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自我認定——主宰人生的工具

(2007-05-15 16:36:53) 下一個
第三節  自我認定——主宰人生的工具

  一  自我認定決定潛能發揮的多少
  有些信念是很特定的,例如你對某位特殊朋友抱著什麽樣的信念,他的所做所為就會決定你對他有什麽樣的看法,就像是你一直認為他是個好好先生,哪怕有一天他發了個大脾氣,你也不會認為他有什麽不對,因為你所持的信念影響了你對他的認知,可是這卻無法影響你對具有相同行為的其他人的認知。像這樣的信念,隻影響你人生的某個特定範圍:你與這位朋友之間的關係。
  然而,有些信念帶給我們人生的影響卻是全麵而久遠的,像這種信念被稱之為“普及性信念”。比如說我們對人性的普遍看法,它不僅決定了我們的待友之道,對其他的陌生人也是一視同仁。像這樣的信念會深深影響著你的事業、婚姻及其他各種人際關係。
  此外,像對於“有限與無限”的普遍看法,也會決定你在時間、精神、金錢這方麵的使用,例如若是你認為這個世界的資源有限——金錢有限、潛能有限、時間有限、愛心也有限——那麽自己就會生活謹慎和恐懼,唯恐有一天用得超支。這種資源有限的信念,會深深影響你對鄰居、同事、財力及機會的各種看法。
  普及性信念對我們的人生固然有很大的影響,可是影響我們認知最大的卻是那些最根本的信念,它們一直控製著我們人生的重大決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們涉及了我們的“自我認定”,也就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定。
  能不能完成一件事、是不是能做出點成績、能不能發揮潛能,事實上這跟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並無多大關係,而真正有關係的是,我們對自己到底是怎麽個認定法?什麽是自我認定呢?那就是心中相信對自我所設下的“定義”,也就是這個定義使得我們跟其他人不同,不管這個定義下得好或是不好,甚至於根本就無所謂。就是對這份“自我”的定義太堅信了,以致於我們給自己的人生畫下了疆界、設下了障礙。
  安東尼•羅賓說的好:“我們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窮無盡的,然而能發揮多少,就全看我們對自我是怎麽認定的。”比如說,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個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那麽就會發揮出符合你這樣認定的一切天賦;同理,不管你認定自己是個“窩囊廢”或“瘋子”,還是認定為是個“贏家”或“風雲人物”,這都會馬上影響你對自己能力的支取。或許你曾看過一本名叫《課堂上的皮格梅利恩》一書,它詳盡地敘述一群學生因為領悟出自己所擁有的天份,在很短時間內就有驚人的成績表現。
  研究學習成效的專家經常發現這一點:教師對於學生抱持什麽樣的看法,會深深影響學生們對自我認定的形成過程,從而左右了他們所發揮出來的潛能。有一項研究計劃是這麽做的,研究對象是一群教師,他們被告知新教的班級中有哪幾位學生是優等生,如何使這些學生在學業上有傑出表現,是這些教師們的重要任務。正如這項計劃所預期的,那幾位學生日後學業的表現果然都名列前茅,事實上他們的智商都隻在一般水準,有幾位甚至還在中下程度。但這個計劃刻意認定他們是優等生——故意造成那些教師的錯覺——結果反而使那些教師真把這群學生教出了傑出成就。
  這個道理並不局限於上述這個例子,事實上它也適用於其他人,別人怎樣看我們往往就主宰了他們怎樣待我們,卻不管我們是不是如他所認為的那樣。比如說,如果某個人認為你是個騙子,即使你是個老實人,也從來沒做過什麽壞事,但每當你做什麽事,他就會以懷疑的眼光看你,認為你背後有不良的企圖。尤其讓人遺憾的是,不管我們做得再好,卻常常改不掉別人為我們所設定的角色,以為自己就是如他們所講的那樣。在此要請各位記住,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窮的能力,隻要我們能夠改變對自我的認定就成了。
