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個人視角

除了血壓高,什麽Q都不高
個人資料
正文

高梁:中國最大的危險來了

(2007-02-25 14:35:32) 下一個

高 梁:中國最大的危險來了

——————————————————————————–
  
裝備製造業是工業的核心和基礎,綜合國力的根基。一國裝備工業的發達程度,是國家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標誌。當前,在我國改革開放中有一個不良傾向,各地方把吸引外資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推進國企改製的主要途徑。在地方政府鼓勵下,跨國公司乘機加緊並購我各地方的行業排頭兵企業,他們憑借“500強”的位勢和公關能力,廉價收購我國骨幹企業的優質資產、獨有品牌、核心技術和製造能力,將其納入合資企業,力圖控製企業經營權,最後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終達到消除潛在競爭對手、壟斷我國市場、壓製我國技術進步的目的。如果聽任國家多年培育的骨幹企業被跨國公司吞並,我國工業的核心和關鍵部分被外資控製,國家將失去對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主導權,我國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基礎將被侵蝕殆盡,中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方針將失去前提。改革是為了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不能以犧牲國家的根本利益作為代價;開放必須堅持自主互利原則,不能讓民族工業傷筋動骨,不能危及國家安全。事實證明把引進外資作為“產權改革”主要途徑的做法是錯誤的,應立即糾正。

   一、跨國公司加緊並購我國骨幹企業,形勢嚴峻。

  
我國裝備工業共有186個門類,規模以上裝備製造企業5.5萬家,從業人員1500萬人,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5.1萬億元,增加值1.4萬億元,利潤2650億元。裝備工業的主體是機械加工業,門類多,產品相關性強,行業分工細,相互替代性弱。

  
多年來,國家在各主要工業行業都培養了若幹重點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不在“大企業”之列,但它們是多年國家投資和行業努力的結晶,代表了我國製造業的前沿水平,是我國工業和科技自主發展、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體製改革中,原部屬裝備製造業的骨幹企業多數放到地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增長很快,但大量依靠進口裝備。我國投資占GDP的40%以上,其中設備投資占投資總額的40%,進口設備占設備投資占2/3以上,也就是說進口裝備占GDP的10%。我國100%的光纖製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製造、紡織機械設備、數控機床依靠進口。重引進輕消化吸收,陷入了“引進—落後—引進”循環。大量進口裝備養肥了跨國公司的同時,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目前我國裝備工業的核心企業多數是地方國有企業,因多年受到進口裝備衝擊,國家支持不足,缺乏研發資金,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拉大。國企困難確實有體製方麵的原因,但受到“國內競爭國際化”的超前市場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我國振興裝備工業必須重視解決的問題。當前,跨國公司打著“幫助國企改革”的旗號,正瞄準我們體製機製的弱點和競爭實力的差距,覬覦我國機械行業排頭兵企業,實施並購計劃。在我國機械工業重要零配件、整機及重大裝備領域,出現了一係列合資合作事件,且有蔓延之勢。《中國工業報》最近報道的八個典型案例,很能說明問題。在工程機械行業,美國卡特彼勒在收購山工後,又把目光轉向柳工、三一重工和廈工。廈工集團資產總額近40億,去年銷售總額42億,主導產品*式裝載機市場占有率行業領先,剛剛完成了1.34平方公裏的工業園建設和技術改造,多年形成了銷售渠道和服務體係。一旦卡特彼勒競購廈工集團股份獲得成功,它在中國裝載機市場的壟斷地位必將提前形成。原大連電機廠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機企業,一直肩負著引領國內中小電機行業技術發展的重任;原大連第二電機廠曾是機械部生產起重冶金電機的排頭兵企業。1996、1998年,兩個電機廠分別與外商(新加坡威斯特、英國伯頓)合資,被外商控製了經營權和購銷渠道,連年虧損,巨額隱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資掏空了合資企業後,收購了中方全部股權,僅3年就完成了“合資、做虧、獨資”三部曲。合資不僅沒有達到國企解困的初衷,還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一半以上職工丟了飯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國家多年培育的行業技術自主創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壞。西北軸承曾經是全國軸承行業一流企業,是鐵道部生產鐵路軸承的定點廠。2001年
,西軸整體與德國FAG公司合資,德方占51%的股權。在德方資金久不到位、德方人員壟斷決策權的情況下,寧夏要求西軸“從招商大局出發,堅決把合資工作搞下去”。連續三年虧損後,德方全部收購了中方股份,從此西部最大的軸承企業落入外方手中,同時拿去了中國鐵路軸承25%的市場份額。後嫌利潤太薄,德方竟停止生產鐵路軸承。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是全國惟一能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其產品占中國市場份額的95%。1997年,美國跨國公司約翰迪爾與佳聯合資,到2004年改為獨資公司,約翰迪爾遂取代了原佳聯在農機市場的地位,我國失去了在大型農業機械領域的自主發展平台。

