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下一場危機
(2008-02-15 08:23:46)
下一個
當今之世,很難找到純粹的“天災”,所謂“天災”,總是與某種“人禍”相連。任何國家的抗災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抗災效果反映一個政府的管治能力。雪災就像一場綜合體檢,檢驗出來中國很多“疑難重症”(chinesenewsnet.com)----------------------------------(chinesenewsnet.com) 即將出版的下一期《多維月刊》和《多維時報》發表了社論,全文如下:(chinesenewsnet.com) 2008年的雪災,可視為一次“白色恐怖”襲擊中國:20個省區供電中斷,交通癱瘓,受災人口超過1億,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多億元人民幣。(chinesenewsnet.com) 一方麵,我們看到數萬、十幾萬、幾十萬無組織的民眾一連多日聚集,難以回家過年,怨氣沸騰,卻基本上沒有爆發騷亂和破壞,對比2003年8月美國和加拿大東部停電,影響人口5000萬,引起了安全恐慌;2005年美國新奧爾良颶風引發水災,災民失控,接連發生洗劫、強奸犯罪,說明對中國政府管治能力和社會矛盾烈度都要重新評估。(chinesenewsnet.com)中國雪災導致大麵積供電線路中斷。 另一方麵,今天的中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四,幾場暴雪竟然導致全國性的鐵路和供電癱瘓,凸顯了中國強大綜合國力背後的長期脆弱性,說明對中國經濟體係的瓶頸、軟肋的嚴重程度也要重新評估。(chinesenewsnet.com)20天後才成立抗災指揮中心(chinesenewsnet.com) 任何國家的抗災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抗災效果反映一個政府的管治能力。這次冰雪考驗了民眾,考察了官員,也考核了體製。雪災中傳出無數讓人感動、讓人激憤、讓人景仰的人與事,但更需要的是:亡羊補牢。(chinesenewsnet.com) 當今之世,很難找到純粹的“天災”,所謂“天災”,總是與某種“人禍”相連。追究這次雪災的起因,據稱因素之一是“拉尼娜(聖女)現象”,這就與人類活動導致天氣異常有關,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複;而“天災”造成的國民生命和財產損失,更會因瀆職、失誤等等“人禍”而放大。(chinesenewsnet.com) 人們指出,這次出問題最大的鐵路、供電等等都屬於國企壟斷行業,這難道是偶然的嗎?中國政府之所以保留電力、鐵路、石油等行政性壟斷企業,不就是為了預防短缺、保障供應嗎?但近年來情況卻適得其反,總是這些部門出現短缺:發電企業缺乏積極性庫存大量的電煤,從而突發狀況到來時措手不及;而壟斷造成鐵路投資不足、效率不高、運力配置失當和運力基礎設施結構不均衡等;大量閑置的社會投資卻無法有效進入鐵路係統。(chinesenewsnet.com)冰雪壓垮不少建築。 人們還指出:元月10日在某些地區大雪開始成災,因為缺乏早期預警係統,中央和省一級都未啟動救災體係,直到2月1日中央才宣布成立災害應變指揮中心──行動何其“從容不迫”。難怪有人說:試想如果這次襲來的不是暴雪而是彈火,運送的不是返鄉旅客而是禦敵官兵,後果怎堪設想!(chinesenewsnet.com) 反省檢討還延伸到各個領域和問題:從中央氣象部門預測災害性氣候的準確性,到供水管道防寒性能、高壓輸電塔鋼架承重設計標準;從整個江西省隻有一輛掃雪車而且無人會熟練使用,到廣州火車站公布信息電子屏幕的數量和尺寸……(chinesenewsnet.com)檢驗出中國很多“疑難重症”(chinesenewsnet.com) 雪災就像一場綜合體檢,檢驗出來中國很多“疑難重症”:(chinesenewsnet.com)中國雪災導致無數返鄉過春節的農民工受困。 ──億萬農民工開春從中部、西部湧向東部、南部做工,春節前紛紛返鄉,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成為中國社會一個特殊現象。這是經濟轉型、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現象,也是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懸殊、城鄉經濟生活水平懸殊的結果。不平衡有曆史、地理、自然條件等多種原因,但是否也有中央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資源長期向東部傾斜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失誤的原因?(chinesenewsnet.com) ──進一步追究,農民工背井離鄉打工,過節回家造成交通係統超負荷,難道不也應檢討迄今未曾廢除的“城鄉二元化”戶口製度?為什麽農民工不能在城市安家、成為新市民?怎樣讓農民享受“國民待遇”?(chinesenewsnet.com) ──這些年來國家財政收入增長,興建許多大型項目:中國大劇院投資26.8億元,奧運鳥巢投資35億元,中央電視台新大樓投資逾50億元……許多地方政府,包括這次受災最重的湖南郴州,也比照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白宮搞豪華辦公樓和“形象工程”,占地動不動幾百畝上千畝。錢為何不能用在基礎和應急設施、民生工程上?中央到地方的財政支出是怎樣體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在審議和批準財政預算和決算項目時,民眾到底有多少發言權和審核權?(chinesenewsnet.com) ──遇到類似災害,在中國曆史上,在當今其他國家,民間慈善機構會最快地行動起來,這是維係社會安定和諧的一支重要方麵軍。在中國的災難中,除了捐款,人們卻很難見到包括中國紅十字會和宗教團體的慈善救助活動。中國當局對非政府組織(NGO)的嚴格掌控,嚴重束縛了民間慈善機構的手腳,使蘊藏於民眾中的力量得不到充分發揮。(chinesenewsnet.com)地方:“兩會”忙封官(chinesenewsnet.com) 有人說,這次之所以災情如此嚴重,是因為其時機:暴雪與春運兩者撞到一起。其實,撞到一起的,還有一個各省人事更迭:地方“兩會”在某種程度上阻滯了及時有效地抗災救災。(chinesenewsnet.com)民眾抗災除冰修複公路和供電線路 從元月上旬到下旬,包括湖南、廣東、雲南、安徽、湖北、貴州等等在雪災中受創最重的省、區,相繼舉行人大和政協“兩會”,該省區各市、縣、區的主要負責人都集中到省會,數級主管的關注點都集中到討論主管官員的上下進退和未來發展規劃上,不可能不影響全麵了解災情,作出正確判斷,統籌各方力量,動員民眾應變。而且,為避免在“兩會”發生礦難,煤炭重要產區的地方政府要求所有煤礦一律停產或提前休假,導致煤炭的產量進一步降低,擴大了煤電缺口。(chinesenewsnet.com) 我們試舉幾個省為例:(chinesenewsnet.com) 廣東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就開了九天,771名代表出席,元月25日在廣州閉幕,而這時,正是鐵路、公路中斷,大批民工開始滯留廣州火車站、汽車站之始。(chinesenewsnet.com)風雪成災時,廣東正“兩會”。 再看這次受災最慘烈的湖南,省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於元月27日閉幕,省委書記、當選連任的省人大主任張春賢在閉幕大會上強調,“全省冰雪災害嚴重,望代表們格外注意安全,順利到家”。而這時,全省已經大麵積停電,京廣線和全省公路幹線已經多處中斷,包括各市、縣主管在內的代表們,被迫滯留在長沙“孤島”,抗災現場群龍無首。(chinesenewsnet.com) 再看江蘇,省人大開了六天,於元月31日閉幕。