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個人視角

除了血壓高,什麽Q都不高
個人資料
正文

玩時尚還是被時尚玩?

(2006-11-30 15:19:30) 下一個

時下,很多人都熱愛時尚,追逐時尚,以“時尚弄潮兒”為榮,以走在“時尚的尖端”為目標。咱這鄉巴老挺好奇啊,就在心裏默默問自己:啥叫時尚捏?看著眼前的時尚男女,咱感覺這時尚吧,估計跟“時髦”是姐倆,要不咋常見她們形影不離呢?

時尚,要真剝開它的華麗外表後,說不定會發現,裏麵的核兒,叫“商業手段”。對咱這些老百姓來說,接觸時尚最多的應該是那些五花八門的雜誌和電視節目,還有就是千姿百態的商店櫥窗和互聯網上的你傳我嚷。

歐洲估計是所謂時尚的“始作蛹者”。比如時尚雜誌在法國,估計最初它並不是公開發行的雜誌,而隻是供宮廷皇宮貴族閱覽的“內部刊物”,因為在幾百年前的法國,這些雜誌上宣傳的高級定製服裝隻有這些貴族才承擔的起,這“時尚:麽,也隻能在這小群體中傳播。隨著法國革命的成功,經濟的崛起,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消費的起這些時尚,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市場份額,真正意義上公開出售的時尚雜誌誕生了。而到了今天,法國的平民百姓都消費的起奢侈品了,時尚雜誌在當地就成了大眾刊物。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春風都吹了二十來年了,貪官汙吏也雨後春筍好幾茬了,中產階級也形成了,時尚一下也水到渠成了。
 
所以說,真正推動時尚發展的實際上商業經濟。玩時尚,創造流行的幕後推手是經濟,是商業化。在那些光鮮靚麗的模特兒背後,其實是商人的利益在作怪。回頭看看中國,世界上的幾大時尚雜誌基本上都全數在中國報道了,報攤上路街邊鋪得滿地都是,憑什麽呀,就因為經濟搞活了,商業成熟了。

你若不是時尚雜誌的目標消費者,可能覺得裏麵的信息對你啥用,它們是為中國的中產階級準備的,大多數集中在35-45歲的商業或他們才是時尚真正的消費者。那麽還沒有中產的“低產階級”如何享受時尚帶來的樂趣和對於鄰裏朋友見虛榮得充分滿足呢?辦法還是有的,拿美國我們自己來說,一萬美元一套的名牌西服咱訂做不起,買條同樣牌子的領帶和皮帶總可以的吧?幾千美元的LV箱包不可能都置齊咯,買個皮夾買雙皮鞋那不費啥事兒。說這話可能大家不樂意聽,因為畢竟中國人在海外,“大款”有得是。但咱一窮辦報的,無法想象那些有錢人的消費“盛況”,咱就隻能買條領帶勒自個兒脖子上。

時尚是靠宣傳造勢存活的,就象時尚雜誌是靠廣告存活的,商人是靠廣告促進銷售的一樣。因此時尚雜誌表麵上是宣傳流行文化,實際上是為商業經濟搖旗呐喊。那麽,既然平頭百姓不是目標受眾,時尚雜誌的定價為什麽還那麽“平易近人”呢?那麽如此具有勞苦大眾參與的互聯網為什麽還會有這麽多推銷“時尚”的活雷鋒呢?

這就不能不說說“商人們”了。精明的商人是走十步看百步的,中國經濟的起飛讓他們看到了這塊市場蛋糕巨大的前景。現在消費不起這些大牌的年輕人說不定明天、幾個月後、幾年後就消費得起了。等他們口袋裏有了錢要買東西的時候,他們會買什麽?這個時候,時尚雜誌廣告的積累潛在效應就起作用了。那些品牌商把大把的銀子砸在中國雜誌的廣告上,為的就是培育這塊市場,為幾年、幾十年後的利益作準備。看到這裏,很多人洋洋自得,“看,連老外都要爭搶中國”。
 
實際上,他們是迫不得已。就好比世界著名廣告公司們,都要擠進中國,都要炒作所謂4A概念那樣。其實從他們進入中國的第一天,它都在不停的燒錢,誰甘心做賠本的買賣?這塊市場現在不搶,幾年後,你就要花費比現在多好幾十倍的錢和精力來搶。一切都是經濟在作祟,卻偏偏打著“藝術”、“文化”和“時尚”的旗號。最要命的是,他們不僅盯著我們和我們子孫後代口袋裏的錢,還將他們的審美方法、文化意識,對流行的見解在潛移默化之中深深影響著中國的年輕一代。
 
有時候,看看那些美得靈魂出鞘的時尚雜誌,時尚攝影,讓人看著都心疼,按一下快門就是5000大洋。因為這個產業的特殊性,所以吸引了很多年輕人投身其中。從攝影師,燈光師,化妝師,編輯到模特兒這一長串兒的人都是“時尚經濟”長期包著的情人小蜜。那些吃青春飯的時尚寵兒寵女們,大多數不是洋洋自得自己的品位和國際接了軌,就是標榜自己的消費能力進入了中產階級。實際上真正懂時尚的未必有幾個。
 
伴隨著對於時尚囫圇吞棗似的盲從,我們無法回避一個非常令人痛惜的現實,那就是,若仔細翻翻這些精美的雜誌,裏麵沒有哪個品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品牌。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難道就培養不出一個真正屬於中國的品牌?
 
敢情咱們掏腰包,都是被外國“時尚”灌了迷魂藥,給“時尚”捧場來著啊。坦率說現實就是這樣,咱中國人,目前還處於給時尚玩的階段,大多數還沒到玩時尚的火候,畢竟經濟基礎還沒完全跟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春江水 回複 悄悄話 俺一直也隻是處於被時尚玩兒的階段,不過玩兒時尚的日子已離我比較遠了。你的見解挺精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