  
無錫威孚是國內柴油燃油噴射係統的最大廠商。在國家出台提高汽車排放標準的法規後,2004年,德國博世與威孚成立合資公司,博世占2/3控股地位,從此威孚隻能生產歐Ⅱ以下產品,歐Ⅲ以上全部由合資企業生產。國家投巨資長期培養的技術中心被撤銷合並,技術人員全部被收進合資企業,使威孚失去了核心技術和產品開發主導權,使我國原本就不強、但尚能與跨國公司較量的技術隊伍,少了一支主力。由於博世控製了銷售渠道,新公司將P型噴油泵產品的銷售單價由7000元提高到13000元。錦西化機是中國著名的化工設備生產基地,其透平機械分廠的石化裝置維修能力很強,擁有一支通曉各國裝置的技術型、專家型隊伍,國內獨家,國外少有,多次承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在葫蘆島市政府主持下,錦西化機被迫拿出透平分廠與西門子合資,外方占70%的控股地位。自此錦西化機失去了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源頭和惟一的利潤點,麵臨存亡考驗。這一合資案對國內化工裝備製造行業帶來巨大震動,影響到相關核心企業——沈陽鼓風機(集團)、陝西鼓風機(集團),也在和跨國公司談合資。杭州齒*廠是中國最大的傳動裝置、粉末冶金製品的專業製造企業之一,主導產品是船用齒*箱、汽車變速器、工程機械變速箱。在其大股東杭州市蕭山區的主持下,今年年底前將與某外國公司簽訂合資合同,外方控股70%。合資如實現,杭齒將失去最具優勢的產品和研發力量,且不得自主開發與自己三大產品相關的技術。企業的著名品牌將銷聲匿跡,多年積累的技術成果將盡數收入他人囊中。杭齒所承擔的軍工研製任務立即麵臨危機。常州變壓器廠在國內生產變壓器的企業中,排名第八。該廠領導職工多年奮力拚搏,克服困難,
開發了一係列新產品,效益不斷提高。但在“國企就是搞不好,必須產權改革”的大環境中,常變逃不脫改製命運。政府兩次給他們選擇日本東芝和TMT&D當“婆家”,但管理層和職工希望願意選擇國內企業。常州市已對常變掛牌出售,東芝正加緊行動,誌在必得。

   在儀器儀表領域,行業龍頭企業身不由己,大多已被跨國公司盯住。目前, 到底有多少裝備製造業的行業龍頭企業已被跨國公司並購、多少行業已被跨國公
司控製,還沒有全麵統計,但很明顯,這一現象正在持續發生且愈演愈烈。許多 跨國公司在華經營多年,形成了很強的公關能力。地方政府和企業一般為了“維
護投資環境大局”,忍氣吞聲,任由洋人恣意妄為。由於地方政府主要考慮本地的GDP、稅收、社會穩定、招商引資等問題,不太關心骨幹企業對全局的戰略意義,甚至不惜犧牲本國權益,對外商的種種苛刻要求步步退讓。上列八個案例中,
佳聯、西北軸承、大連兩電機廠已經成為前車之鑒。上柴揭露了卡特比勒惡意並購企圖,終止合資,是惟一例外。“目前中國裝備製造業正處於危險的臨界點。在合資問題上,政府沒有明確的相關政策法規,輿論導向不清晰,行業協會缺少
有效的管理手段,地方政府對重點骨幹國有企業往往采取一賣了之的做法,這對 國家關鍵行業的發展極為有害”(王聲堂,中國齒*專業協會秘書長)。