這時,該省累計積雪達到或超過30厘米的已有16個市、縣、區,超過曆史極值的有23個市、縣、區,南京火車站滯留旅客已有八千人,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被迫間斷關閉60多小時,600多航班取消,300多航班延誤,2萬多名旅客滯留,而氣象預報第四波風雪又兵臨城下……(chinesenewsnet.com) 各省“兩會”會期是提前製訂的,也不難理解必須在三月份全國“兩會”之前要名單出爐;但是如此日程影響各省指揮抗災救災,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問:為什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隻看到溫家寶總理“千裏走單騎”,兩下湖南,突訪廣東,飛抵貴州,奔赴江西……很少見到地方黨政一二把手出現在災區?答案就在這裏:省委書記、省長,市委書記、市長們非不為也,是不能也,都在省城參加“封官會議”。(chinesenewsnet.com)中央:溫家寶“千裏走單騎”(chinesenewsnet.com) 中央政府各部門表現也大有可議,既未主動及時動員自身力量打掃“門前雪”,也未有效協調合作,管好“他人瓦上霜”,遲遲無法集結成團隊合力。這同樣也是因為中央政府部門不僅醞釀主官更替,更有“大部製”機構合並的壓力,權責利的劃分正處在混沌不明的過渡時期,雖然尚不致於出現權力真空,但是行動猶豫遲緩,互相扯皮。(chinesenewsnet.com)溫家寶到貴州災區過春節。 在溫家寶總理奔赴抗災前線之前,我們沒有看見鐵道、交通、民航、電力等部門主官深入第一線,在調用內燃機火車疏散民工問題上,鐵道部與廣州市居然為費用爭拗,最後還是由溫家寶拍板解決。至於國務院總理成天奔波於前線、發改委主任馬凱坐鎮京城,更稱得上咄咄怪事。(chinesenewsnet.com) 危急關頭,核心層的政治局常委悉數出動,溫家寶不用說,胡錦濤1月31日來到山西大同和河北秦皇島考察煤炭生產和電煤供應,深入400多米深的井下采掘區,除夕又來到廣西桂林;其他如賈慶林往安徽,李長春赴湖北,習近平飛貴州,李克強去四川,賀國強奔江西,周永康下河南……傳身體抱恙的吳邦國也去了北京國家電網公司和鐵路指揮中心。(chinesenewsnet.com) 中南海九巨頭身先士卒,這才鞭策各地諸侯和中央大員積極行動:交通部推出24小時滾動式路況信息;民政部下撥1.26億,動用軍用直升機空運12萬件救災衣;財政部追加救災款;公安部派出五個工作組、農業部派出八個專家組赴災區;保監會預計賠款35.19億元,提前做好大額賠付準備;衛生部下令災區實行周報製度;甚至教育部也指示“受災地區可適當調整教學安排”……這鮮明地暴露出,官員口稱“以民為本”,實則“唯上是從”,就連“救民於水火”“解民之倒懸”這樣的緊急事態,都需要上麵撥一撥,他們才動一動。(chinesenewsnet.com)軍隊:統帥為何老不下軍令(chinesenewsnet.com) 這次抗災救災,解放軍出動之晚,也讓人詫異。到元月底,電視上播出的都是民眾和有關行業職工用鐵鏟除冰修複公路和供電線路,卻沒有見到“人民子弟兵”大規模出動的身影,到處有人質問:“解放軍為何不出動?”人們期望軍隊為被困旅客送去食品飲料,期望軍隊出現在搶修電網、鐵路最需要的地方。但最緊急的時候,軍隊統帥未及時下達軍令。直到1月29日,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才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隊全力協助地方做好救災工作”。(chinesenewsnet.com) 對比1998年長江爆發“世紀大洪水”時,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調動30萬解放軍、武警投入抗洪,哪裏有險情,哪裏有軍人;2003年非典危機中,一旦需要軍隊,尚未交卸兵符的江澤民一聲令下,解放軍和武警不僅加強警戒,而且全麵調動其醫療、科研、裝備資源來支援地方。(chinesenewsnet.com) 這一次解放軍行動遲緩,從一定程度上說明,胡錦濤雖然身為中央軍委主席,但是與軍方的關係尚未理順,對軍隊的掌控在不少環節還存在梗阻,他還沒有充分具備作為全軍最高統帥的那種令行禁止的權威。