直和佝僂,代之以是柔軟和優雅,不再為關節炎所苦。”在他演奏完畢,離座而起時,跟他當初就座彈奏時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看來更高,走起路來也不再拖著地。

他飛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著,然後走出家門,漫步在海灘的清風中。

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這就是信念產生的威力,我們常把信念看成是一些信條,而它就真的隻能在口中說說而已。但是從最基本的觀點來看,信念是一種指導原則和信仰,讓我們明了人生的意義和方向;信念人人都可以支取,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信念像一張早已安置好的濾網,過濾我們所看的世界;信念也像腦子的指揮中樞,指揮我們的腦子,照著所相信的,去看事情的變化。卡薩爾斯熱愛音樂和藝術,那不僅曾使他的人生美麗、高貴,並且仍每日帶給他神奇。就因為他相信音樂的神奇力量,使他的改變讓人匪夷所思;就是信念,讓他每日從一個疲憊的老人化為活潑的精靈。說的更玄些,是信念,讓他活下去。

司圖密爾曾說過:“一個有信念的人,所發出來的力量,不下於99 位僅心存興趣的人。”這也就是為何信念能啟開卓越之門的緣故。當我們內心相信,信念便會傳送一個指令給神經係統,我們便不由自主地進入信以為真的狀態。所以,若能好好控製信念,它就能發揮極大的力量,開創美好的未來;相反的,它也會讓你的人生毀滅。在過去,宗教曾鼓舞成千上萬的人心,給予他們力量,做出認為不可能的事。是信念,能幫助我們,挖掘出深藏在內心的無窮力量。

信念也像指南針和地圖,指引出我們要去的目標,並確信必能到達。然而沒有信念的人,就像少了馬達缺了舵的汽艇,不能動彈一步。所以在人生中,必須要有信念的引導,它會幫助你看到目標,鼓舞你去追求,創造你想要的人生。

真的,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像信念這樣,對我們的影響如此巨大。人類的曆史,從根本上說是信念的曆史。像耶穌、穆罕默德、哥白尼、哥倫布、愛迪生或愛因斯坦等人,他們何嚐不是改變曆史,也改變我們信念的人。若有人想改變自己,那就先從改變信念開始;如果想效法偉人,那就效法他成功的信念吧!我們對人類行為了解的越多,就越會發現信念影響我們的非凡力量。在許多方麵,這股力量的作為與我們所認為的情況背道而馳,尤其是在生理狀況方麵,信念(也就是內心反映)會控製事實。一位具有雙重性格的女性,她血液中血糖完全正常,但她相信自己患有糖尿病,結果她的生理狀況就真的顯示出糖尿病的症候。

在類似的實驗中,有許多人在催眠狀態下,碰觸一塊冰塊,然後告訴他們是一塊燒紅的金屬,結果在碰觸部位就冒出水泡。

有許多人都知道安慰藥的作用,它對治病不一定真有效果,多半是用來哄騙病人,使其心理相信,實現治療效果。卡真斯就曾親身體驗過信念的力量,因而消除病因,他說:“吃藥打針不是絕對需要,但康複的信念必須要有。”另外還有一宗著名的安慰藥研究病例,對象是一位患有潰瘍的人。他們被分為二組,研究人員告訴第一組的人,即將服用一種有絕對療效的新藥,對第二組的人說,即將服用尚不知療效的實驗藥,然後在不告知實情的情況下,給二組人服用完全相同的沒有療效的藥。實驗結果,在第一組,70%的人覺得有效;在第二組,隻有25%的人覺得有效。差別就在於雙方的信念不一樣。

威爾醫生曾做過一次研究,結果顯示服藥者的效果和他對藥效的信念成正比。他發現能讓注射安非他命(興奮劑)的人平靜,注射巴比妥鹽(鎮定劑)的人興奮。“藥的神奇之處是在服用者的心理,不是藥物本身。”他下結論道。

以上的例子,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影響結果最大的是信念。信念不斷地把訊息傳給腦子和神經係統,造成期望的結果。所以,如果你相信會成功,信念就會鼓舞你去實現;如果你相信會失敗,信念也會讓你經曆失敗。

再一次提醒你,不論你說能或不能,你都算對。既然這兩種信念都有很大力量,那麽我們該擁有哪種信念?如何去培養它呢?信念是運用本身能力達成目標的關鍵,我們有必要更深入的探討這個主題。

渴望成功的人總是精神抖擻,以狂熱的態度追求目標,而且勁頭十足地朝正確方向邁進。我們都知道,不論在運動或生活上,動力均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動力是希望所激發出來的,而希望就是一種信心滿懷的期待。我們還知道,信念能改變運動員眼中發出的光芒,對瞬息萬變的商場也具有扭轉的作用。

  信念為勵誌之本

兩支足球隊於場上交鋒,一隊勢如破竹,另一隊節節敗退。但是突然間,居劣勢的那隊獲得重大轉折——可能是一記長傳或中途攔截等等,獲勝希望增強為一股信念,令球員個個士氣大振。他們感到勝利在望,而這種感覺在對手眼神的刺激下更為強烈,許多球員因而心中想道:好,再拚下去!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感覺好事將到臨時,就會變得精神百倍。當我們感到大勢已去,就會像泄了氣的皮球,滿腦子消極思想。這就是為什麽動機在好事或壞事臨頭時,皆相當重要的原因,也是一個人要像填飽肚皮那般,定期補充動機的能源以成就各種事業的原因。