  
二、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趨勢和主要並購手段外商獨資趨勢增強。

  
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共4.1萬家,其中外商獨資占65.6%,2004年外商投資企業約
4.3萬家,獨資占70%(陸燕蓀)。外商獨資更容易形成行業壟斷,壓製民族產業
的發展,這在我國缺乏競爭實力的高新技術產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種種跡象表明,跨國投資並購絕不是盲目決策,他們已經辨識出中國裝備工業的根基和命脈所在,了解龍頭企業及其優良資產的情況,他們選擇並購對象是經過精心策劃,按計劃實施的。概括地說,跨國公司針對我骨幹企業的並購方針是“控製、吞並、壟斷”,具體策略是“合資、拖垮、獨資”。整個就是洋人主演的國企改革“吐痰論”流氓行徑!1,合資對象:主要選擇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必須超過
15%。2,政府公關:外方利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弱點(冗員、缺乏資金、需要技術升級等)和急於招商引資的心理,和地方政府搞好關係,然後“通過地方政府
官員對中國企業施壓,以達到逼企業就範合資的目的。”(西軸)。3,霸王條款:①跨國公司憑借自身優勢,利用我方急於招商引資的心理和行政壓力,提出獨資(通常是中方企業具有核心技術和最贏利的部分),收編控製我方技術研發部門;②要求控股、獨資;③壓低中方股權估價;④控製企業經營權(總經理、財務主管職位、獨攬零部件購置及產品銷售權);⑤外方派駐人員拿高薪;⑥大量裁員,逃避下崗員工的補償和社保費用。其中④⑤兩項通常成為合資企業虧損的主要因素。4
拖垮蠶食:外方步步進逼,實現對合資企業的完全控製,連年製造賬麵虧損讓資產縮水,再提出“增資擴股”建議,拖垮中方意誌,迫使中方出讓全部股權。

  
三、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和國企改製中的種種問題。

  
當前在改革“攻堅戰”中,一些地方政府競相出售國企,而且“隻能將國企產權轉讓給民營企業或跨國公司。如果轉讓給另外的國企,一些地方官員認為‘改製不徹底’,‘改來改去還是改到國企的飯碗裏’……跨國公司一般是首選,因為跨國公司的財力、技術、品牌等更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睞,同時還可兼收‘引進外資’的‘政績’”。杭州市政府幹部說:“國有企業必須進行改製,否則後麵方方麵麵的事情都無法解決。現在MBO走不通,民營企業又很少能與杭齒這樣的企業相匹配,剩下的隻有合資這條道路。”
盡管一些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差,但地方政府總把他們看作“包袱”、“冰棍”,最好趁有效益時趕緊出手,免得將來出難題。賣給外資政治風險小,而且你不讓步別人讓步,於是各地爭相出台土政策吸引外資,尤其以引進“500強”並購國企為榮,以此炫耀本地的“投資環境”。地方有關領導往往親自主持合資談判,但他們不很熟悉行業狀況,關心的政績大於關心國家產業安全。企業常常被排除出決策過程,隻能聽命於政府,接受苛刻的合資條件。同時在出賣國企時存在嚴重低估資產價格的問題。一是按賬麵淨資產估價。我們在談判企業產權定價時,剝離“不良資產”成了標準程序。但“不良資產”與“精華資產”原本是共生的,前者本是後者成本的一部分。把“精華資產”抽出來單獨定價出售,實際上構成資產低估,剩下的“不良資產”或破產逃債由中央核銷,或地方財政補償。跨國公司不承擔“改製成本”,最終丟給全國人民或本企業職工。二是無形資產。跨國公司不斷地呼籲中國尊重知識產權,但在收購中國企業時卻並不尊重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不計算中國企業的無形資產。所有國家都不會輕易允許出讓本國工業體係的核心部分。IBM和尤尼科收購案,盡管是私營企業公開競價出售,但美國政府仍以“威脅國家利益”進行審查,強行阻撓與中國企業的並購交易。經濟問題一旦牽涉國家利益,都是政治問題。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世界政治形勢正在日益複雜化,我們卻敞開大門,低價出售自己的寶貴家底,毫無安全觀念。真是“崽賣爺田心不疼”!

