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前副總編周瑞金籲借鑒美進步運動
(2007-02-25 15:40:37)
下一個
周瑞金認為鄧小平說「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仍有現實意義;批評中宣部幹預新聞出版,封思想自由實際上也封了民主、科學和法製;籲借鑒美國二十世紀初的「進步運動」,擴大公民參政,推動社會向前。
步入新春,「皇甫平」現象升溫,引起境內外廣泛關注。二月十九日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逝世十周年,二零零七年又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十五周年。時下,海內外一時風傳「皇甫平重新出山」,挺立改革潮頭,聲動政壇江湖。被廣州《南方周末》評為二零零六年度人物的周瑞金,正是當年「皇甫平」三人群體的主創人和執筆者。二月八日,周瑞金接受亞洲周刊訪問,指出鄧小平南方談話說「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當下仍有現實意義。中國左派人士公然拋出一份論形勢與任務大綱,企圖促中央領導集體向「左轉」,指責市場經濟就是搞「私有化」,推進民主和法製建設就是搞「自由化」,還攻擊中共十六大以來提出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和平崛起」、「小康社會」等,都是「沒有革命性和階級性的口號和主張」,這是當前主要的思想交鋒。
十五年前,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及鳴鑼開道的「皇甫平」係列評論,文應天下,民意沸騰,一掃當時大陸沉悶氛圍和遊移態度,也招致整整一年火力猛烈的「圍剿」。直至鄧小平南巡發表談話,這場思想領域大爭論才塵埃落定。二零零六年一月皇甫平發表《改革不可動搖》。不久後,皇甫平又發表《越南改革值得關注》。在年末年初,他接連在北京、廣東傳媒和雲南講壇,嚴批否定改革的言論,剖析改革中存在的熱點話題,評論上海社保基金案,呼籲推動政治體製改革,提出民意機構要發揮功能,在黨和政府內實行質詢製度,逐步擴大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層麵,從鄉到縣。他的言論招致蜂擁而來的批評和讚揚,再度成為焦點。
今年六十八歲的周瑞金,曾任中共《解放日報》黨委書記、副總編輯,《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華東分社社長,退位後擔任上海生產力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大型國企獨立董事,還到農村蹲點調查研究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奔忙於南北東西。以下是采訪摘要:
為什麽說防「左」反「左」是長期任務?
從曆史上看,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二十八年中,遇到的主要幹擾和障礙,實際上是「左」的思想,前後三次左傾,最後中共作出曆史決議,清算左傾錯誤。中共執政後,直到一九七八年是領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二十八年,主要幹擾也是「左」的思想,大躍進、人民公社,所謂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發動反右派、反右傾,直到文革內亂,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上百萬人受冤假錯案影響,國民精神受到摧殘。中共作出第二個曆史決議也是清算左傾錯誤。
再從改革開放的二十八年看,三次爭論也主要是與「左」的思想作鬥爭。第一次爭論是一九八二年至八四年,是關於要不要搞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有些人批判認為商品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直到八四年通過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這場爭論才結束。改革的第二次爭論,是一九八九年至九二年,爭論圍繞姓「社」(社會主義)還是姓「資」(資本主義),鄧小平南方談話,總結了當時改革的情況,說「現在有右的東西影響我們,也有左的東西影響我們,但根深蒂固的還是左的東西」,「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這是鄧小平總結了曆史的經驗。指出從革命到建設到改革遇到的幹擾和障礙,主要是「左」的思想。
這一次大爭論還是與「左」的思想的交鋒嗎?
這一次大爭論,又提出了姓社姓資的問題,說我們現在把資本主義,把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搬過來了,領導權落到受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培育出來的那些人手裏。這場爭論「左」的思想又回溫了。從政策上看,由於越「左」越革命,即使犯了「左」的錯誤,在政策的處理上是比較輕的,而右的就不同了,往往會受到嚴厲處分。從處理政策上也就有利於「左」的東西存在。從認識根源看,「左」的表現是教條主義,照搬本本,由於改革中出現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與左傾教條主義天然抵觸,便被劃入資本主義的範疇中去了。
中國的所謂左派與歐美國家的左派區別何在?
國際政治潮流出現的左派、歐美左派與中國的左派不一樣,歐美左派是政治理念問題,是在讚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多注意一點經濟效率還是多注意一點社會公平,歐美左派傾向後者,更多注意社會公平,所以歐美左派可以展示民主社會主義的理念,而中國左派是反對市場經濟,反對民主政治的,與歐美左派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所謂「左派」不也聲稱自己是「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嗎?
中國的所謂左派提倡所謂代表人民利益,代表弱勢群體利益,都是空洞的,現實中始終不見他們有任何實際行動,隻是空喊口號。他們代表弱勢利益,就是不要市場經濟,回到計劃經濟,不要民主政治,回到階級鬥爭為綱。因此,所謂代表弱勢群眾利益與歐美左派更傾向社會公平,不是一條路。這種想象實際上就是走回頭路。改革二十八年走過的路已經證明這是沒有前途的,實際上既談不上公平也談不上效率,表麵上那種「公平」是貧窮基礎上的所謂「平均主義」。
時下封殺網絡、封殺書籍、封殺報刊成風,你如何評論?
這是「左」的思想在宣傳新聞出版領域裏的一種表現。二零零四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時,提出黨管思想宣傳要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的三項原則。已經好幾年過去了,我還沒有看到有關領導部門在這三項原則上作了些什麽努力和改進,依然是陳舊的禁書、禁網那一套。這些年接連發生《二十一世紀環球報道》事件、《南方都市報》事件、《中國青年報》冰點事件,直到最近的封講壇、禁書封網,哪裏體現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呢?
宣傳部代替報刊編輯
近些年來,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引進了行政管理辦法,思想宣傳部門不是注重調查研究思想動向、動態,然後提出方針政策,把握大局大計,而是照搬行政管理那套辦法,具體管到一個版麵,一個稿件,一個標題,宣傳部門的領導代替了報社總編輯的工作,管得呆板,一副麵孔。還有就是找一批退休的、年齡較大的新聞出版從業人員組成所謂「閱評組」,以他們的意見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他們憑什麽作科學界定,如何體現民主管理?因此還出現媒體給閱評組請客吃飯、送禮求平安現象,造成的風氣不好。以他們裁定作為標準也缺少法律上的依據,中國應當借鑒美國當年的「進步運動」。
能說一說美國的「進步運動」嗎?
美國在上世紀初的時候,經濟快速發展,出現壟斷現象、腐敗現象、社會治安亂象、貧富差距拉大等等。那時,恰恰是一批新聞記者揭露這種種社會現象,媒體展開「扒糞運動」,推動美國政府解決問題,西奧多.羅斯福和伍德羅.威爾遜兩任總統發動「進步運動」,向壟斷開戰,擴大公民參政,出台社會保障製度,有效提供社會公共品,從而拯救了美國。
今天的中國也同樣出現相類似的問題,但傳媒恰恰是鶯歌燕舞,不敢觸及社會問題,這就難以推動社會向前。封殺網絡、封殺書籍、封殺報刊,就封了思想的自由,封了理論的創新,也封了文化的創造,封了人們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潛在的創造力,實際上也是封了民主、封了科學、封了法製。這樣的封殺,是專製主義的特征而不是文明民主國家的作為。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智慧;沒有言論自由也就不可能有公眾自由。目前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以個人意見隨意封殺媒體的現象,與不斷深化的市場經濟體製改革、與正在激活的政治體製改革非常不對稱。
□ 《亞洲周刊》二〇〇七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