融入一個新觀念、建立一個增進信心的新想法,或是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念頭,能夠令人精神大振、凝聚為動力。人在積極向上時,表現及學習的情形就會更好,此刻你該貯存一些向上奮鬥的動機,等到遭遇挫折時就會派上用場。例如,每個推銷員不論年資多久,都會告訴你,當你在掙紮求生之際,一旦有所突破,自然便會一帆風順。你做成一筆大生意後,另一筆會跟著來,你的動力在期待的心理下自然也跟著升高。

不幸的是,這種情形也可能反其道而行之。當你接二連三地失利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等著別人向你說不,然而,此刻你其實已快打動顧客的心了。但不少推銷員卻早早罷手,於是永遠沒機會弄清楚自己是否具有成功銷售的能力(其他更具挑戰性的職業也是這樣)。

美國學者皮特森博士在《美滿家庭》月刊中說得好:人在一生中總有徹頭徹尾失敗的時刻。許多人任由失敗的恐懼摧毀了他。事實上,恐懼本身還較失敗更具破壞力,不管在人生的哪一層麵,隻要你對失敗深懷懼意,你尚未起步就已被擊垮了。而有些人卻能從失敗中重新站起,發揮潛能,邁向成功。關於這一點,下麵的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傑克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送了,就因為在酒吧裏看到一位不順眼的酒保而犯下殺人罪,後來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才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很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目前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監。另外一個兒子可不一樣了,他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有美滿的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未吸毒。為什麽同出於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不同的命運?在一次個別的私下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況的原因,二人竟然是相同的答案:“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麽辦法?”我們經常以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所影響,有什麽樣的遭遇就有什麽樣的人生。這實在是再荒謬不過了,安東尼·羅賓對此曾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話:“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絕不是遭遇,而得看我們對這一切是抱持什麽樣的信念。”越戰期間有兩位美國飛行員的座機被北越的高射炮擊落,因而被俘並分別關在戒備最森嚴的法羅監獄中。他們被釘上手銬腳鐐,日夜不停地遭受拷問以逼供軍情,在這樣的折磨下二人對未來卻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一位認為這輩子是完了,要想免去受不完的罪唯有一死,於是他便自殺了;但是另外一位可不這樣想,他把這場非人的遭遇視為上天對他的考驗,要磨練出他不屈不撓的意誌。這位勇士就是吉拉德·考菲上尉,他把在北越監獄中所遭受的酷刑告訴了全世界,也因而印證了人類的意誌足能克服各樣的痛苦、挑戰和困難。

有兩位年屆七十歲的老太太,對於未來也因不同的信念而有了不同的人生。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然而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麽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是怎麽個想法。

於是她給自己訂下了更高的計劃,在七十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二十五年裏她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就在最近她還以九十五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

她就是全美鼎鼎有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由上述的例子可見,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得看你對於這一切賦予什麽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你是用什麽樣的認知,這不僅會決定你的現在也決定你的未來。事實上,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豐豐富富的,還是無聲無息的,全在於人們所持有的是什麽樣的信念。

  信念激發潛能也毀滅潛能

芮普坎是巴爾的摩精英隊的遊擊手,曾經簽下五年三千萬美金的合約,然而,芮普坎簽約第一年的打擊率卻是四次有三次揮棒落空。

你認為芮普坎在上場打擊時,對自己有何想法?你真認為他會想:“唉,真是浪費時間!我擊到球的機率不過是1/4 罷了!我實在不懂自己幹嘛這麽費事。當然啦,他們付給我一大筆錢,但每四球才能擊中一球,真是丟臉又泄氣。謀生的方法又不隻有這一種,我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我很差勁。我也不知道為什麽要自暴其棄,自找罪受!”你認為這就是他在內心對自己說的話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麽?而芮普坎是這樣說的:“好,上回讓你得逞,但這回我會讓你好看。我已徹底想通了,看著你,我就知道我是全世界最佳球員。我在各種情況下都擊中過球,不論是高個投手、矮個投手,還是獲勝或敗北的投手,他們的球我都擊過。不論在勢均力敵或一麵倒的比賽中,我也曾揮棒成功過。這一次你最好小心點,因為我就要逮住你了。這回輪到我揚眉吐氣了!”芮普坎將自己看成勝利者,他很高興後來又有機會踏上打擊位置。這就是信念的力量,可激發,也可毀滅潛能。

因此,不管上回你在打擊位置上表現如何,這回又是嶄新的開始。當逢此重要機會時你要全力以赴爭取勝利。這才是動機。

信念何以對我們的人生有這麽大的影響?事實上它可以算是我們人生中追求快樂、避開痛苦的引導力量。當我們人生中發生任何事情時,腦海裏便自然會浮現起兩個問題:一是這件事對我是快樂還是痛苦(或可說是好還是壞)?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麽行動,才能避開痛苦或得到快樂(或趨吉避凶)?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麽,就全得看我們所持的是哪種信念。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累積而學會的,它是我們生活中行動的指針,指出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品質。