  我們常常會一味地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卻無視於這樣的認定是否正確,也就是因為這樣主觀的認定,卻大大地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衡量我們整個人生,便會發現許多時候我們所遭受的痛苦是因為未能堅持,然而也就因為能夠堅持到底,往往就得到許多快樂。各位不妨想一想,對於那些說的是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的人,我們給他貼上的是什麽樣的標簽?是偽君子、是變色龍、是牆頭草。這種人沒有原則、沒有立場、不能夠信賴、也不值得信賴。像這樣的標簽你希望被別人貼在身上嗎?你希望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嗎?相信各位的答案絕對是“不”!然而當我們堅持所相信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表明立場——你是怎麽想,將要怎麽做——那麽這會鞭策你、督促你,使你無視於個人的利害,而不敢須臾忘卻對他人所許下的承諾。
  相反地,當你能夠堅持原則、把穩立場、信守承諾,那麽就會有許多的好處等著你。對這樣的人我們是怎麽形容的,各位可知道嗎?是忠誠可靠的、是足似信賴的、是可以托付的,你希望大家用這樣的標簽來形容你嗎?你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人嗎?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當你能夠表裏一致、始終如一,那麽就能得到所企望的快樂,避開你所不希望的痛苦了。
  二    自我認定主宰了人的一生
  你堅決相信自己的腦子不靈光,那麽這個信念就真的控製了你的腦子,使它無法靈光起來。這跟學習的方式不對而導致學不好是不同的,因為當有了好的老師在一旁指點,學習的成效便能很快地增進。
  大多數人認為改變學習方式並不是件難事,可是對於改變自己——改變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卻認為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這也就是何以我們常會聽到一些人說:“我就是這個個性,改不掉了”的原因。人生若是抱持這種態度,根本就是在扼殺可能的機會,從而給自己留下永久而無可改變的問題。
  一個人吸毒,若有決心戒,那麽就可能戒除,這雖然做起來不易,可是當他戒除之後,從此就不大可能再犯。相反地,若是那人認為自己已經無可救藥,那麽就算是被強製戒除,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後他依然會再犯。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原因就在於後者已認定自己戒不掉這個毒癮。各位若不健忘的話,在前麵我們曾說過,一個人一旦相信了什麽,就會看不見跟它相反的一麵,那怕證據確鑿也難以相信,甚至還會為這個“信念”而拚命。上述這個例子裏的人,就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永久脫離毒品的挾製,所以就永遠成為毒品的俘虜。
  事實上,他吸食毒品乃是下意識的決定,結果自己不但不敢麵對事實,反倒推諉已無法自拔。當他認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時,在其神經係統中就會建構起這樣的神經鏈,從而控製住他的行為,使他一再地重蹈吸毒的覆轍。
  何以會這樣呢?因為大部分人對於自己所不熟悉的事物都會心存恐懼,也因此時時刻刻在尋求一種“確定感”,當他一覺得有任何不確定感時,內心就隱然產生痛苦。一件熟悉的事就算是明知會有痛苦,我們也能夠忍受,但卻很難去麵對陌生的事。無情的是,當前這個世界變化得極快,不論我們所麵對的是人、工作、環境或信息,瞬息之間它就會成為陌生,所以我們若不是尚有那份對自我的確定感,就真不知道要怎麽樣去麵對這個世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你不清楚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在麵對問題時會作出哪種決定?