   四、重點國有企業被外商並購的嚴重後果。

  
大量事實說明,跨國公司來並購國企,決不是幫助國企脫困和轉製,相反可能飲鴆止渴,後患無窮,因為跨國公司投資的目的,是為消除潛在競爭對手、控製我國市場和產業。對大連電機合資案,市政府和企業各方麵反映強烈。行業標兵企業被沒有技術和管理能力的外商拿走,國家花了大力氣的投資轉眼就沒了。“合資讓外方鑽了空子,油水讓給人家,包袱讓政府背,企業家和職工白幹了幾十年,債務逃廢,稅收流失,留下了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獨資企業,這就是結局”。“我們往往就是這樣輕視自己的力量,盲目迷信外商,以為合資包治百病。結果怎麽樣?其實外商對中國企業根本沒有感情,用一點錢就把中國企業收購了,錢賺夠了就走人。即使不走人,也占據了這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大部分市場,讓我們自己的企業在剩下的有限市場裏死拚。……這樣失敗的合資,丟了民族品牌,實在得不償失。”(周鶴良,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西北軸承合資案,我們一沒有得到技術,連自己原有的產品都丟了;二沒有得到稅收,合資企業是虧損,變獨資後也拿不到多少稅;三沒有增加就業,反而因外資裁員背上包袱。德方公司所用的水、電、氣和上遊產品都得由西軸一直提供下去。西軸顧了“大局”,讓出了優勢產品和品牌,留下了包袱,自己失去了絕好的發展機會。這個結局對於寧夏來說是一個淨損失。合資使我們失去了培育自主品牌的機會。杭齒並購案,“外資堅持控股,很明顯是要杭齒和前進兩大品牌,以及這些品牌占有的中國機械傳動產品市場,它想以杭齒的市場份額為基礎打垮中國所有的本土品牌。同時還會獲得杭齒在四五十年積累下來的優良資產、研發力量和大批熟練技工。”著名品牌是客觀形成的市場防線,意味著多年的技術積累、產品差異性和消費者忠誠。我國飲料行業8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胎橡膠的多家大企業被外資收購並形成壟斷;當年著名的活力28、熊貓洗衣粉、揚子冰箱、紅梅音響、北冰洋汽水早已被外資並購消滅。國家的裝備工業是國防實力的基礎,一些技術實力雄厚的行業骨幹企業還承擔軍工科研製造任務,一旦被外方並購,軍品研製功能隻能中止。我國工業的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如果被外資控製,就會形成“外大內空”,被鎖定在國際價值鏈低端。失去了對骨幹製造業的控製權,國家的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根基將被侵蝕殆盡。上述嚴重問題,至今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充分的重視,相反還有人以“融入全球化”的錯誤理由,鼓勵這一趨勢。

