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
打開電視機,正好是‘萬事達’卡的廣告。一個小夥子嘮嘮叨叨:到父親的律師樓實習每小時五塊;到叔叔的保險公司,五塊半;到隔壁大哥的銀行,六塊;跟樂團巡回演出,PRICELESS!藝術無價。
接著從屏幕往外蹦了句話:有些東西錢買不到,錢能買的,用“萬事達”。
還有一個‘萬事達’廣告,表現了一對老人,暮年了,壯心不已,結伴到中國旅遊。主題換成了相濡以沫。廣告沒說這對老人屬於幾度的“夕陽紅”,但這廣告咱中國人看得特明白:親情無價,尤其老來相伴。
很感人的畫麵。
廣告詞躲在美感後邊:有些東西錢買不到,錢能買的,用“萬事達”。
晨會討論中國銀行美國分行的廣告創意。中行的代表說:“我們總行的廣告拍得不難看,雲裏霧裏竹林沙丘山川河流,可不太明白想表達的是什麽,也許是想用四季和地域來彰顯中行的規模和氣勢。”
中國的廣告,怕的就是:拍得不難看,卻沒有感染力。我相信中國攝影師燈光師剪輯師和後期的製作借鑒能力,可是中國的廣告常常忽略廣告中某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價值觀,尤其是健康的價值觀。
看‘萬事達’的廣告,很明顯的感覺就是廣告創意者在宣傳信用卡的同時,也在娓娓道來‘藝術’、‘親情’,這些他認為有價值的觀念。無論創意者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確或準確,優秀的廣告不應該忽視廣告所表達的價值觀。
廣告創意者原本就該是形象美學和倫理美學的高手,無論在藝術創作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萬事達’的廣告把音樂藝術和暮年親情比喻成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與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超乎尋常地一致:“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正所謂“東聖西聖,心同理同”。
美國,崇尚的是那叫作“資本”的主義,紐約更是滿大街百萬富翁的都市。我工作的電視台,在曼哈頓第五大道四十街,朝東十米就是廣告人向外不已的“麥迪遜大道”,往西百米,就是著名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每天上班、下班,看不盡的富貴榮華、聽不完的聲色犬馬。可就是這麽個金錢世界,在腳下川流不息的地鐵裏,我看到這樣一幅廣告,黑白的:一個中年婦女帶著行李靠在地鐵的樓梯口,滿麵疲憊;一個穿著地鐵工作人員標誌服的小夥子,右腿跪在地上,很典型的美國青年的習慣姿勢,關切地向中年婦女詢問著什麽。小夥子非常結實高大,在畫麵中又是前景,但因為這麽“單腿點地”跪著,構圖上比婦女“位”低。
廣告上貼了句話,譯成中文大意是:“這是地鐵的終點站,但我們的幫助沒有盡頭。”
相同的題材還有地鐵站裏的流浪漢,也有個小夥子在他的身旁詢問著什麽。
廣告上寫:“He maybe without a home, but he is not without help.”
說得我們這些海外遊子,想家。
別一概而論說資本主義社會沒有人情味,西方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和我們有異有同,廣告亦然。但無論東方西方,廣告最有力度之處,可能恰恰在文明的內蘊而非技術手段的駕輕就熟。
由此想到國內電視裏播的那條“小麗啊”的廣告。一聲怪腔怪調“小麗啊”,可能逗得很多人笑,也讓很多人模仿,也許廣告效果不錯,也許還是條獲獎的廣告。但是這一嗓子到底喊出了什麽呢?想想紐約地鐵的那位婦女和流浪漢,想想‘萬事達’那對到中國來旅遊的老人家,我們該明白實質的差別在哪裏了。
優秀的廣告,應該能對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有所引導和傳播,對人類的文明進步有所啟發和創新。廣告,畢竟不止是手法上的標新立異,廣告的震撼力更多時候可能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
所以隻會喊‘小麗’不行,喊‘小美’都不一定行。廣告的許多細節,的確是以從民俗中挖掘出的常見形態作為形象載體的,但民俗的‘俗’和通俗聯著屬於正常,和庸俗低俗粗俗走得這麽近,我看是‘農夫山泉’,有點玄。
我常常想到地鐵裏的那兩幅廣告,因為我真的被它感動過;那種對社會底層的生命的關注,那種魂魄都有瞬間顫慄的感動,正被資本主義社會的廣告人“肆無忌憚” 地製造出來。
當今天中國的廣告先鋒們在廣告的形式上玩命“和國際接軌”的時候,我很想和國內的同行共勉一句:當我們的創意之軌接到紐約接到倫敦接到巴黎的時候,別忘了在車廂裏貼條廣告:“這是國際廣告的站台,但我們藝術探索還將前行。”
尤其是在人類價值觀方麵的探索。
我們在販賣創意的時候,需要兼顧健康價值觀的宣導。
畢竟,刺激感官和震撼人心是有很大審美差異的。