你會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價值體係、信念或原則呢?你是怎麽來判斷對錯好壞或根本不去理睬?當一個人自認為是個無藥可救的吸毒者,要想救他的最大困難是:到底要把他的自我認定改變成什麽樣子?是改變成“戒毒者”嗎?這麽做並不能改變他的自我認定,隻不過呈現出他後來的狀況而已。是“不再吸毒”嗎?這也無濟於事,因為那隻能治標,日後很可能老毛病再犯。然而當他重新認定自己,比如說是個“基督教徒”、“回教徒”、“猶太教徒”或“佛教徒”,甚至於是個“領袖人物”——不管是什麽,隻要不跟“毒”有關——那麽他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當我們對自己是什麽樣的人有了新的看法,我們的行為就會跟著改變,為的是支持這個新的身份。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一位體重超重的人,當他認定自己是個“大胖子”,自然就想努力節食。短期間內他可能會減掉一些體重,可是由於他這個“大胖子”的自我認定,卻會引導著他的行為,最後他又會恢複先前的體重。之所以會如此,乃是要跟他的自我認定相符合。人生實在是奇妙,不管我們是怎麽地認定自己,哪怕那種認定是不好的或有害的,最終我們的人必然會跟著那種認定走。
  所以,我們若是想真正地有所改變,唯一的途徑就是對自我重新認定,就像上述例子的那位吸毒者,他不能一直認為“我是個戒毒者”,而要改為“我是個健康人”或是“我是個自由人”。不管你要怎麽認定自己,反正就是不要跟毒品扯在一塊兒。日後當再有毒品來誘惑他時,他的直覺反應就不再是到底該不該吸毒,而是很單純、很直截了當地回答:“我才不是那個吸毒的人,他早已死了。”就像體重超重的,他必須把他的自我認定從“大胖子”轉換為“活力充沛且健康的運動員”,這個新的認定能改變他的行為,不管是飲食方麵或是運動方麵,目的都在於造成身材上的長期改變,好與他的新身份相配。乍看之下,這種轉變好象是在玩弄文字遊戲,然而不容諱言,它對人本質上的改變還真是奧妙。
  事實上,隻要對自我認定有一丁點的改變,你整個人生就會相對跟著改變。若是不相信的話,我們就再拿那個吸毒者的例子來談一談。他之所以會去吸毒,不用說一定是信念跟一般人大不相同,這包括他長期的感受、提問自己的問題、引導他行為的價值觀、支持他信念的心態等,因為一般人對自我的認定多是一些正常的角色,例如一位運動員、一位教師、一位工人或一位情人,不是嗎?上述影響自我認定的因素,並不是都有完全的效果,不過其中幾樣倒還真能把主宰係統全然改觀。
  三      人生隨著自我認定的改變而改變
  如果你在生活中一直嚐試作某些特別的改變,可是卻一再地失敗,不用說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變跟你的自我認定不符所致。安東尼•羅賓認為,自我認定可以從一再嚐試改變著手,隻要你能表裏如一,最後就終必能夠成功。
  如果你還有進取心,更可以去擴展這個自我認定,它必然可以迅速且奇妙地改善你的人生品質。
  你願不願意幫助一個陌生人而忍受抽取骨髓之痛?大部分人對此都會大聲地拒絕,不過在1970  年進行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借著信念的改變而改換成新的自我認定,那麽許多人都願意慷慨地接受這項手術。
  研究也顯示出,那些實驗對象一開始得先作一點小小的允諾,隨之便被要求要做兩件小事,使得他們覺得若是不幫助人就有些“違反本性”。這時其中就有不少人因此而產生新的自我認定,認為自己是個“捐贈者”,隻要別人有什麽用得著他的地方,就很願意無條件地提供幫助。一旦他們有了這個念頭,這時再要求他們捐贈骨髓,幾乎每個人都欣然答應,不管是要付出時間、金錢或要忍受有關的痛苦,這全是受他們新的自我認定所影響,因為此時他們已把自己視為是一位捐贈者了。由此可見,世界上能主宰行為最有力的工具莫過於自我認定了。