  
五、對過度開放問題,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了。

  
第一,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引進外資是蜜餞,還是雙刃劍?許多人在對外開放問題上,片麵強調全球化的“機遇”,同時有意回避我國加入WTO後國際競爭國內化,我國企業處於絕對劣勢的基本現實。我們對跨國公司在華的競爭、吞並、壟斷行動,以及對我國工業核心體係的威脅,既缺乏清醒認識,更缺乏戰略上的預案。特別是巨型跨國公司,極具實力和攻擊性,是我國核心工業的可怕對手。現在狼已經進屋了,還在舉國歡呼“接軌”、“雙贏”。就是“與狼共舞”也得先搞清“主體”:是誰與狼共舞?人與狼對舞還戰戰兢兢,羊倌如果歡迎狼和羊“共舞”,就是請狼吃羊。連“產權”都送給狼了,哪來的“雙贏”?
一般認為,吸引外資、辦合資企業的主要目的是:①補充企業資金不足;②引進先進管理和技術;③提高競爭強度、激發企業進步;④促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
  
但是,“總結國大多數合資公司的結果是:中國企業基本上是被外資利用,因為合資的合同條款不利於中方,導致外資絕對主導合資企業;合資無法達到引進技術的目的,我們的合資企業多數從事非核心部件的配套生產,即使是從事核心部件生產,也多由外方技術人員占據核心崗位;國家及地方沒有得到稅收增長的利益,合資公司享受“兩免三減”稅收優惠,還以關聯結算(高價進口設備零部件、低價出口產品)控製合資公司不盈利或少盈利”(文宗瑜,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第二,“隻要在中國土地上生產、交稅、解決就業,就是中國企業”嗎?這裏不爭道理,隻講事實。據機械製造業估計,業內不成功的合資案起碼占30%-40%。據分析資料,全國目前48萬家合資企業,年虧損額達1200億元人民幣。在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中,故意把賬做虧損,把收入轉移到境外總部。一些案例表明,國企被外方控股後,上交稅費還不及賤賣國資損失的零頭,通常還把一半以上的職工趕走下崗。國企原來的人員債務等遺留問題丟給地方,對地方經濟發展留下長期的損害。

  
第三,合資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了我國的技術進步?機械製造業專家指出:在戰略高技術領域,西方一貫采取對華封鎖遏製的政策。在一般技術領域,我們希望通過辦合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但外商為獨霸市場,多采取技術保密措施,不願意與我技術合作或轉讓技術。韓國現代到北京合資,所用零部件均來自韓國本土企業或是韓國在華合資企業。外商獨資化,使這一目標更難實現。目前西方反華勢力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不論是通過許可證貿易還是通過合資,引進技術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中國“入世”後,已基本取消了針對外商投資的股權、技術轉讓等限製條件,期望通過合資提高技術,就更不切實際。國家的科技進步隻有立足自主創新,大力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才能在開放中立於不敗之地。多年來,我們很多人總是把自己技術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外國人身上。自己技術落後,搞研發、消化技術又辛苦又費錢,眼前看不到效果,不如“引進外資、拿來技術”,“用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收入”。但他們不明白,我們可以買產品,買專利,買圖紙,買設備,但永遠不可能買到這些凝結在產品和專利上的技術能力,因為能力來源於組織內生的學習、實踐和積累,學習是不可能由別人代替的。科學技術是支持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科技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但科學沒有坦途,沒有捷徑,必須不畏艱險去攀登崎嶇山路。企圖在科技領域取巧,是騙人騙己。隻顧眼前成本收益,懼怕艱苦學習創新,用懶漢思想和洋奴哲學來指導國家發展戰略,就是誤國誤民。個人安於當打工崽事小,一個國家如果不奮發圖強,甘居落後,就是拿國家的主權和命運當兒戲。懼怕陷入“自主創新陷阱”,不僅拿不到先進技術,反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和意誌,成為跨國公司的俎上魚肉,永遠被鎖定在“發展中”位置,國家的現代化就沒有希望。

   第四,能把招商引資作為國企產權改革方案的首選嗎?

  
企圖通過引進合資“實現國企產權改革”的主張,是鼠目寸光,犧牲全局和長遠利益,換取眼前局部利益。一些搞改革的人顛倒了改革和發展的關係,不理解“改革是為了提高國家競爭力”這一宗旨。改革是要付出代價,但決不能以犧牲國家根本利益作為代價。如果“產權改革”是為了把人民血汗的結晶——國家骨幹企業的產權、控製權奉送給洋人,就要考慮這種“改革”的本質是什麽了。“賣國有企業僅僅是國有資本形式的轉換”的說法也是錯誤的。企業本應是創新的主體,“主體”都給了洋人,將來靠誰自主創新?靠什麽振興我國裝備工業?

