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傳統媒體該搏一“博”啦!
(2007-02-18 10:12:51)
下一個
互聯網是如何影響傳媒的?看看《時代》就知道了。在《時代》周刊主編理查德•斯坦格爾(Richard Stengel)將代表全球網民的“你”(You)選為年度人物之後,他又帶領著采編團隊高調地加入了“你”的行列。在1月15日的“致讀者”中,他以“新的一年,變化中的時代”(A New Year, a Time of Change)為題寫道:“今天,我們的紙媒和網站各自占據了‘時代’品牌的半壁江山。從1月8日起,你將會看見一個不同以往的Time.com網站。我們為這個網站進行了遲到的整容手術,這樣就有更多的空間用以展示我們世界頂尖的照片、最優秀的作者和專欄作家。現在,你能夠以我們的新聞博客為起點開始嶄新的一天,這裏聚合了來自全球報紙和博客的重要新聞。”(chinesenewsnet.com)
伴隨嶄新的Time.com共同推出的,還有7個各具特色的blog,包括關注阿拉伯世界的“中東博客”,關注高科技產品的“呆子世界”,以及《時代》周刊駐北京、上海和香港的4位記者合作編寫的“中國博客”(TheChinaBlog)。《時代》的這一做法已經比很多品牌媒體晚了半拍,在此之前,ABC新聞網、福克斯新聞網、《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衛報》等眾多國外傳統媒體都有了自己的“博客陣地”。這些傳統媒體不僅開始把博客當成一種重要的新聞線索來源,並且認為博客提供了記者和受眾就一個新聞事件平等開放交流的環境。英國《衛報》是傳統媒體網站中較早開設“博客陣地”的,在其博客站點有這樣一段歡迎詞,說明了傳統媒體對博客的看法:(chinesenewsnet.com)
“歡迎來到《衛報》博客世界,在這裏,我們的專家將為您帶來不斷更新的新聞、鏈接和來自網絡的評論,記者們還將參與到讀者的討論中來。……我們發現博客幫助我們找到了另一種形式的新聞,當然,我們注意保持博客的一切,從準確性到拚寫的標準,但是編輯比以前扮演了一個比較不重要的角色,因為博客編輯和《衛報》其他部分的編輯不一樣。這點使我們更加確認了博客最偉大的優勢——個體聲音的力量。更重要的一點是交流,讀者們可以評論所有的新聞,我們也希望那樣,這為您提供了一個把新聞變成平等討論的機會——告訴我們關於您如何看待我們的新聞及如何看待我們寫新聞的方法”。(chinesenewsnet.com)
在國外傳統媒體追求與博客共生共榮之時,中國紙媒與博客交接也不再是新鮮事,目前很多大型期刊、報紙都擁有自己的博客。但這些博客少有獨立生存者,多半寄居在新浪博客或是龍源期刊網的博客上,且定位也十分不明朗。一些沒有獨立網站的紙媒將博客當成將紙媒內容轉化為電子版的平台,另一些則零星刊發一些編輯、記者的隨筆雜文。間或也有和讀者的交流,但似乎都顯得隨意而散落。更新率低,內容雜亂,頁麵無核心設計思想等等都是普遍的問題。盡管在網絡對紙媒衝擊越來越大的現狀中,有遠見的紙媒都不願自己在技術新潮流中落伍,紛紛搭上網絡快車,但很明顯,中國的傳統媒體還沒有真正視“博客”為其發展和競爭的有力平台。(chinesenewsnet.com)
與此相對應,《時代》雖落後於其他品牌媒體,但並沒有急著上馬其博客項目,而是經過充足的準備,將成熟的產品呈現給它的讀者。2007年1月3日,《時代》blog平台的設計和測試完成,從《時代》周刊北京分社記者翟淑珍(Susan Jakes)對到任不久的新社長艾西門(Simon Elegant)提出關於blog的構想至此已經經過了5個月的時間。《時代》博客頁麵設計簡潔明了,色彩搭配亦賞心悅目。在chinablog上,用中文寫著“中國博客“幾個字。艾西門發出了“中國博客”的第一篇帖子《小皇帝和冰鑿》。在一張孩子們坐在椅子上滑冰的圖片下方,艾西門從冬天裏北京孩子的娛樂方式,說到“小皇帝”這個稱呼背後的有趣現象。之後,“中國博客”幾乎每天都有更新,有時一天更新兩至三篇,雖然內容涉及方方麵麵,但艾西門心裏有著明確的定位,“寫這個blog有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形式很有趣,另一方麵也因為,我們有很多采訪素材沒有辦法全部登到雜誌上麵去,變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所以我們會一周寫兩次blog來彌補這個遺憾。我們會做很多關於中國社會的選題,大文章拿去給雜誌,一些邊角料,比如說一些比較個人的東西,沒有被加到長文章裏麵的,我們就會放到blog上麵。”而且,因為紙媒、網站和blog三個媒體形態的區別,同一個事件在博客上和在紙媒與網站上呈現的方式亦有所區別,“沒有必要寫一些整整齊齊的新聞稿放在blog上麵。我們很幸運,可以寫一些很長的文章登在雜誌上,可以寫一些五六百字的稿子發給時代周刊網站,還有一些更個人化的、更豐富多彩的素材可以發到blog上麵。這樣就會變得很有效率,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