  或許你會問:“自我認定不是受限於個人經驗嗎?”不對,它並不受限於個人的經驗,但卻受限於對個人經驗的詮釋,你怎麽來認定自己是取決於你的決定,到底你想把什麽套在自己的身上?你給自己貼上什麽樣的標簽,你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你怎樣去認定自己,你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Crisis  的中文意思是危機,它具有雙重意思,一是危險,一是機會。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要他改變某些行為並不是件多麽困難的事,然而要他改變自我認定那就不簡單了,甚至於還會招來他的敵意。一個人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對自我的認定,而其被觸犯乃是最無法忍受的痛苦,有些人就因為堅守對自我的認定,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雨果在他那本名著《悲慘世界》中,以很戲劇化的手法訴說了這個道理。故事的主人翁冉阿讓由於偷了一條麵包給饑餓的家人,結果被捕而判了幾年的勞動改造。在此期間他雖是服刑,可是心裏並不接受警方加在他頭上“賊”這個罪名,因為他是不得已而去偷竊的。當他刑滿出獄時,四顧茫然而不知何去何從,好不容易找到一份下等工作,卻不時得忍受周圍之人的歧視和斥責,隻因為他有犯罪的前科。
  在走投無路的狀況下,最後他認命地接受了社會硬加在他頭上的標簽,既然大家都把他當成個賊,那麽他就去作個賊。有一次他饑寒交迫,結果碰到一位好心的神父收容,不但給他吃的,還讓他在那裏住宿一晚。因為他自認為是個賊,所以偷了神父家中一組貴重的銀器,然後摸黑不告而別。沒想到在路上遇到警察的盤查,發現他不但犯有前科,同時背袋裏竟然還有神父的貴重財物——這要是被查出來是偷竊的話,必然會被判刑終身勞動改造。
  隨後他被警察帶回到神父那裏對質,但神父堅稱那些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同時還說他漏掉了一對銀燭台沒帶走。冉阿讓沒料到神父竟然會這麽說,待警察離去後,更讓他驚訝的是神父不但沒追究,反而讓他帶走這些銀器,好重新做人。
  這下子冉阿讓迷惑了,不解為何神父會相信他改邪歸正?為什麽不幹脆把他訴之於法?他隻記得神父說他們是弟兄,他從此不再為罪所挾,是個規規距距的人,更是上帝的孩子。神父這番話對冉阿讓產生很大的衝擊,一下子扭轉了他先前的自我認定,隨之他撕掉了服刑的證明文件,遷移到另外一個城市,重新做人。當他換了新的自我認定,整個行為也跟著改變,熱心公益,很快地便成為當地的知名人物。
  然而有一位名叫沙威的警探卻不相信冉阿讓,始終死盯著他,並想把他繩之於法。當沙威被革命分子抓住,交給冉阿讓處置時,他本有機會把沙威解決掉,可是卻寬宏大量地饒了沙威的命。沙威在過去那些年裏一心想緝拿冉阿讓,沒想到最後才發現他是個好人,或許比自已還要好,這下沙威才發現真正的壞人是自己,因為他一直在逼害冉阿讓這個好人。在無法麵對自己的“新麵貌”情況下,最後沙威縱身跳進洶湧的塞納河裏自盡了。
  四    改變你的自我認定
  有位女士名叫黛博拉,大家都認為她活力充沛、熱愛冒險,她講了一個故事,是關於她自我認定的轉變。她說:“打從小時候起,就一直是個膽小鬼,我不敢作任何運動,凡是可能受傷的活動我一概不碰。”在參加過幾次羅賓的研討會後,她有了一些新的運動經驗(潛水、赤足過火和高空跳傘),從而知道自己事實上可以做到一些事,隻要有一些耐力即可。雖然她是這麽想,可是這些心態還不足以使她形成有力的信念,改變她先前的自我認定,頂多她自認為是個“有勇氣高空跳傘的膽小鬼”。依她的說法,當時轉變還沒發生,可是她有所不知,事實上轉變已經開始。她說其他的人都很羨慕她那些表現,告訴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樣的膽子,敢嚐試這麽多的冒險活動。”一開始她對大家誇獎的話的確很高興,聽多了之後她便不得不質疑起來,是不是以前錯估了自己。
  “最後”,黛博拉說道,“我開始把痛苦跟膽小鬼的想法連在一塊兒,因為我清楚知道膽小鬼的信念使我設限,從而我決心不再把自己想成是個膽小鬼。”事情並不是這麽說說便完了,事實上她的內心有很強烈的爭戰,一方麵是她那些朋友對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對自己的認定,兩方並不相符。後來又有一次要高空跳傘,她把它當成是改變自我認定的機會,要從“我可能”變成“我能夠”,而讓想冒險的企圖從而擴大為敢於冒險的信念。
