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受艾園的感染, 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並探討一些精彩的故事和哲理!
正文

別壓抑你的潛能 - 安東尼·羅賓

(2007-04-14 18:07:26) 下一個

  不要畫地自限

安東尼·羅賓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許多年前,重量級拳王吉姆在例行訓練途中看見一個漁夫正將魚一條條地往上拉。但吉姆注意到,那漁夫總是將大魚放回去,隻留下小魚。吉姆好奇地上前問那個漁夫為什麽隻留下小魚,放回大魚。漁夫答道:“老天,我真不願這麽做,但我實在別無選擇,因為我隻有一個小鍋子。”在你大笑之前,羅賓提醒你,他實際是在講你呢!許多時候當我們想到一個大的主意時,往往會告訴自己:“天啊!可別來個這麽大的!我隻有一個小鍋子呢!”我們更常常自我安慰道:“更何況如果是一個好主意,別人早該想到了。就請賜給我一個小的吧!不要逼我走出舒適的小圈子,不要逼我流汗。”安東尼·羅賓指出: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麵臨許多害怕做不到的時刻,因而畫地自限,使無限的潛能隻化為有限的成就。

下麵這個例子是關於這個道理的典型故事(兩個推銷員的故事)。有兩個人,一個人一年到頭挨家挨戶推銷產品,最後掙了兩萬元;另一個人花了一年時間設計並發動了一次技術改革,這一舉動,使公司獲利兩千萬元。倆人所花時間相等,可是第一個人總是擔心銀行的貸款,另一個人很快得到提升,同時拿到一筆數目相同的資金。

究其原因是兩個人的努力程度不同,第一個人盲目地工作。他很勤奮,他很自覺,他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任務,他滿足了他的上司,他在工作上保證了他的後半生。

而第一個人隻是在消磨時光。

另一個人則是使用時間。一年中他在工作時不僅動手,而且動腦。他把工作既當成任務也當成機遇。他意識到自己有成功的希望並潛心去發展它。

他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集中精力去發展他所做好的一切。他觀察到在僅僅能幹與幹得十分成功之間沒有多大區別,並決定去彌補這種差異。當他遇到困難,他沒有詛咒,而是盡力解決;他尋找需求,力求給予滿足;他注意到任何辦公室裏所做的事情都多以語言交流為基礎——書麵語言和口頭語言——他就開始學習掌握語言技巧;他發現事業上最有價值的能力莫過於在多數場合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所以他就潛心研究決策法;他明白不管做任何事情,辦法都不隻有一個,他會永遠銘記這一點。

他盡力讓別人需要自己,結果他成了必不可少的人。

第一個人並不因為缺乏努力拚搏精神而一直陷入困境——如果拚搏意味著咬緊牙關、緊鎖雙眉和願意苦幹的話,但他沒有成功,因為他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工作的局限性。

同樣的惰性折磨著多數人,對於眼前的任務他們沒有遠慮。有人是因為不知如何應用自己具有的能力,有人盡管雄心勃勃,但對如何發揮這些能力卻隻有一個模糊概念。

這與其說是沒有決心,倒不如說是缺乏想象力。對於采取哪些措施使他們感到迷惑,其結果是:他們常常對自己或對他人或對“製度”滿腹牢騷,對自己的潛能畫地自限,又因為不知如何消除這一影響而灰心喪氣。

成功者總是重複著兒童讀物《能幹的小引擎》中的主題:“我想我能,我想我能。”人們常常在自己生活的周圍築起界線,要麽他們就生活在別人強加給他們的局限裏。這些局限通常是家人朋友強加的,有些是自己強加的。他們同兄弟姐妹一起得到撫養,他們頭腦中可能已經留下哥哥或姐姐的陰影,他們穿的是現成的舊衣。也許他們的父母動不動就開口罵人,或者漠不關心,或者一生忙碌,無暇給予他們每個孩子所需要的慈愛、關心和鼓勵。結果,他們缺乏自信心,難以表達自己,也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

