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紐約證券交易所作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代表,麵對上述盛世危言,又作何時打算呢?
麥肯錫的盛世危言
歲末年初,紐約金融市場正在經曆一場“震蕩”,但這不是股票大起大落的震蕩,而是信心的震蕩。
事情起因是,國際知名管理資訊機構麥肯錫公司提交了一份長達134頁的報告,該報告稱,紐約的金融服務正在落後於世界其他的金融中心,金融老大的地位有可能不保。
在這份題為《維持美國及紐約的全球金融領導地位》的報告中,麥肯錫公司坦言,紐約“世界金融之都”的地位可能會在十年後喪失。
麥肯錫公司在報告中預言,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話,隨著紐約金融地位的下降,美國將在未來五年失去7%的投資銀行及證券買賣市場,損失6萬個職位和數十億美元。
報告將華爾街和其他金融中心進行了對比,認為紐約在金融服務上已經落後於人,而倫敦、迪拜、香港及東京正奮起直追。
其實,美國人發出這樣的“警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6年底,在美國財長保爾森的支持下,一班華爾街的行政人員及學者成立小組,研究後也得出相同結論。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2000年全球大型集資的首10名中,有9宗是在美國;而2005年,24件超過10億美元的全球大型集資中,隻有1件是注冊在美國,23件則在美國以外。
這說明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心地位正在發生轉移。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把上市地點放在歐洲或香港而不是美國。據統計,美國新股上市家數,已由2001年占全球的35%,降至2006年的20%。2006年紐約證交所、納期達克市場在全球首次公開募股市場所占的份額分別隻有11%和6%,遠遠低於香港證交所的17%和倫敦證交所的18%。2006年全球規模最大的25家IPO,隻有6家選擇了紐交所。而在2000年,還有22家選擇紐交所。
紐交所的擴張戰略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薩班斯奧克斯利法》讓很多外國公司對在美國上市裹足不前,甚至一些美國公司也對在美上市有所畏懼。
而從公開的數據上看,美國新上市公司的數量急劇下降的。在《薩班斯奧克斯利法》執行前,美國2004年新上市公司為260家,2005年下降到221家,而同期歐洲市場的新上市公司則增加了40%,從2004年的433家上升至603家。過度嚴厲和繁瑣的監管製度、過於龐雜的法律體係以及應接不暇的集體訴訟,正使紐約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都在失去競爭力。美國總統布什1月31日視察紐交所之前,也在華爾街對國會放下重話:在與海外資本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監管過度”和“無關緊要的法律訴論”正使華爾街失去吸引力和競爭力。
而作為一家有214年曆史的“百年老店”,紐交所在2006年3月掛牌上市之後,已開始用充盈的現金流收購其他交易所,以擺脫《薩班斯奧克斯利法》的約束,抓住更多的國外優質企業。
事實上,把一些雞蛋放在紐約之外的籃子裏,正是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麵臨“失血”風險而采取的一條治本之策。
1月10日,紐約證交所宣布,攜手高盛、軟銀等機構共同收購了印度最大證交所--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20%的股票,從而建立了通向新興市場的橋頭堡。其中,紐約證交所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5%的股份,並計劃將這一比例擴大至20%。
麥肯錫公司預計,下一輪進入全球100強陣營的企業將來自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因此,亞洲國家的IPO正成為歐美各大交易所的必爭之地。在紐交所首席執行官約翰.塞恩的霸業藍圖中,目標之一就是在亞太地區取得一席之地,而染指印度和日本證券市場就是最好的注解。
2007年1月3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與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正式簽署戰略聯盟協定,為雙方今後的股權合並埋下了伏筆。
約翰.塞恩的目標是將紐交所建成世界第一家可以同時通過美元、歐元和日圓三大國際貸幣進行交易的全球性資本市場平台。
為此,紐交所不惜全力收購泛歐交所,去年6月以102億美元的出價擊敗了歐洲地區的交易所巨頭—德意誌證券交易所,在泛歐交所收購大戰中後來居上。目前,歐洲證券監管機構已批準了紐約證交所與泛歐證券交易所的合並案。而紐交所並購歐交所後,就坐擁紐約、巴黎、裏斯本、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五大證券交易市場,成為真正全球意義上的最具流動性的證券交易市場,在抓住更多的國外上市資源的同時,還可以取得更多新業務。即便單單從技術上考慮,紐約證交所收購歐交所,可以幫助其獲得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30紐約證交所開盤前的交易業務。紐約與荷蘭、法國等有足足六個小時的時差。
塞恩認為,交易所就如其他金融機構一樣,經過一番兼並浪潮之後,最終將會剩下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全球化、經營多種不同產品的國際性交易所,以及為數眾多的地方性、本國性的小交易所。而塞恩自己,正是這場兼並浪潮的領先者。
新年伊始,塞恩透露,他希望從現在起到2009年期間,東京證券交易所與紐交所能有機會實現更深一層的資本聯盟。同時,紐交所已經向中國市場監管當局提交了在北京開設辦事處的申請,如果順利獲批,紐交所就將成為全球第一家在中國內地市場開設辦事外的證券交易所,北京辦事處也將成為繼東京、香港之後,紐交所在亞洲開設的第三家辦事處。
華爾街地位難撼
資本市場所包括的遠不止IPO。債券、私募股權投資、對衝基金和風險資本也至關重要,在這方麵,美國仍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
美國在證券、私人債務、政府債務及銀行存款等方麵的總金額達51萬億美元,高冠全球,2001至2005年的平均增長達6.5%。盡管英國、日本分別增長率8.4%及7.5%,而亞洲(日本除外)的增長更是達到15.5%,但美國是在一個龐大的基數上增長,而其他國家和地區是在較小的基數上增長,增長比率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就連大聲高喊“紐約金融老大地位將被取代”的美國媒體也承認,實際上他們心理對此並不是十分擔心,也不相信這在短期內會成為現實。他們之所以這麽報導,隻是想提醒美國人保持警惕。
事實也如此。2006年,美林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斯坦利.奧尼爾剛把4,800萬美元的年度薪酬組合收入囊中。在同行中,他掙的還不是最多的。因為在過去的一年中,高盛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和貝爾.斯特恩公司紛紛宣布利潤達到曆史最高水準。2006年,美國金融服務部門雇員的薪水上漲速度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多數行業,這至少表明,華爾街毫無喪失競爭力的跡象。
金融市場的地位說到底是由一個國家的地位決定的。隻要美國“世界經濟火車頭”的地位不變,紐約金融市場的地位就不會輕易改變。盡管其他國家正奮起直追,但要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香港《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