  當飛機升到一萬二千五百英尺的高空時,黛博拉望著那些沒什麽跳傘經驗隊友,多數人都極力壓抑著內心的恐懼,但故意裝作興致很高的樣子。她告訴自己:“他們現在的樣子正是過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屬於他們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玩。”她運用了他們的恐懼,來強化出她希望變成的新角色,她心裏說道:“那就是我過去的反應。”隨之她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剛剛已經曆了重大的轉變,她不再是個膽小鬼,而成一個敢冒險、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女性。
  她是第一位跳出飛機的隊員,下降時她一路興奮地高聲狂呼,似乎這輩子就從沒有過這麽有活力和興奮。她之所以能夠跨出自我設限的那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她一下子采取了新的自我認定,從而打自心底想好好表現,以作為其他跳傘者的好榜樣。後來她對羅賓說:“羅賓,就跟你研討會中所教的一樣,如果你光會要我們打破恐懼和自我設限,結果自己卻不敢真的赤腳過火,那麽你所教的那一套對我們是不管用的。你怎麽說就得怎麽做才行。”黛博拉的轉變很完全,因為新的心態使她能一步步淡化掉舊有的自我認定,從而作出決定,要去拓展更大的可能,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新的自我認定馬上就取代了舊有的——那個她已不再想要的自我認定。她之所以能夠轉變成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最後的杠杆;她自我認定的演變雖然很簡單,可是卻十分有效。她新的自我認定後來不但影響了孩子、丈夫,甚至影響到她所涉及的每一樣事情,如今已成為一位真正敢於冒險的領導者。
  當然,我們永遠可以重新來認定自我,各位不妨想想兒童內心裏豐富的想象力,前一天他可能是扶弱濟貧的蒙麵俠佐羅,後一天就可能變成希臘神話裏的大力士海克利斯,到了今天很可能他已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英雄。
  自我認定的轉換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經驗,這也就是何以有那麽多成人會一整年都盼望著萬聖節或紐奧良市的嘉年華會,其中一個原因是這兩個節慶能使他們走出自我,而改換成期望的另外一個自我,這個暫時的自我可能會讓他們有勇氣去做那些平日不敢做的事,而那些事他們一直想做卻不敢做,乃是因為那跟他們平日的自我認定不相符合所導致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一年的任何一天去做那些事,隻要我們能重新認定自我,或者純粹就是讓“真實的自我”釋放出來,那就有如斯文的克拉克•肯特脫下了眼鏡和西裝,搖身一變就成了無敵超人。誰能知道,當我們換了個自我認定,很可能就此超越了過去及現在所貼在身上的一切標簽。
  五    重新改造你自己
  就是現在,讓我們來拓展自己的人生吧!如果你不滿意目前的自己,那麽就動手改變吧!你可以從采取下述四個步驟開始,重新改造你自己。
  (一)寫下你的自我認定
  你希望的自我認定中要包括哪些條件,請把它們寫下來。隨著一麵寫,你一麵得顯示出要改變自己的決心,到底哪些人的身上擁有這些條件呢?他們是不是你可以效仿的榜樣呢?你不妨臆想著自己已融入了這個新的自我認定裏,他該是怎樣的呼吸方式?怎樣的走路方式?怎樣說話?怎樣思考?怎樣的感受?
  (二)下定決心
  如果你確實想拓展自己的自我認定和人生,那麽從此刻開始,你就得下定決心想成為什麽樣子。你的心態要重回到孩童時代,對未來滿懷憧憬地寫下上述角色所必須具備的各樣特質。
  (三)列出行動方案
  現在請列出你的行動方案,好使你能夠跟這個新的人生角色確實相符合。在謀劃這個方案時,你得特別留意要結交什麽樣的朋友,要讓他們能強化而不是弱化你的自我認定。
  看見一個人能拓展他的自我認定,這實在是件再愉快不過的事了,這些年來安東尼•羅賓的朋友菲克爾最欣慰的事情之一,就是親眼目睹他那長子泰勒的蛻變,從一竅不通地跟著他學駕駛直升機,到成為一位熟手,更進而成為一位直升機職業駕駛員。
  當他發現自己已成為少數的實幹者之一,可以自由地翱翔於藍天之上,而不像大多數空談者光是在作這些美夢,各位可知道這對他的自我認定會有多大的影響?