對此,安東尼·羅賓指出,我們中有很多人給自己套上限製,我們在一生中不會超過父母,我們反應遲鈍,我們缺乏別人擁有的潛能和精力。那麽無疑我們就承認我們實現不了一些目標。

你可能一直認為你現在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現實的一切不可超越,不管你持有此觀點的時間多長,你都是錯的。你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習慣來改進自己的生活。我們中的許多人應更為成功,但我們在生活中失去很多,因為我們會安於現狀,這比我們能取得的一切少得多。

但是,首先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你必須見那個可能的你。

羅賓常常談起這個故事:有個乞丐每天都在街上坐著,他的對麵是個藝術家的畫室。藝術家從窗口給乞丐畫了一幅肖像,有一天叫他去看這幅畫。

剛開始,乞丐沒認出是他自己。接著,他慢慢認出來了,他半信半疑地問:“那是我?那可能是我嗎?”“那是我所見到的那個人。”藝術家答道。

乞丐盯著畫看了好一會,然後說:“如果那是你見到的人,那麽,他就會是我。”靠呼口號就想保證我們能比現在好得多,這是辦不到的,這一點千真萬確。有不少故事描寫人們生活在自己的潛能之中,通過行動,他們踏上了平坦的大道。

  年齡與潛能沒有直接的聯係

你一定常聽人說,這是一個年輕人的世界。迅速瀏覽一下曆史,你會發覺這句話的確不差。舉例來說,林登伯格在25 歲時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直飛大西洋到巴黎的人;約翰·保羅鍾斯在22 歲時就當上海軍上校;拿破侖在23 歲以前就已經是炮兵隊隊長;愛倫坡18 歲時已經是舉世聞名的詩人;崔西·奧斯汀16 歲就贏得了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冠軍;亞曆山大大帝26 歲時征服了當時已知的世界;艾利·惠特尼28 歲時成功地改造了軋棉機。我們也常聽到5 歲的天才孩童解決了令大學教授迷惑的數學公式。在30 歲前完成不凡之舉的人實在是不可勝數。

這證明了我們的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世界。這句話對嗎?我們將證明這世界也屬於老年人,甚至中年人。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屬於“你”的世界,不論你年齡多大。

柯馬多爾一直到70 歲時才被世人公認為鐵路大王,他88 歲高齡時,還是當時鐵路界最活躍的人;蘇格拉底80 歲時開始學音樂;巴斯卡在60 歲時發現狂犬病醫療法;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也年逾50;伏爾泰、牛頓、斯賓塞,以及湯瑪士·傑佛遜都在80 歲之後到達智慧的巔峰。摩西祖母在90 歲後才獲得名望和成功;伽利略在73 歲時才發現月球每天、每月的盈虧..,這樣的例子不可勝數,而蒂爾達就是一個不服老的典型。

蒂爾達生長在田納西州東部的山區。她一直在隻有一間教室的學校念書到八年級,結果因為當地沒有高中,她又念了一年八年級。後來她作了一所教會學校的廚子。就在那時,她決心要重回學校念書。當她去高中注冊時已經32 歲了——有丈夫、三個孩子、工作,以及一個家需要照顧——五年後她畢業了,後來又拿到一張大學文憑。

蒂爾達希望幫助山區的孩子,使他們不再遭遇自己過去的問題。她想為他們建立學校,但她沒有基金也沒有教室,因此蒂爾達自願免費在露天教書;接著她又為一個兒童發展中心籌募到經費,那個中心在有26%失業率的鎮上雇用了600 名員工。當蒂爾達在華盛頓獲得“傑佛遜公共服務優異獎”時說:“每個人都有才能。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人生的成就並非決定於你的遭遇如何,而是決定於你麵對遭遇時的態度。