   第五,國家不能放棄工業管理職。

   政府管理工業功能的缺失,是當前骨幹企業在改製、合資過程中出現種種混亂情
況的一個重要原因。裝備製造業的主體是機械工業,它的排頭兵企業及重點企業,比其他工業行業多得多,也不可能相互代替。國家不可能像管鋼鐵、石油行業那樣,抓住幾個大集團,就能控製住全行業。計劃經濟時期,工業部負責監督管理工業企業、協調工業經濟運行。改革後,各工業部撤銷,其行業規劃、協調功能由行業協會承擔。但在我國,行業協會的能力遠未得到發揮。實際上,現在沒有專門的權威機構對行業發展、產業安全、技術進步負起領導責任,中央政府對出售企業和工業資產也沒有審核機製和明確程序。一般地說,後進國家發展工業都具有自上而下的特點。我國工業化初期以計劃經濟體製起步,是符合落後國家發展工業的客觀要求的,也為後來的經濟體製改革奠定了相當的物質基礎。在發達國家,各工業行業占據著產業鏈和技術的高端,行業內巨型企業居於世界市場的強勢和領袖地位,自然具有行業協調的能力。而我國工業處於弱勢地位,處於弱勢的分散的企業正處於跨國公司的競爭和吞並的威脅下,單打獨鬥。而我國政府恰在此時卻放棄了行業管理協調的責任。如果過分強調國內競爭、忽視產業的整合和聯合,我國各產業就成為一盤散沙,就難逃被跨國公司各個擊破和吞並的命運。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管理不能僅僅縮減為“資產管理”,把企業活動變成資產平衡表上的財務數字,而把工業發展所具有的技術和組織內容一筆勾銷。工業企業承載了中國工業技術的能力和發展潛力,需要國家進行具體的指導和管理,如產業規劃、配套、運行協調、技術攻關推廣等,在中國企業還沒有成長到與發達國家企業具有相當競爭力之前,政府決不應放棄對工業支持和管理職責。重要行業的排頭兵企業,不是可以隨便買賣的商品。裝備工業的各排頭兵企業多是原部屬企業,即使下放地方,經過了國有資產的劃撥程序,地方政府仍然不擁有對這些企業的完全財產權。因為當時國家建設這些重點企業,是出於行業發展的考慮,承載著國家幾十年積累的優良資產、企業組織能力、
研發隊伍、熟練技工隊伍以及產品品牌,是國家裝備工業賴以生存發展的產業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配套職能和技術進步職能。象杭齒、錦西化機、大連電機、威孚這樣的企業,一旦合資,就在原產業鏈中失去一個掌握核心技術的組織平台,造成全局性的影響。

  
第六,在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自主互利原則。

  
解決目前我國裝備工業的種種緊迫問題,首先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切實理解貫徹中央關於“把自主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的方針,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第一,要端正對開放政策的認識,糾正在開放和國企改革中的一些錯誤做法。第二,建議國家組織專題調研,盡快采取必要措施,出台相應政策法規,立即刹住向跨國公司賤賣國企、無原則追捧外資的歪風,改變目前國有排頭兵企業被外資並購的失控狀態。第三,提高與外商合作談判的水平,切實維護我方權益。

  
劉高倬在演講中介紹了中國近代工業化發展的艱難曆程,從振興民族工業的高度,重點闡明了堅持自主創新,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渦扇支線客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根據中國航空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深刻論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堅持自主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做出了“中國製造”不等於“中國創造”,
市場換不來高新技術,先行者必然遏製後來者發展的精辟論斷,並滿懷信心地指出,我們在經曆了挫折和失敗之後,進一步理清思路,奮力闖關,在世界民機產業占一席之地指日可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