不要小看經驗,它可以讓我們辯認出事物的共同性,使我們“有把握”敢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若欠缺這種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們不敢去做了,可以說經驗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讓我們敢於嚐試。然而就由於經驗所給予我們的把握感,也常常使我們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比如說一個人因為曾在事業上失敗過多次,很可能便會就此認為自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一旦他深信這種想法,就真的會變成如他所想的那種人。

當有了消極的信念後,一個人對於未來就不敢有任何希望,一生也就隻能平白過了。

我們必須牢記,信念乃是我們根據過去的經驗,對痛苦和快樂所作的主觀認知所致。我們很少會留意自己的信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知道那些信念是否是錯誤認知的結果,更未想過那些信念隻不過是個認知而已,竟然把它當成真有那麽回事,緊抱著如聖旨般奉行。真是不可思議,我們幾乎從未質疑過自己深信不移的信念,它到底是不是真有道理?世界頂尖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經說過,一個人做任何事不是沒有原因的,也就是說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據自己的信念,有意或無意地導向快樂或避開痛苦。如果你希望能夠徹底改變自己舊有的習慣,那麽就得從掌握行為的信念著手才行。

信念可以激發潛能,也可以毀滅潛能,就看你是從哪種角度去認知。

人類對於生活中的遭遇會很主觀地賦予某種意義,有的積極,有的消極,前者可使人重拾破碎的心,繼續往前邁進,而後者很可能就此便毀掉這個人的一生。

人生事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其中甚至於有極為痛苦的遭遇,要想活下去非有積極的信念不可,這是心理醫生維克多·佛朗凱從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種族屠殺事件中發現道理。他注意到凡是能從這場慘絕人寰的浩劫中活過來的少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不但能忍受百般的折磨,並且能以積極的信念去麵對這些痛苦,他們相信有一天會成為活生生的見證,告訴世人不要再發生這樣的慘劇。

信念不隻適用於情緒及行為上,也可以用在身體上,使之能在短時間內有極大的改變。著名的耶魯大學教授柏尼·席格博士就曾以幾個多重人格異常的病例為例,說明了信念的特異功能。說來令人不可思議,當那些患者自認為是什麽樣的人時,他的神經係統便會傳達一個不容置疑的指令,使他身體的生理機能作出極大的改變。也就是說他們的身體在研究者的眼前很快地變化成另一種新的個體,例如眼珠子的顏色變了、身上的某些記號消失了或出現某種特征,甚至於因此而有了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病症。

信念有時候尚可擺脫藥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就在於人們還十分相信藥物的療效。一門有關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就證實了幾個世紀以來的疑惑:信念對於治病的功效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於比治療本身還來得重要。哈佛大學的亨利·華其爾博士所作的廣泛研究,就說明了我們別以為是藥物使病體康複,其實真正得歸功於病人的信念。

他這項打破傳統觀念的實驗,是以一百個醫學院學生為對象,共分為二組,每一組各五十個人。第一組人分配了紅色膠囊包裝的興奮劑,第二組人則分配了藍色膠囊包裝的鎮定劑,雖然是這麽說,可是實際上膠囊裏麵的藥粉卻調了包,並且未讓學生們知道。結果兩組學生的反應都如先前所以為的那樣,吃了紅色膠囊的一組很興奮,吃了藍色膠囊的一組則很平靜,由此可見他們的信念壓製住了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華其爾博士因此推論,藥物的功效不僅得看藥性,同時還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藥物的藥效。

安東尼·羅賓曾講過一則信念強烈影響人們生理反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市的蒙特利公園橄欖球隊身上,當時有幾位球員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經推斷可能是販賣機裏的汽水出了毛病,因為這些人都是在光顧了那台販賣機之後才發現有異樣。隨之喇叭便開始廣播,警告人們注意別去買販賣機裏的飲料,因為有人病了,同時還描述發病的症狀。頓時整個觀眾席便發生恐慌,有人開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於有的隻是經過販賣機而什麽都沒買的人都覺得不對勁了。那天救護車飛馳於球場和醫院之間忙著載運病人,後來經過證實販賣機沒有問題,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治而愈。

由此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後一刻又不藥而愈,更有資料顯示信念還會影響我們的免疫係統。這一切都不要緊,尤其重要的是信念不僅能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相反地也會削弱我們行動的念頭。

就在你看這本書的此刻,你的信念或許正在成形,決定要如何按照書中所說的去做、如何去學好書中所教的。有時候我們的信念會使我們在某一方麵無力,卻又在另一方麵得力,比如說這個信念能使我們敢於唱歌、跳舞,但卻又不敢開車、演講,像這種隻限於單方麵的信念我們可稱之為專門性信念,相對於適用在各方麵的信念便可稱之為普及性信念。

普及性的信念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麵,例如自我的肯定、對別人的看法、工作觀、人生觀、時間和金錢的使用等等,你可以想見這樣的信念其強度及範圍著實會影響我們整個的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