95 歲的海倫說:就算是拿不到文憑,她的高中生活依然是生命中非常美好的一頁。當年她和其他五個同學因為學校的緣故,一直沒有收到文憑。但是海倫最後還是領到了文憑。1983 年5 月,海倫太太,這位緬因州南湯瑪士頓城最老的居民,也是她那一屆高中唯一健在的畢業生,終於領到了文憑——一張遲了76 年的文憑。

一個人編織夢想,學習新知識,甚至改變生活型態都永遠不嫌太遲。

卡爾在64 歲時決定改行。他由原來非常成功的租車業轉行當顧問。他的目標是將他的服務賣給10 位顧客,1983 年3 月時卡爾就達到這個目標了。

如今他發行了一份月報,輔導1200 位訂戶。他每年平均在全國各地的研討會演講一百次。卡爾目前已經75 歲了。

編織夢想,學習新知識,改變生活型態永遠不嫌遲。人們永遠可以編出各種理由——太老、太年輕,或者性別、年齡不對。開創生活雖然不是很容易,但卻能帶給你無窮的回報。你無法使時光停止,但是可以停止消極悲觀的思想,立即開始運用自己的潛能,你就能得到你所追尋的。

  不要讓別人的評價左右你的潛能

安東尼·羅賓說得好,人類生來是為了成就事業,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顆偉大的種子。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你。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有能力創造美好事物。

然而,如果你隻聽到別人說你不夠資格,你多半會相信他們的話。如果別人不斷告訴你,要贏得大家的認可,你也一定會照著去做。如果別人每天告訴你,你是二等公民,你很可能會開始同意他的話。傳道士比爾在監獄傳福音時得知,有90%的犯人,他們的父母都經常告訴他們,不論他們如何努力,到頭來總會又回到監獄!湯姆·穆勒的一本書中提到一個叫愛米的年輕女孩,她在學校一直保持A 的成績。如果得到B,她的父母就會十分沮喪。愛米在寫給父母的一封信中說道:“如果我得不到A,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這句話正是她書中的一部分。外在環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

佛蘭在1961 年加入了職業足球隊。專家給他的評價實在不怎麽令人興奮,但是他是唯一不相信外界評價的人。

那份評價報告說他“做總指揮身材嫌太小,雙腳動作太慢,而且太弱——無法承受處罰”。讀了這份專家報道後,你可能認為這位年輕人應該放棄競爭激烈的足球生涯,求取一份平穩的工作。

如果你讀了一份有關自己的如此報道,會作何感想呢?但佛蘭是位有決心的人。他不但成功地留在球隊,而且在短期內成為最佳球員。他不但成為第一控球手,還獲得最佳奪球手和最佳傳球手的美譽。

事實上,佛蘭不僅是美國足球聯賽中任期最長的一位控球手,他的傳球碼數更超過足球史上任何一位控球手。這位明尼蘇達州維京隊的佛蘭的確是美國足球史上了不起的球員。

安東尼·羅賓告訴我們,即使外界給你不好的評價,你也不要放棄自己。

畢竟你是唯一能夠決定如何開發自己潛能的人。

  超越缺陷就能發揮潛能

芭芭拉·史翠珊是個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年輕時她不斷追求影視藝術上的成功,當時她希望有人能讓她上台。但他們都拒絕了她,並強調地說道:“你,也想當明星?也不聽聽你那口音,再瞧瞧你那鼻子!”她怒衝衝地向他們說道:“你們會遺憾的!走著瞧,你們會遺憾的!”後來,事實證明他們判斷失誤,因為她成了當代最偉大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但這一切就因為她藐視自己的缺陷。你能超越你的缺陷嗎?富蘭克林·羅斯福就能。

8 歲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是一個脆弱膽小的男孩,臉上顯露著一種驚懼的表情。他呼吸就像喘氣一樣。如果被喊起來背誦,立即會雙腿發抖,嘴唇顫動不已,回答得含糊且不連貫,然後頹廢地坐下來,如果他有好看的麵孔,也許就會好一點,但他卻是暴牙齒。