  (四)讓你自己知道你的自我認定
  最後一步是你得把新的自我認定盡可能讓周圍的人知道,而最重要的是得讓你自己明白。每一天你都得以這個新標簽來好好提醒自己,時間一長它就會把你調整成這個標簽的樣子。
  六    你未來的自我認定
  就算是做完了這個練習,你還得繼續地改造你的自我認定,不斷地去拓展,使它能更上一層樓。我們這個世界是始終不停地在變動,如果你想過更高品質的生活,那麽就得不斷地拓展你的自我認定。你必須時時留意會影響自我認定的各樣事物,看看它們是使你增強還是使你削弱,尤其重要的是你得能夠全盤掌握才行,否則就又重蹈過去的覆轍。
  世界頂尖潛能大師羅賓就是這樣一直不停地改造自己,也因此經常有人會覺得好奇,為何他會有那麽大的自信去嚐試各樣的新事物。人們時常會問他:“你是怎麽能夠做出這麽多別人做不到的事?”事實上,最大的原因是他看事情的角度跟大部分的人不相同。大部分人多等到有了自信才開始行動,而羅賓是一開始便逼著自己要有信心,這樣可以使自己內心篤定,隨之潛能便跟著自己發掘出來。
  數年前羅賓一時興起,去參觀了位於紐約貝爾浮醫院的太平間,當到達醫院時,有一位名叫佛瑞德•科文的醫生負責接待,他正是那家醫院的首席心理學家,他曾說如果要想了解生命,就得先去了解死亡。羅賓懷著好奇的心情進了他的辦公室,等坐定後佛瑞德便告誡說,在觀看過程中千萬別說話,有什麽問題等結束後再提出來。
  不知道會看見什麽狀況,羅賓有點緊張地尾隨佛瑞德走下樓梯,進入了無人認領的停屍間,其中大部份的死屍是流浪街頭的貧民。當他拉出一個裝屍體的金屬盒,打開屍體袋時,羅賓的身子不覺冷抽了一下,這裏躺著一個“人”,可是他一時卻覺得空空然也,嚇了一跳,以為自己看見屍體突然動了一下。隨之佛瑞德指出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人們很難接受一個不會動且沒有生命跡象的人體。
  隨著佛瑞德打開一個又一個金屬盒,相同的感覺一再地衝擊著羅賓:裏麵都是空空然也,雖然肉體在,可是人卻不在了。這些人死去都不久,體重跟生前沒什麽兩樣,不管他們活著時是什麽——本質上真正的他們此刻俱已不在。事後,羅賓頗有感歎:“我們這些人並不就等於我們的肉體,當人死了,留下的是具肉體,跟著去的是那些看不見且沒有重量的自我認定,有些人稱其為‘靈魂’。同樣地,我們也要記住這一點,當我們活著時,我們這個人也並不等於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過去和我們現在的行為。”日後若是你再說出“我永遠沒辦法”或“我就是不行”這樣的話,好好想一想你說這話的後果,你是不是給自我設限了呢?如果是的話,那麽就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拓展自我。別光想你沒法做那件事,而要想你能做好那件事,然後拿出行動,使之成為你新的心態。日後當你再想到自己不行時,這個心態可使你感到篤定,知道自己的能力遠超過所想。
  你要學會開始自問:“我會超越得更多嗎?此刻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呢?”固然,我們周圍的環境不會盡如人意,可是你要排除萬難,全力實現所持守的價值和所作的美夢。
  在你的心裏要這麽想:“我要一直想著自己就像是已經實現目標的人,不管是呼吸方式、走路方式及待人方式都要相符。”如果我們想成為什麽樣的人,就得下決心作出那種人的思考、感覺及行為,最後你就真的能成為那樣的人。
  此刻你已經來到了十字路口,一個關係你人生的重要關頭,你必須作出重大的決定。
  過去的就別再想了,隻要想想現在的你,你到底想成為什麽樣的人?過去你是什麽樣的人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現在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你要好好思索這個問題,讓它成為扭轉你人生的重要決定。
  在你開始進行自我改造、重新給自己認定的過程中,要不時地溫習這本書裏所說的,在此要給你一個建議:不要太嚴肅,要保持輕鬆,讓冒險帶給你不斷拓展的愉悅,使你在有生之年的每一個日子裏新了又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