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還是牛奶?海外媒體生死抉擇(之二)
針對海外媒體談所謂“母乳”還是“牛奶”,大概含有以下幾層意思吧:媒體本身與母國的關係、媒體投資人與母國政府的關係、媒體和媒體人在宗旨意識形態方麵和母國政策的差異性、媒體在經濟受益點上與母國工商經濟的直接或間接關係。
海外媒體,絕大多數是某個國家的移民在新的居住地為同種族移民提供的文化資訊上的報紙、雜誌或電視等等。由於曆史演進過程的階段性因素,無論是移民數量還是媒體入行門檻以及經費持續性等因素的製約,海外媒體一般以紙媒為多。但是,在互聯網和全球化的時代,資訊和文化傳播的“通路”和技術性瓶頸以及商業投資實力的壁壘被衝破,似乎出現了海外媒體迅速發展的空間和“春天”。其實不然。這個“不然”的根本,恰恰就包涵著“母乳”和“牛乳”的區別。
以海外華文媒體為例,自二戰始,國民政府與華府就建立了廣泛的渠道。很自然的,國民黨在二戰勝利後趁勢開始了在華盛頓的政治經營。可以想見,台灣在美國的華文媒體,若沒有其政黨的需要和政治經費的“母乳”喂養,幾乎不可能活得如此滋潤。在隨後的半個多世紀,海峽對岸,出於政治上軍事上的需要,僑委會和所謂“經濟文化”文宣工作始終抓得很緊,深耕的代價就是“袒胸露乳”,不折不掩地對其海外媒體長期“輸液”。
國民黨政權及其曆史特性,決定了其在島內和海外媒體的一些特征。說來也頗有“中國特色”,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後的媒體,在“兩蔣時代”獨裁與逐漸民主的風雲中,國民黨黨政軍各界政要對媒體都頗為看重,如同海峽對岸新中國成立後,重要媒體都有“重兵把守”一樣,台灣島內島外的媒體也可以看到國民黨軍事將領的身影。政治優越、財力龐大、不受監督製約的國民黨黨產資源,為台灣媒體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商業、社群根基,也建立了重視海外傳媒的傳統。即便民進黨實現政黨輪替,這種母體與嬰兒的臍帶關係也未斬斷,隻不過換了幾個自己的“親生兒子”而已。但《世界日報》和“世界書局”雙軌製下的“文化輸出”活動,依然經營得有條不紊。
但是,隨著中國加入聯合國,中美建交,中美關係的不斷發展和相互依存,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的規模性壯大,中國大陸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喉舌,拓展自己的僑務統戰工作,是必需和必然的。尤其這十年,中國媒體自身實力在經濟力猛增的利好情勢下,通過行政的和商業的聯合與重組,其經濟交易和“政治任務”下不吝經費的魄力,更加顯現了“母乳”的根本性優勢。
中國大陸媒體,紛紛搶灘華府,建立自己的辦事處、記者站。而這種格局更勢不可擋的意義在於,傳統“母乳”的概念被徹底顛覆:工商經濟和政治需要自然聯姻,國有經濟重要產業和各類超大企業經由“廣告投放”的路徑,轉動著媒體經營的主軸,“母乳”順著全新的管道,源源不斷。國力、產業、企業、媒體,產業鏈和供應鏈正在縝密的設計下,進行錯綜複雜的無縫對接。中國在壯大,中國也在創新,霸道是霸道了點,內部問題也不少,但畢竟是大國的“噸位”和“氣度”,說白了一句話,經濟強了,啥都強:政治外交軍事媒體。都是花錢的遊戲。“依偎”在中國母親懷抱的大陸媒體,愈發身強體壯生龍活虎是必然趨勢。
從這一點說,希望通過自身成功經營,完全憑借市場經濟的“牛奶”把自己孩子養大的媒體投資人,就陷入了一個窘境:所在國的本土市場不理會移民數量弱小的少數族裔市場,而母國移民形成的工商經濟的主動脈又控製在母國政府的手中。要把自己的孩子養大成人,不是沒可能,而是時間太長,可持續發展的財力支撐和市場受益都顯得捉襟見肘。正如前文所說,美國經濟的嚴冬,給海外媒體雪上加霜。也許這個冬天不太冷,但非常漫長,漫長到可能“買不起”不斷漲價的牛奶了。因此,幾乎所有海外媒體都麵臨抉擇:喝母乳還是喝牛奶?特別是,不具備和母乳資格和條件的,如何持續不斷地能確保優質牛奶的供應,需要媒體經營者拓展思路和胸襟。突破傳統經營思路,擴大兼容並蓄的胸懷,絕地重生的道路不是沒有。容後再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