像他這樣的小孩,自我感覺一定很敏銳,回避任何活動,不喜歡交朋友,成為一個隻知自憐的人!但富蘭克林·羅斯福卻不是這樣。他雖然有些缺陷,但他從不自憐自愛,而相反,他相信自己,他有一種積極、奮發、樂觀、進取的心態,激發了他的奮發精神。

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努力地去奮鬥,他不因為同伴對他的嘲笑便減低了勇氣,他喘氣的習慣變成一種堅定的嘶聲。他用堅強的意誌,咬緊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顫動而克服他的懼怕。而他就是憑著這種奮鬥精神,憑著這種PMA(積極心態),而終於成為美國總統。

他不因自己的缺陷而氣餒,他甚至加以利用,變其為資本、變為扶梯而爬到成功的巔峰。在他的晚年,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有嚴重的缺陷。美國人民都愛他,他成為美國第一個最得人心的總統,這種情況是以前未曾有過的。

他的成功是何等神奇、偉大。然而先天加在他身上的缺陷又是何等的嚴重,但他卻能毫不灰心地幹下去,直到成功的日子到來。

像他這樣的人,如果停止奮鬥而自甘墮落,則是相當自然而平常的事!但是他卻不這麽做。假使他極為注意身體的缺陷,或許他會花費許多時間去洗“溫泉”、“礦泉水”,服用“維他命”,並花時間航海旅行,坐在甲板的睡椅上,希望恢複自己的健康。

他不把自己當作嬰孩看待,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他看見別的強壯的孩子玩遊戲、遊泳、騎馬,玩耍或進行其它一些激烈的活動,使自己變為最刻苦耐勞的典範。他看見別的孩子剛毅的態度對付困難,用以克服懼怕的情形時,他也就用一種探險的精神,去對付所遇到的可怕的環境。如此,他也覺得自己勇敢了。當他和別人在一起時,他覺得他喜歡他們,並不願意回避他們。由於他對人感興趣,自卑的感覺便無從發生。他覺得當他用“快樂”這兩個字去接待別人時,就不覺得懼怕別人了。

在他未進大學之前,已由自己不斷的努力,有係統的運動和生活,將健康和精力恢複得很好了。他利用假期在亞利桑那追趕牛群;在落基山獵熊;在非洲打獅子,使自己變得強壯有力。有人會疑心這位西班牙戰爭中馬隊的領袖羅斯福的精力嗎?或是有人對於他的勇敢發生過疑問嗎?然而千真萬確,羅斯福便是那個曾經體弱膽怯的小孩。

羅斯福發揮潛能方式是何等的簡單,然而卻又是何等的有效!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實行的。

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於他的努力奮鬥和自信自強。更重要的是他從不自憐自卑,他相信自己,不低估自己的潛能,正是他這種積極的心態激勵他去努力奮鬥,最後終於從不幸的環境中找到了發揮潛能的秘訣。推而廣之,不但缺陷可以超越,不利的環境同樣可以超越。

有一位住在佛州的快樂農夫,由於超越了不利環境,他甚至把一個毒檸檬做成了檸檬水。當他買下那片農場的時候,他覺得非常頹喪。那塊地壞得使他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豬,能生長的隻有白楊樹及響尾蛇。然後他想到了一個好主意,要把他所有的變作一種資產——他要利用那些響尾蛇。他的做法使每一個人都很吃驚,因為他開始做響尾蛇肉罐頭。幾年後,人們發現每年來參觀他的響尾蛇農場的遊客差不多有兩萬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大。由他養的響尾蛇所取出來的蛇毒,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蛇毒的血清;響尾蛇皮以很高的價錢賣出去做女人的鞋子和皮包;裝著響尾蛇肉的罐頭送到全世界各地的顧客手裏;為了紀念這位超越不利因素的農夫,這個村子後來改名為佛州響尾蛇村。