軍隊是國家機器的主要部件,有其特殊性,所以比起接掌黨權和政權來,胡錦濤完全控製軍隊,至少要滯後一個“八拍”,這“八拍”平時或許並不顯眼,但是在這樣非同小可的關鍵時刻,問題就顯得非常突出了。(chinesenewsnet.com)決策者需要有在野“謀士”(chinesenewsnet.com) 這次雪災,也暴露出決策者須臾不可缺的信息體係和谘詢製度的不足。(chinesenewsnet.com)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當局沒有擺脫“革命黨”思維方式,對於信息傳遞的管治,高度意識形態化,不僅花費最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官方的無所不包、無遠弗屆的新聞宣傳機構,而且對於任何信息,包括伴隨高科技產業發展起來的信息,都用“是否有利於政權穩定”的標準來衡量、篩選,嚴加過濾和管製。在正常情況下,根據這種方式所得到的信息,似乎也能維持整個行政體係的運轉;一到危機關頭,信息就高度匱乏和失真,致使最高權力者無法得知真實情況,決策也就無法對症下藥。(chinesenewsnet.com) 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中國就沒有建立起獨立於官僚體係的谘詢製度、民間智庫。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這類機構,要麽本身就是官僚體係的一部分,要麽都被吸納成官僚體係的附庸,受到嚴密控禦,往往無法對中國的宏觀課題作出超越於現實政治博弈的客觀研究,也拿不出超脫於部門、地方利益的錦囊妙計。(chinesenewsnet.com) 實際上,古今中外最高權力者,都有“國策顧問”“資政”等等名目的謀士,許多戰略決策,都來自這些官僚體係之外、甚至是在野的“謀士”的建言──曆史上最有名的例證,就是“三顧茅廬”。這些謀士,無須德高望重,卻有真知灼見,當權者平時傾聽他們分析,危機中請教他們出招,將他們的意見與官僚體係提出的方案互為補充。(chinesenewsnet.com) 隻有建立正式與非正式結合、定期與不定期兼有、私人與官方齊備的信息和谘詢網絡,才能準確判斷紛紜複雜的局勢,作出正確有效的決策。(chinesenewsnet.com)應常設國家危機應對中心(chinesenewsnet.com) 救災爭論一般會遵循兩條思維路徑,一條是個人主義,宣揚個人進取和自立,強調市場機製;一種是集體主義,強調政府幹預,讚成國家福利。有理論說,自古以來生存環境越惡劣,越能助長集體主義。中國專製主義的基礎正是來自供水灌溉的所謂“亞細亞生產模式”。而官方更將這種思路和做法推到了極致:長期壓縮公民社會的空間,限製民間團體的生存,致使危機關頭,人們隻能倚靠政府;回過頭來,這似乎又成了“中國麵臨難題太多,非得靠強力政府才能解決”的有力論據。那麽,這次雪災是否與1998年長江水災、2003年非典危機一樣,給了當局顯示社會動員和組織能力的機會,進一步強化這種思路?(chinesenewsnet.com) 但我們認為,隻有讓社會更多階層和群體分享權力,也分擔責任,建立起全民性的救災體係,方可更及時、高效和精準地應對下一場未知的危機。(chinesenewsnet.com) 這當然是一項長期工程,而目前首務是,應該建立常設的國家危機應對中心,製訂各項危機應對方案,對全社會進行危機應對知識教育,監察各項社會運行要件的狀況,向最高領導層發出長期、中期和近期危機預報,提供決策建議,災難時參與指揮。(chinesenewsnet.com) 由於國家級嚴重危機涉及的區域、係統、層級很難確定,所以這一機構,不宜像一般官僚係統那樣科層重疊,也不能類似鬆散的多部門的聯合會議,而是應直屬國家最高行政長官或最高統帥。(chinesenewsnet.com) 從近二十年全球各地發生的大規模災難看,其幅度和惡果常常超乎人們想象。網絡型和全球化的經濟、社會關係,迫使各國不得不以更係統和多維的思路討論危機應對。對於轉型期的中國,更應細致檢視這次抗災效能,建立國家危機應對機製,這也是深化體製改革所不能再缺的一環,為的是將下一場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