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個人視角

除了血壓高,什麽Q都不高
個人資料
正文

專業媒體必須擁抱博客 作者:Tom Glocer

(2006-11-29 14:35:51) 下一個

年前我在《金融時報》撰文指出,現在是媒體個人化的時候了。消費者要求(技術也允許)傳媒企業通過多重渠道,而不隻是單一渠道,播放消費者喜愛的內容。現在消費者就是編輯,他們決定何時、怎樣、接收什麽新聞。

一年過去了,情況已再次改變。當傳媒企業正在趕上“個人化”的需求時,我們的受眾又明顯地前進了。現在,他們在網上消費、創造、分享並發表自己的內容。

去年有一些跡象顯示,專業內容公司與家庭創作者之間的力量平衡將出現重大轉變。畢竟,我們經曆了首次博客在形成和引導輿論方麵發揮重大作用的美國總統競選。自那以來,我們已目睹一次創造力的爆炸。保守估計顯示,每周有8萬個新博客網站開通。不久,戴維.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將成為第一個擁有博客網站的英國內閣大臣。

但不僅是博客們——還有用130萬像素拍照手機裝備起來的平民新聞記者,將音樂和圖像混合、創作新的音樂視頻的人們,以及製作自己的電影貼在Stupidvideos.com或MySpace.com等網站上的孩子們。事實上,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收購最熱門在線論壇之一MySpace.com,或許是迄今最有力的跡象,表明家庭製作的內容已引起董事會決策層的重視。

理解哪些方麵發生了變化很重要。畢竟博客們一直都是曆史的一部分,如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薩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或詹姆斯.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平民記者也是這樣:隻要查閱一下任何重大曆史事件的第一手記錄就知道。當今的不同之處,在於傳播規模與搜索能力。因此,傳媒業麵臨一項深遠挑戰,其意義和變革幅度恰如當年的互聯網1.0。那麽,在這個信息雙向流動的年代,我們應怎樣應對並控製內容分散化呢?

首先,媒體必須成為“人工造雨機”。為了獲取高價值的新內容,我們需要在我們周圍吸引一個群體。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製作高質量的內容,然後把它們展示出來,讓人們與這些內容進行互動。如果你的內容吸引了一批受眾,並建立了品牌,人們就願意加入你的群體。MySpace.com和傳統的“讀者來信”都是這樣。

第二,我們必須成為“工具的提供者”。這意味著要推廣開放標準和互操作能力,讓不同的消費者/創作者將各種類型的內容組合起來。

第三,我們必須改進我們作為“信息過濾者和編輯”的技巧。媒體一直就有這樣的功能。世界永遠需要編輯工作:消費者願意讓別人決定什麽內容好、什麽不好。

畢竟,僅僅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發表自己的作品,並不意味著他們都能成為下一個薩拉姆.帕克斯(Salam Pax,美軍入侵伊拉克時一位博客的筆名)。作為媒體企業,我們的工作是在信息的沙礫中發現具有黃金價值的新內容,使其麵向廣大受眾。

在新聞業,專業和“業餘”內容結合,能帶來更好的產品,有助於從更深的層麵敘述新聞。拿2004年12月26日的太平洋海嘯悲劇來說吧。最初24小時最好也是僅有的照片和視頻來自遊客。到了第二天,專業新聞機構來到現場,捕捉這場災難的規模與可怕後果,從而影響了國際社會的反應。專業/業餘人士合作,意味著從另一個層麵敘述新聞 -- 可怕的巨浪襲擊和悲劇性的後果。

你必須同時接納業餘和專業內容,才能完整地敘述整個事件。我認為,專業文章和照片(如果有的話)通常都是權威性的,但在剛開始的時候,業餘人士製作的內容可以作為補充。

現在我們處在十字路口。老媒體(包括第一波網絡出版)麵臨一個選擇:融入新世界,否則將有落伍的風險。我們的行業一定不能陷入老套的保護主義戰略,這種戰略是互聯網第一階段的特點。互聯網的問世,不僅僅是用來展示昨日報紙的翻版再加上幾個橫幅廣告。我們不能去卡人家脖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業務而扼殺新的創作者。

毫無疑問,假如我們在內容方麵采用更合作、更開放的姿態,我們的業務就會更加強大。傳媒業正在再次改變。對消費者來說,它正變得更加精彩,但對媒體企業則帶來挑戰。我們都可以走進新內容創作者的豐富世界。關鍵是如何利用這一機會。


作者是路透社(Reuters)首席執行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ulan_t 回複 悄悄話 100% agree
多嘴貓 回複 悄悄話 嗯,總算看完了。 有些看懂了,有些沒有看懂。

有些讓人感動,有些讓人困惑。

不過都是好文章。隻不過那些看不懂的是給你的同行看得吧。信息時代的好處就是碰到知已的概率高了。

加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