已故的威·波裏索,也就是《十二個以人力勝天的人》一書的作者,他曾經這樣說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把你的收入拿來算作資本。

任何一個傻子都會這樣做,但真正重要的事是要從你的損失裏去獲利。這就需要有才智才行,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個聰明人和一個傻子的真正區別。”波裏索說這段話的時候,剛在一次火車失事中摔斷了一條腿。還有一個斷掉兩條腿的人,他的名字叫班·符特生。記者是在喬治亞州大西洋城一家旅館的電梯裏碰到他的。在記者踏入電梯的時候,他們注意到這個看上去非常開心的人,他的兩條腿都斷了,坐在一張放在電梯角落裏的輪椅上。當電梯停在他要去的那一層樓時,他很開心地問記者是否可以往旁邊讓一下,讓他轉動他的椅子。“真對不起,”他說,“這樣麻煩您。”——他說話的時候臉上露出一種非常溫和的微笑。

“事情發生在1929 年,”他微笑地說,“我砍了一大堆胡桃樹的枝幹,準備做我的菜園裏豆子的撐架。我把那些胡桃木枝子裝在我的福特車上,開車回家,突然間,一根樹枝滑到車上,卡在引擎裏,恰好是在車子急轉彎的時候。車子衝出路外,把我撞在樹上。我的脊椎受了傷,兩條腿都麻痹了。

“出事的那年我才24 歲,從那以後就從來沒有走過一步路。”才24 歲就被判終身坐著輪椅過活。當問他怎麽能夠這樣勇敢地接受這個事實,他說:“我以前並不能這樣。”他說他當時充滿了憤恨和難過,抱怨他的命運,可是時間仍一年年地過去,他終於發現憤恨使他什麽也做不成,隻能產生一種惡劣態度。“我終於了解到。”他說,“大家都對我很好,很有禮貌,所以我至少應該做到的是,對別人也很有禮貌。”有人問他,經過了這麽多年以後,他是否還覺得他所碰到的那一次意外是一次很可怕的不幸?他很快地說:“不會了,”他說,“我現在幾乎很慶幸有過那一次事情。”當他克服了當時的震驚和悔恨之後,就開始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裏,他開始看書,對好的文學作品產生了喜愛,他說,在14 年裏,他至少念了1400 多本書,這些書為他帶來很新的境界,使他的生活比他以前所想到的更為豐富。

他開始聆聽很多好音樂,以前讓他覺得煩悶的偉大的交響曲,現在都能使他非常地感動。可是最大的改變是,他現在有時間去思考。“有生以來第一次,”他說:“我能讓自己仔細地看看這個世界,有了真正的價值觀念。

我開始了解,以往我所追求的事情,很大部分在實際上連一點價值也沒有。”看書的結果,使他對政治有了興趣。他研究公共問題,坐著他的輪椅去發表演說,由此認識了很多人,很多人也由此認識他。後來,班·符特生——仍然坐著他的輪椅——當上了喬治亞州政府的秘書長。

愈研究那些有成就者的事業,就愈加深刻地感覺到,他們之中有非常多的人之所以會發揮潛能獲得成功,是因為他們開始的時候有一些會阻礙他們發揮潛能的缺陷,促使他們加倍地努力而得到更多的報償。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我們的缺陷對我們有意外的幫助。”不錯,很可能密爾頓就是因為瞎了眼,才寫出這麽好的詩篇來,而貝多芬就是因為聾了,才作出這麽好的曲子。

海倫·凱勒之所以能有光輝的成就,也就是是因為她的瞎和聾。

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是那麽的痛苦——而且他那個悲劇性的婚姻幾乎使他瀕臨自殺的邊緣——如果他自己的生活不是那麽的悲慘,他也許永遠不能寫出那首不朽的《悲愴交響曲》。

如果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的生活不是那樣的曲折,他們可能也永遠寫不出那些不朽的小說。

哈瑞·艾默生·福斯狄克在他那本《洞視一切》的書中說,“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人有一句俗話,我們都可以拿來鼓勵自己,北風造成維京人。我們為什麽會覺得,有一個很有安全感而很舒服的生活,沒有任何困難,舒適與清閑,這些就能夠使人變成好人並且變得很快樂呢?正相反,那些可憐自己的人會繼續地可憐他們自己,即使舒舒服服躺在一個大墊子上的時候也不例外。在曆史上,一個人的性格和他的幸福,卻來自各地不同的環境;好的、壞的,各種不同的環境,隻要他們肩負起他們個人的責任。

  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一個牧師正在為講道詞傷腦筋,他的太太出去買東西了,外麵下著雨,小兒子又煩躁不安,無事可做。後來他隨手拿起一本舊雜誌,順手翻一翻,看到一張色彩鮮麗的巨幅圖畫,那是一張世界地圖。他於是把這一頁撕下來,把它撕成小片,丟到客廳地板上說:“強尼,你把它拚起來,我就給你兩毛五分錢。”牧師心想他至少會忙上半天,誰知不到十分鍾,他書房就響起了敲門聲,他兒子已經拚好了。牧師真是驚訝萬分,強尼居然這麽快就拚好了。每一片紙頭都整整齊齊地排在一起,整張地圖又恢複了原狀。

“兒子啊,怎麽這麽快就拚好啦?”牧師問。

“噢,”強尼說:“很簡單呀!這張地圖的背麵有一個人的圖畫。我先把一張紙放在下麵,把人的圖畫放在上麵拚起來,再放一張紙在拚好的圖上麵,然後翻過來就好了。我想,假使人拚得對,地圖也該拚得對才是。”牧師忍不住笑起來,給他一個兩毛五分的鎳幣。“你把明天講道的題也給了我了。”他說:“假使一個人是對的,他的世界也是對的。”這個故事意義非常深刻: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的環境,想力求改變,則首先應該改變自己。即如果你是對的,則你的世界也是對的。你認為你行,則你就能發揮潛能,你就能成功。換句話說,隻要你有信念,你就能發揮出你的潛能。

安東尼·羅賓說得好,對潛能的強烈信念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之一。

12 歲的牧羊女貞德就相信自己能夠率領法國軍隊抵抗英國。她的信念如此強烈,17 歲時她到查理王子麵前說明她的信念,查理王子被她說服了,給了她一套盔甲和一支軍隊。貞德領導法軍打敗了向來未嚐敗績的英軍。

讓我們再重複一遍,對潛能的強烈信念是世上最強的力量之一,不論情況多惡劣,障礙多難克服,你的信念都會告訴你,其中必有解決之道。你的盔甲可能是聽診器、打字機或是麥克風;你的寶劍可能是耐心、不自私或者永不懈怠的態度。

成功是由一群平凡的人以不平凡的決心達到的,但這並不簡單,有價值的成就通常都不容易取得。一位心理學家說,多數情緒低落,不能適應環境者,皆因對自己缺乏信心,沒有對潛能的產生強烈信念。

威伯福斯就是一位對潛能有著強烈信念的人。英國政治家威伯福斯厭惡自己矮小,名作家威斯韋爾有一次去聽威伯福斯演講,事後對人說:“我看他在台上真是小不點兒,但是聽他演說,越說似乎人越大,到後來竟成了巨人。”這奇矮的人終生病弱。醫生叫他吸鴉片煙,以維持生命,曆時20 年,他卻有本領不增加每日吸食的劑量。他反對奴隸貿易,英國廢止奴隸貿易製度,多半是他的功勞。

曆史上最激勵人的成功事跡,多半是身有缺陷或境遇困難,但仍勇往直前的人譜寫的。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布爾有一次在巴黎舉行演奏會,一曲未終,一根弦突然斷掉。他不動聲色,繼續用三根弦奏完全曲。事實上,這就是人生——隻要你對潛能有強烈的信念,就能用其餘三根弦奏完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